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的异质文化,因而在明清间的双向交流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场激烈冲突,但冲突决不是一方取代另一方,而是各自主体文化传统模式在客体文化新信息的刺激下,损劣益优,消长升沉,使之趋于综合、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民初革命报刊的新史料,对1912~1913年间广东军政府的教育改革,及当时广东学校正规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和论说。说明广东教育司民初推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为广东资产阶级教育新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广东当时中小学、师范及专门学校等正规教育的恢复与发展,及以社会通俗教育和厘正礼教风俗等为中心内容的社会教育的举办和开展,使广东的文化教育在通向近代民主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相似文献   

3.
近现代以来,针对究竟是以国家作为价值还是以文化作为价值,是以文化的普遍性作为价值还是以特殊性作为价值,是以工具性作为价值还是以内在超越性作为价值等问题,康有为、梁启超、鲁迅、梁漱溟、蔡元培以及美国学者列文森等人进行了深入研究,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对历史或者价值的选择成为中国人在面对传统与西方文化以及面对民族或者国家命运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来自内部的创造,另一方面来自外部的刺激。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中西文化正在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应认真分析这种冲突的必然性和我国文化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以树立积极的文化开放观和安全观,大力发展中国的文化事业,为构建和谐的文化世界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一种规律。如果没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也就没有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文化就会走向故步自封,最终走向灭亡。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就成为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之一。同时,随着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呈现出各种特点,并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学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由于战乱对资料的毁坏,目前关于民初共和时期广东教育情况的史料和论述较少。文章在查阅广东辛亥革命期间的报刊等相关史料的基础上,论述了以钟荣光为首的广东军政府教育司,为废除封建旧教育制度,于1912~1913年在全省建立新的督学机构,实施一系列兴学措施,促进了广东民初资产阶级教育之建立和发展的情况。文章认为由于封建势力的扼杀,督学机构虽最终被废除,但它的建立却对广东的新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服务于外报馆的中国早期报人即"秉笔华士"徘徊于中西文化之间,这个原本被称为"边缘人"的群体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办报高潮中担当主体。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轨迹决定了清末民初报人的跨中西文化特质,他们凭借自身其跨中西文化的优势尝试创办中国本土新型报刊,引进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建立中国最早的一批新闻学系,促进了中国本土报刊的兴起,进而提升了报人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自身从"边缘人"蜕变为"公共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8.
民初,广东会党与革命党围绕着权力分配和民军裁撤等焦点问题产生了不同的角色认同,并因此而发生了冲突。这些冲突的发生,首先是出于革命党建设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的需要;其次,还与辛亥革命后会党表达不满或意见的渠道闭塞有关。广东会党与革命党的冲突,理清了辛亥革命后广东多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功利主义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以来,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与整合的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极其明显,文化只是工具,不是目的,文化讨论不是为了建构一种新文化,而只是实现中国人强国之梦的手段.尽管这种倾向在中华民族经受生死存亡考验时,为中国人民突破长期以来的封建意识形态束缚和为中华民族摆脱压迫走向独立起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任何文化交流都是从接触开始的,两种文化的接触必然导致冲突(和平与非和平)。文化冲突是促进文化发展与交流的重要动力,是新文化产生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1.
近代进入中国的西方各种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交流而开始被吸纳、融合:西方思想、文化的大规模输入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冲击;西学东渐对传统学术思想的冲击;教会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起到的作用;传统文化学术之振荡与变革.  相似文献   

12.
在中西文艺理论交流中,王国维作为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大师级学者,对中西文化的碰撞有其独特的看法和选择,即以外化内,中西交融,中西二学“化合”论。并以此进行学术研究,建构自己独有的美学范畴和理论形态,这对于中国近代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即使在今天,也给研究和学习西方文化以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文化冲突融合 ,是历史的必然 ,其发生发展是曲折繁复的。在“求强”“求富”思想的驱动下 ,有识之士相继倡行“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国魂民气”、“民主科学” ,使中西文化融合不断趋于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重温这一历史进程中各派代表人物的思想及主张 ,无疑会对总结历史经验 ,汲取历史教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花在中西文化中的隐喻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一篇有着文化人类学色彩的比较文化论文。首先 ,它从两个英语单词anthology和florilegium出发 ,提出了一个问题 ,即为什么在中西文化中花往往成为“精华”的隐喻。其次 ,它运用大量来自于宗教典籍、哲学、人类学、民俗学、医学、文学和语言学著作的材料 ,以论证在古代中西民族的思维中曾经存在着一条认知链 ,即花 =(红色 ) =血 =生命 (灵魂 ) =精华。最后 ,它指出上述五项等式中项之间的任何一次顺序位移 ,基本上都依赖于原逻辑的一条本质规律 ,即假同一律  相似文献   

15.
文章是对清末民初广州地区地方政府与社会控制关系的一项研究。在清末,清皇朝在广州地区的社会控制系统日渐衰落,当革命高潮到来时,早已风雨飘摇的清朝统治顷刻瓦解。革命党人掌握政权后,作了很大努力,希望把政府的权威贯彻到各个乡村、街区。但他们既无力建立一个新的社会控制系统,又不能修复和重建旧的社会控制系统,所以,在“二次革命”中也迅速失败了。清朝广东政府未能维持其统治秩序,其重要原因是官吏的腐败和士绅的衰落。而革命党人不能建立新的秩序,其重要原因是同盟会在政权问题上缺乏理论和干部准备,而且,革命党人在城乡各阶级、各阶层的居民中都没有找到自己政权的支持力量。文章还认为,由于广州地区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广州地区的情况当有一定典型性。  相似文献   

16.
赛珍珠《大地》基于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双重的文化背景,发现了中西民族共同的特质,选取了“恋土”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使这部中国题材之作获得了世界性品质,而从其中的中国形象来讲,又具有西方集体无意识和西方“东方主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时期,在西学东渐、救亡图存基本理念的指引下,基础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和基本经验,诸如兴办学堂、建立学制、倡导女学、重视义务教育等.系统探讨、客观分析清末民初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就和经验,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现代启示表现在:突显时代精神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坚守借鉴与创新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关照两性公平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意向追求.  相似文献   

18.
试析中西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价值观与道德标准、思维方式、和社会风俗等各方面。西方文化是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的,是不断地跃进、不断地相互否定的,而中国文化则常以“不变应万变”。本文从道德观、价值观、法制观及分析方式等方面比较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优劣之处,从而使中国文化能取长补短,成为领导世界文化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9.
人是文化的动物.这意味着人作为人的有限与无奈。几十年人类文明史上同放光辉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其差异与冲突的根源在于:中国人仁心自证,蹈火迅德理想主义.并在与西大科学化的世俗关怀的结合中,陷入了民族历史的现代尴尬;而西方人由于科学理性的张扬,虽不免因科学的膨胀给人类的生存意义带来危害,但其现代文明的经典模式又正是今日人类必须仿效的样榜。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反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中西文化上的差异对语言交际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交际方式。本文拟就文化差异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语言交际方式从三方面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