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以批判哲学为基础,通过对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派美学的调和,推动近代西方美学产生了关键性转折。从"美的分析论"到"崇高的分析论",康德从不同方面考察和论述了审美中感性和理性的关系问题,试图以不同方式将两者调和起来,回答审美愉快的情感何以具有理性的性质这一基本问题,并通过对"美的理想"和"审美理念"内涵的揭示,对美和审美的本质特征作了深刻概括和创造性阐释。康德美学的内在矛盾,表明依靠调和无法真正解决美和审美中感性与理性等对立面的辩证统一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基本解决则是由黑格尔完成的。  相似文献   

2.
王元骧 《文史哲》2005,1(2):45-52
“审美”(鉴赏判断)这个概念按照康德的本意,是通过无利害的自由愉快来使人超越利害关系的束缚,沟通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把人引向“最高的善”。这是直接针对自启蒙运动以来科技理性肆虐、人文理性沦落而发的。但由于康德的先验论哲学思想以及在方法上所采取的“纯粹理性的建筑术”的局限,最终导致他不可能完全解决两个世界的对立。我们应该在肯定康德美学思想的积极意义的同时,回避它的思想局限,从他律性与自律性的关系着眼,正确理解审美在扬弃主观与客观、自由与必然、无限与有限、超验世界与经验世界的对立,以及审美在使人进入和谐统一境界、实现精神上的自由解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康德与马克思导致了两种性质不同的美学革命.这两次美学革命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比较康德与马克思美学革命的差异,揭示二者对当代美学发展的现实意义.我认为,认识论的分歧是导致康德与马克思美学差异的首要原因.认识论主要探究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审美认识论则主要探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是美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康德的审美认识论是建立在他的先验哲学基础上的.他的先验哲学与经验论和唯理论相关.经验论主张认识依赖感觉经验,只有感觉经验才是真实可信的,从而把个体的经验作为认识的起点.唯理论崇尚理性,相信神所安排的预定和谐,坚持我思故我在的立场.康德企图调解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矛盾,对两方面的困难进行革命.这一革  相似文献   

4.
康德和黑格尔在西方美学史上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 :康德是奠基者 ,黑格尔乃集大成者。康德提出了“主观的合目的性” ,力图调和经验派和理性派美学 ,把感性和理性统一起来 ;黑格尔首次将辩证法引入美学中 ,同时在康德的基础上 ,他提出了“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力图在一个新的基点上 ,解决在康德那里处于极端矛盾状态的感性和理性的统一问题。于是 ,二人在继承和发展的前提下 ,分别探讨了美学范畴中的诸多重大的艺术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5.
徐辉 《殷都学刊》2000,(1):86-90
康德美学作为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发点是通过审美判断力在知性和理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此也使得康德美学具有了“桥梁”性质;这一点决定了康德美学的优长和不足以及他对美学的深刻洞察和育机。康德美学从正反两方面都为我们认识美学的性质、思维方式、作用和存在理由,为我们思考现代美学问题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审美判断之二律背反——康德美学方法论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美学是个充满矛盾的整体,“二律背反”贯穿并牵制着这一整体。它是康德阐释审美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逻辑支点。“美的判断”和“崇高的判断”是康德运用“二律背反”对审美判断力的总体设定,表现为形式和无形式、感性和超感性、有限和无限的区别和对峙。另一方面,康德美学作为一个过程,驱动美向崇高转变的逻辑支点则是他关于“纯粹美”和“附庸美”的先验假定,这是康德美学动态层面上的“二律背反”。康德运用“二律背反”揭示了审美活动最深刻的、最重要的内在矛盾,这是康德美学方法论的根源,也是康德美学的主要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康德是西方哲学和美学重要转折点上的人物。正是他才完成了笛卡尔提出来的任务,即由宇宙本体论向理性一体论的过渡。康德美学散发着一种浓烈的主体性。这主要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主、客对峙中,康德美学实现了主体置移。美的本质成为审美主体“心意诸功能的和谐运动”。另一方面,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性的活动,它不同于人类的  相似文献   

8.
对环境美学影响较大的美学派别主要是分析美学和现象学美学,此外就是康德美学,其显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康德美学的核心概念“无功利性”激发了伯林特环境美学的“交融模式”,后者正是在批判前者的基础上提出并加以论证的,这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环境美学对于审美模式的探讨;二是自然灾害的欣赏是否可能、如何可能是环境美学面临的一个难题,康德的崇高理论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理论资源。从美学理论的深层思路来说,康德美学对于环境美学还有三个方面潜在的影响:一是康德的自然审美理论(包括自然美与自然崇高)为环境美学构建提供了理论原型;二是康德美学的“自然审美—艺术审美”二元结构为当代环境美学提供了基本思路,启发环境美学家们通过对比自然欣赏与艺术欣赏的异同来展开理论论证;三是康德哲学的“物自身”概念激发环境美学家戈德洛维奇、齐藤百合子等提出了“如其本然地欣赏自然”命题,为环境美学走向以生态伦理为基础的生态美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康德的美学学说同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一样,充满了矛盾。著名的康德研究者康浦·斯密曾就《纯粹理性批判》一书指出:“几乎在书中每一章里面康德都是自相矛盾的,而且难得在书中找着一个术语不是有岐义,前后不一致的”。康德的认识论是这样,康德美学也是这样。前批判期和过渡期的美学因为主要是现象描述的性质,尚未显出多少理论上的抵捂。到了批判期,当康德要为鉴赏判断寻找先验原理时,一系列的矛盾就出现了。我们翻开《判断力批判》上卷,几乎随处可见前后不一的论断。例如,无利害关系是鉴赏判断的重要特性,康德曾着力加以论证,但后来又认为不能因为是纯粹的审美判断就不能与利益相给合;美在形式也是康德美学的一个要点,但在论及美的理智兴趣时,又认为物的存在方面也会使人产生审美愉快,美的根源在主观是康德的基本思想,但又说美是自然的作品,承认自然美的现实性就摆在经验面前,美在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康德作为鉴赏判断的先天原理提出来的,但又认为可以把美称为审美观念的表现;在分析美的要素时把审美与伦理截然分开,但后来又说美是道德的象征;纯粹美是美的正宗,但美的理想却在依存美中;天才的本质在于独创性,却又需要范本和法规;康德极重视天才,但在天才和鉴赏(Geschmak,亦即趣味)不可得兼时,又主张取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三大批判”中,只有一、二“批判”具有哲学传统的“经典性”和理性功能的“自明性”,“第三批判”虽然亦是天才哲人的伟大创造,但缺乏一、二“批判”那种显明而庄严的特色。究其原因,是这种审美判断力,多少都沾滞着康德关于美学观念的主观独断性,这正如牟宗三所说,以判断力来沟通一、二“批判”是沟不通的。故而,以判断力作为一种经典性的美学原理,难以成立,即使勉强充当“桥梁”,也难免露出裂痕。尽管如此,判断力原理对后人的美学思考确实无尽的,尤其是关于美的两种分际与定义。  相似文献   

11.
休谟认为因果关系并非像唯理派哲学家认为的那样 ,是理性先验推论的结果 ,也不像经验派哲学家认为的那样 ,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那么如何解决因果联系观念的必然性问题呢 ?这就是著名的“休谟问题”。它从产生之日起 ,就引起了哲学界和逻辑学界的激烈争论 ,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 ,对西方近现代哲学家康德、爱因斯坦、皮亚杰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审美意象(审美观念)是康德艺术理论中的中心问题。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曾多次论及,他说:“我所了解的审美观念就是想象力里的那一表象,它生起许多思想而没有任何一特定的思想,即一个概念能和它相切合,因此没有言语能够完全企及它,把它表达出来。”(《批判力批判》上卷160页。以下引用该书只注明页码。)由于侧重点的不同,这里的表述与另外的表述也不尽完全吻合,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审美意象是从属某一概念并趋向理性理念的感性表象。长期以来,一些美学著作论及康德审美意象时,只强调感性和理性两个层次 而忽视概念以及概念完满性这一中间层次。本文试图对康德审美意象的结构和创造加以阐释,并探讨其理论意义,以求对康德审美意象有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康德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最早接受康德美学影响的是费希特、谢林、席勒、施莱尔马赫等人,他们大约比康德晚生几十年,但其活动时期从本质上说是康德的同一时代,即法国大革命前后第三等级反对封建势力、自由思想方兴未艾、等级意识日趋瓦解的时代。他们的自由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康德的实践理性学说,他们的美学思想也紧随康德,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体系。费希特没有写过独立的美学著作,但他在哲学著作中发表了对审美问题的看法。1798年费希特出版了《依据知识学原则的道德学说体系》,其中有一节题为“审美…  相似文献   

14.
作为美学史上的关键术语,“审美无利害”被视作界定审美经验的重要指标.然而,通过考察理论来源和衍变历史,可以发现此概念经历了从审美自律向艺术自律的转变.它始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侧重行为或动机上的无私,继而在康德美学中被用来区分对美、快适、善的愉悦,由此建构出审美自律.18世纪之后,伴随着艺术领域的确立,“审美无利害”被用来建构艺术自律.它同艺术经验的结合虽然溢出了康德美学的限制,但体现出历史选择的必然性,迎合了艺术自主化需求.20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实践暴露出“审美无利害”的阐释限度,其与审美经验的关系也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5.
作为美学史上的关键术语,“审美无利害”被视作界定审美经验的重要指标.然而,通过考察理论来源和衍变历史,可以发现此概念经历了从审美自律向艺术自律的转变.它始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侧重行为或动机上的无私,继而在康德美学中被用来区分对美、快适、善的愉悦,由此建构出审美自律.18世纪之后,伴随着艺术领域的确立,“审美无利害”被用来建构艺术自律.它同艺术经验的结合虽然溢出了康德美学的限制,但体现出历史选择的必然性,迎合了艺术自主化需求.20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实践暴露出“审美无利害”的阐释限度,其与审美经验的关系也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6.
作为美学史上的关键术语,“审美无利害”被视作界定审美经验的重要指标.然而,通过考察理论来源和衍变历史,可以发现此概念经历了从审美自律向艺术自律的转变.它始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侧重行为或动机上的无私,继而在康德美学中被用来区分对美、快适、善的愉悦,由此建构出审美自律.18世纪之后,伴随着艺术领域的确立,“审美无利害”被用来建构艺术自律.它同艺术经验的结合虽然溢出了康德美学的限制,但体现出历史选择的必然性,迎合了艺术自主化需求.20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实践暴露出“审美无利害”的阐释限度,其与审美经验的关系也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7.
一、康德综合与近代美学的范式转换翻开西方美学史,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美学与近代美学的分界处耸立着一座高山,这就是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当代许多著名美学家认为,正是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综合前人学说提出的“鉴赏判断的第一契机”——“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以下简称“非功利而生愉悦”),完成了传统美学到近代美学的范式转换。“非功利而生愉悦”揭示了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这一命题诞生的地方也就是近代美学诞生的地方。只要把这一命题置于美学理论的核心地位,就能鲜明地将近代美学与传统美学区别开来。那么,为什么近代美学的范式转换只能从康德的这一命题开始呢?  相似文献   

18.
审美现代性的主题与问题——康德美学在现代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美学在批判哲学体系中承担着由认识向伦理过渡的中介功能,但在美学史上康德却被简化为以“审美无利害关系”为中心的审美独立论者。基本认同并接受康德的中国学者突出强调了康德“形式主义”的一面,而没有意识到其目的论/道德内涵之于美学的重要性。但中国学者并不是形式主义者,当他们借助其他思想资源对康德美学进行纠偏调校时,实际上又与康德美学体系相通相近。康德美学在现代中国的意义转化和重心转移,源自中国学者建立中国文化自主性的选择性理解和创造性接受。实现康德美学在当代中国的充分展开,一要深入发掘康德以体系的方式提出的真善美的统一问题,二是要全面评价其审美独立和艺术自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康德哲学向来是西方哲学研究中的“显学”。我们对康德哲学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新见解,尽管如此,我们对康德哲学的认识从根本上还未突破“认识论”的框架,即把康德哲学“认识论化”了。诚然,康德研究认识论问题曾写下《纯粹理性批判》,但《纯粹理性批判》却只是康德哲学的“导论”,更何况《纯粹理性批判》不仅仅是一部认识论著作。其实,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迷才是康德一生渴求解决的主题。康德对这一哲学主题解答就是重建形而上学即人的科学。康德的意图并非人们理解的那样,在认识论领域实现哥白尼式的革命。当把康德哲学“认识论…  相似文献   

20.
康德的整个“批判哲学”所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是:“人能知道什么?”人应做什么”?“人该希望什么”和“人是什么”?总起来,一个问题:人是什么?一门科学:人类学。因为前三问题都与最后一题有关。康德对这四个问题解答的出发点,就是他对古典思辨历史哲学,马克思及当代文化思潮产生深刻影响的批判历史观。它构成了全部批判哲学的真正基础,也标志着“康德学说的路程的结束”。①尽管康德没有写出象三大批判那样的著作,以致于让后人感到遗憾而准备写了一部《历史理性批判》来弥补康德哲学的不足。但是,正如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正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