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黑暗之心》于1899年写成,它取材于作者约瑟夫·康拉德本人1890年在刚果的一段亲身经历--在非洲中部丛林中他所亲眼目睹到的可怕景象.在小说中,康拉德描绘出了欧洲殖民主义统治者道德上的堕落,他们试图把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强加于非洲人民头上,同时进行大肆掠夺.当时的非洲处于殖民主义统治的最黑暗时期,非洲人民经受着历史上最黑暗的殖民主义剥削和压迫.  相似文献   

2.
《黑暗深处》之后殖民主义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后殖民主义理论对康德拉小说《黑暗深处》进行分析,指出该小说从两个方面表现了殖民主义的罪恶:殖民主义者对非洲物质上的掠夺、精神上的压迫和文化上的颠覆;殖民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与此相对应,肯定了非洲土著人充满人性的一面。认为康拉德作品中反映的文化冲突具有不可调和性。最后探讨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黑暗的心》是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评论界对该作品宣扬帝国主义思想还是揭露殖民主义的丑陋本质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定论。提出,文本中的矛盾性、不确定性凭借字里行间蕴含着的一个深刻而明显的寓言——摩尼教寓言高效地运转着。通过精彩的摩尼教式二元对立的书写和读者的注释性的参与,《黑暗的心》变得生动、复杂且意义丰富。  相似文献   

4.
《黑暗的心》的象征手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暗的心》以一次沿刚果河而上的航行向读者展示了殖民地非洲的腹地的图景 ,同时也深刻地表现出在失去社会规范的约束后人性中本我的膨胀与放纵及欧洲文明的道德危机。约瑟夫·康拉德在这部篇幅短小的作品中 ,以其对象征手法独具匠心的运用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与意蕴。在国内已有的对该作品的分析批评中 ,大多把重点放在对人物的分析上 ,鲜有对其象征手法的深入分析。通过对小说中几个重要意象的象征意义的分析 ,探讨作者的象征主义写作手法及其表现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5.
《黑暗的心》的象征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暗的心》以一次沿刚果河而上的航行向读者展示了殖民地非洲的腹地的图景,同时也深刻地表现出在失去社会规范的约束后人性中本我的膨胀与放纵及欧洲文明的道德危机。约瑟夫·康拉德在这部篇幅短小的作品中,以其对象征手法独具匠心的运用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与意蕴。在国内已有的对该作品的分析批评中,大多把重点放在对人物的分析上,鲜有对其象征手法的深入分析。通过对小说中几个重要意象的象征意义的分析,探讨作者的象征主义写作手法及其表现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6.
康拉德挑战西方殖民者奉行的非白即黑的二元相对立的世界观,他在《黑暗之心》中暗示:在西方传统意义上的二元性之外,还有第三类选择,即东方哲学中某种价值观之于充满掠夺杀戮血腥的殖民现实的意义。作家对生与死、白与黑、光明与黑暗、理想与幻灭、文明与野蛮的二元相对立的思考已经超越了西方传统意义上的二元性,试图为殖民困局提供另类选项。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黑暗的心》中殖民话语的矛盾性,从而揭示康拉德对殖民主义的矛盾态度。一方面他在小说中揭露了欧洲殖民者的虚伪、残忍和贪婪,另一方面他又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支撑殖民侵略的西方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8.
<黑暗的心>是一部含义深刻、超越时代的小说,其丰富的内涵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文章通过分析小说中女性形象对真实的逃避和对虚无的趋从,探讨了非洲在欧洲文明教化面纱掩盖下的真相及其殖民主义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1924)的《黑暗的中心》Heart ofDarkness)是现代英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涉及海外殖民的作品。这部小说自1902年问世以后,受到西方文学界的高度评价。美国评论家艾尔伯特·J·格拉德称它为“用英语创作的最伟大的几部小说之一”;[1](P9)另一位评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与创作跨越十九、二十两个世纪的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实现了从最杰出的维多利小说家到最出色的现代派小说家的过渡。这位历经坎坷的“边缘人”一生创作颇丰,作品向有航海、丛林、政治的三分说,而其首部重要作品即是发表于1899年的小说《黑暗的心灵》。本文通过对原著的细读,结合殖民与后殖民批评有关思想,对小说做了细读实证式的分析,并对小说的主题内涵、叙述语气、象征意象和题目蕴含做了考察探索,印证了小说其实是一部“记录荒谬与野蛮的愤怒的文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黑暗的心》是康拉德的一部以非洲为背景的小说,主人公马洛在非洲旅行过程中所经历的事件使他的性格发生了变化。通过对库尔兹的深入了解,马洛对人的本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完成了一次精神洗礼,心灵得到了净化。  相似文献   

12.
鲁迅小说整体上给人的阴冷、深沉而刚健的审美体验缘于其深层的“黑暗情结”,它以人物的不确定性及其阴暗心理、环境的黑暗性和阴冷性、叙述语调和聚焦视角的悲剧性呈现出来,由此充分实现了他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的启蒙意图,传达了他对人生悲剧性和生命悲凉感的真切体认,使作品获得了传诸久远所必具的生命因素,创造了中国悲剧性艺术的现代形态。  相似文献   

13.
小说《蝇王》探索了在文明的遮盖下人性本来固有的邪恶,并通过现实的表述展现了小说的主题。戈尔丁的战争经历确定了他作品的主题以及他看待人和人性本质的观点。战争的经历使他认识到不仅是社会的缺陷,还有人性的缺陷导致了人类的悲剧。戈尔丁认为人类不断毁掉建立更美好世界的机会,这不是他们有意识地这样去做,而是人性恶带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文化的多样性既表现为文化的民族性,也表现为文化的世界性,世界文化是由多姿多彩的各民族文化组成的。文化殖民主义企图用单一的文化模式强行取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模式,违背了不同文化主体间平等交往的原则,是对人类文化生态的破坏。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是人类的共同利益,也是世界文化生态平衡的前提,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的共识。  相似文献   

15.
环境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殖民本性在环境领域的体现和拓展。为了维持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发达国家不仅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能源资源与原料燃料等,还通过多种方式把有毒有害废弃物和垃圾输往广大发展中国家。环境殖民根源于资本的求利本性和全球扩张,资本主义生态理性与经济理性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我国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环境殖民主义。  相似文献   

16.
疏离:解读《黑暗的心》的孤独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拉德在《黑暗的心》中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深刻地反映了在工业化带来物质丰富的表象之下,人性被颠覆、物化、异化,孤独意识像暗流般在人们的内心涌动的社会现实。随着殖民者的足迹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工业社会的孤独意识进一步在世界范围内蔓延,作者借马洛的刚果之旅向读者展示了后工业时代各个层面的人际间的疏离。  相似文献   

17.
王夫之秉承东汉魏晋南北朝以来作为生命有机体的文体观,从气一元论出发,认为文章形式是太和氤氲之气孕育而生,正是因为文的产生,人才得以人的方式而非禽兽的方式存在。文揭示了人存在的样态,是人的存在的形式揭示。诗歌文体的特点是幽明之际,它将人的存在世界从幽暗中彰显出来,即人的思想情感及种种体验能够敞亮和彰显,这正与气化万物聚散显隐之动态过程相一致。王夫之重视诗歌文体的体验性、现场性和交流性,诗召唤天、地、神、人共赴此一场域。文体形式是自足的、独立的生命有机体,它的意义在于开启一个世界,创造一种诗意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