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诗经》婚恋诗涉及了约60种植物意象,以植物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为依据,可将《诗经》婚恋诗中的植物意象分为女性的象征、爱情的信物、婚恋的场所等三类。《诗经》中植物意象的使用并非是随意和偶然的,而是上古时期人们内在精神世界与外在自然世界在特定的文化基因和社会现实环境之上的融合,其基础和前提是植物物象的自然属性审美特质和社会属性审美潜质。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有大量婚恋题材的诗篇,生动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婚恋生活和情感世界,并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揭示了社会现实和婚姻现象的某些本质。从民俗文化学这一新的视角研读《诗经》婚恋诗,可以获知中国古代早期的婚姻观念、礼俗和婚恋生活习俗,更有助于认识《诗经》的艺术原貌、艺术精神及其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先秦婚制和婚俗是产生《诗经》婚恋诗的社会土壤,《诗经》婚恋诗也因而分为贵族婚恋诗和民间情歌两大类。这两类婚恋诗,都从不同的层面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先秦婚制和婚俗对社会各阶级阶层婚恋生活的不同影响,以及在婚制和婚俗的矛盾冲突中民间婚恋观逐步向统治阶级的婚制礼俗观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的篇幅描写了十五国风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本土的婚恋文化。因固有文化传统的不同,各国的情诗风格亦相差甚异。文章就陈风为管,以历史文化语境的角度窥其情诗的巫风文化内涵及其婚恋诗的特质。  相似文献   

5.
《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有恋爱中的女性、婚姻中的女性、生产劳动中的女性等。这些女性形象具有不同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点,其个性风貌的形成和周代社会状况、礼法制度、婚恋习俗和社会风尚等都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6.
《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具有不同特点,其中的思妇形象也是历来研究者关注的对象,由于时代不同,《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思想也有不同展现。《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与《诗经》中的女性从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她们开始注重自我生命价值,这也是女性审视自我生命价值的开始。主要从女性自身形象、女性表达方式等方面来阐释两个时代女性的不同,这对研究《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婚恋诗是《诗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以表现婚姻破裂后妇女被夫家休弃的悲剧结局,抒发弃妇愤懑不平的弃妇诗尤为典型。它们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社会早期妇女的不幸遭遇。因此,对《诗经》中弃妇诗的研究,对于了解我国上周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妇女们所处地位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是中国妇女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8.
关于《诗经·汝坟》,在传统的经学史上大致有两种解读。一种是尊《序》派,以《毛传》《郑笺》《孔疏》等为代表,认为这是文王之“道化行也”。《诗集传》虽然废《序》,但在这首诗的解读中,与《序》保持一致。另一种是废《序》派,以《诗经原始》等为代表,尽管不同意第一派的看法,却仍旧认为这是赞美文王的诗篇。现代人又有第三种解读,认为这是一首纯粹的思妇或恋爱诗,以《诗经注析》《诗经分类诠释》为代表。其实,《汝坟》是一首从描写相思到婚配充满欲望的婚恋诗,并且诗中所说的劳动是伐树采桑,而不是伐薪打柴等。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河洛地区民情风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诗经》中河洛地区社会风情的描写体现在诸多方面,既有折射婚姻恋爱的婚恋诗,亦有反映奴隶反抗奴隶主压榨的控诉诗,更有展示社会各个阶层活动的世态风情诗。  相似文献   

10.
以《诗经.小雅》中的几篇政治讽喻诗为例,通过对知识分子原型的追述,旨在探究《诗经.小雅》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相似文献   

11.
为了重新认识孔子诗学理论,将出土文献上博简《孔子诗论》与传世文献《说苑》对比分析。分析认为,《说苑》引《诗》内容与传统理解中的孔子诗学理论相和,而从上博简《孔子诗论》中可以看出,孔子对诗的解读虽然有其实用性、功利性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从诗本身的意旨出发,揭示诗的文学艺术特质和诗人自身的情感抒发。从《孔子诗论》到《说苑》引《诗》,诗的教育功能与诗的艺术功能并重发展为偏重于对诗的教育功能阐发,对《诗》解释路径的发展趋势是清晰的。  相似文献   

12.
《诗》研究一直被经学、文学两大传统所左右,研究成果往往因囿于学科视野狭窄而产生偏颇。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诗》研究,则试图将《诗》研究的经学和文学两大传统融合起来,并引进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文化诗学的理论,将《诗》放在具体的、历史的文化语境中,对其做跨学科、交叉性、汇通性的全面观照,从而揭示出《诗》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在文化生态学阔大的研究视野之下,《诗》研究中的许多学术难点,如《诗》之发生与成书、《诗》之“雅”“颂”的文化价值、《诗》之“变风”“变雅”的缘由以及《诗》之“十一国风”的艺术风格,都变得逐渐明晰起来或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解释。而且,通过对《诗》的文化生态学研究,《诗》与诸子百家的关系也慢慢被梳理、提升出来,《诗》之“变”打破了“雅”、“颂”时代的王官之学的一家独大和思想禁锢,《诗》之“十一国风”则开拓出了士大夫的自由风气、忧患意识、批判精神、家国情怀,这些都为诸子之学的“百家争鸣”开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13.
宋代理学家一方面从涵养性情的理学角度对《诗经》作了性理阐释 ,另一方面也借此表达了对诗歌创作、欣赏的观点 ,对诗之兴的重视和思无邪的强调 ,也影响到了宋诗学 ,由此 ,成为理学通向诗学的一个中介  相似文献   

14.
汉代四家诗在《诗》义阐释过程中,无不突出强调《诗》的王道政教意义,而淡化对《诗》的原始意义的探寻,这是汉《诗》的经学化阐释的重要表现,这一特点又以齐诗为最,齐诗明确把“匡扶邦家”做为诗学传播的主旨,并将《诗》广泛用于劝谏。然而这一经学化特点的源头何在,一直难有定论。通过对齐诗与孟子诗学观的比照发现,齐诗的经学化特征源于对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观点的承袭和践行。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异质文化体系间深层次的碰撞、融合给学术研究方法带来丰富、创新的机会。此时的《诗经》研究作为现代《诗》学的创建期,其研究方法在方法的三个层次——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具体学科方法上的突破无不受益于此。新《诗》学方法为《诗经》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对它的总结亦可为今天的研究提供积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古代亲情诗的源头,《诗经》在主题意境、典故语汇、表现方式等方面对后世亲情诗产生了深远影响。汉魏时期的亲情诗,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先秦已具雏形的思妇诗、闺怨诗、悼亡诗,在这一时期也确立了各自的类型特点以及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在表现手法和技巧方面,汉魏亲情诗学习了《诗经》复沓迭章、比兴等手法和《楚辞》的寄托方式,写景托情,情景交融,很好地表现了主题和感情。可以说,经过汉魏时期,亲情诗在表现人伦亲情方面已经具备了自己的特点,形成了较为多样的风格和题材(主题),成为独立的诗歌类型,从而迎来了是中国亲情诗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众多的各类句尾语气词究竟是原诗中固有的,还是被后人所掺入的?本文从“歌的本质是抒情的,句子末尾加语气词是原始诗歌的主要形式”这一基本事实出发,分析了《诗经》、先秦民谣逸诗和《楚辞》利用句尾语气词以构成歌辞的节奏和拖腔的特点,并进一步论证了这种句未带语气词的歌辞形式,是从《诗经》到《楚辞》整个先秦时期诗歌独具的语言特征,而这种特征正是上述原始诗歌主要形式的一种残迹。据此,本文认为:《诗经》中大量句尾语气词是原诗所固有的,所谓“掺入说”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8.
《论语》和《诗经》的关系非常密切,过去人们多有论述,但仅限于一般的引《诗》用《诗》,所以,相对表面化。本文全面考察《论语》引《诗》用《诗》情况,重点在于暗引部分,以揭示出孔子与《诗经》的关系及其儒家诗教的渊源。  相似文献   

19.
<诗经>的意象象征是在原始文化传统基础上创造的"有意味形式”,然而许多年来诗评家们却以现代文化观念去研究.错位文化观念的解读使<诗经>的本来意义被遮蔽了.把<诗经>还原到作为一个整体的原始文化的联系中去解释,就会惊奇地发现,<诗经>的许多内容是远古圣婚仪式的隐喻.  相似文献   

20.
文章针对茶文化论著中对《诗经》有关诗句的错误理解,从字源学、名物学、植物学、文学文本等角度对《诗经》中有关的诗句进行剖析与论证:《诗经》中“荼”字不是指“茶”,而是一种“苦菜”。茶文学的源头不应在《诗经》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