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端阳 《理论界》2010,(5):22-23
中国的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曾深深地卷入近现代中国政治生活当中,开启并引导了中国革命。问题是在革命后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处理好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建国几十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几经反复,变动不居。改革开放以后,知识分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与政治权力的关系如何?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应如何做才算是真正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2.
知识分子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中必须处理好的一个基本问题。几十年来,我们党在这个问题上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走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路。全面检讨党在处理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历程,分析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对于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做好知识分子工作,无疑大有裨益。本文不打算全面评论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功过是非,只就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制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制的理论与实践高放一、列宁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民主制”在学习和研究列宁思想遗产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再没有比社会主义民主制更加重要的问题了。这是因为:第一,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有不少人认为那是由于苏联东欧国家长期坚持列宁式的...  相似文献   

4.
知识分子问题是一个中西方学者普遍关注的,特殊而又复杂的问题。但在知识分子问题的处理方面,我国曾走过不少弯路,也出现过不少失误。其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对知识分子的内涵没有完全搞清楚。知识分子应是指具有较高知识文化水平,主要通过频繁使用一般抽象符号来创造关于人及其环境的思想,或者表述其关于人和环境的理解,并以此作为基本生活内容的脑力劳动者。这个界定既符合我国的发展实际,又较好地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趋势。  相似文献   

5.
“斯大林同志把无限的权力都集中到了自己手中.我不相信,他永远能够足够慎重地使用这种权力”——列宁在1922年写道. 为什么没有听从列宁关于把斯大林调离总书记职位的意见.甘年代是否有人能在这个职位上代替他?实际上,在苏联的历史文献中,这些尚属没有阐明的问题.苏联历史学博士瓦谢茨基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 二十年代初,国内战争刚刚结束,国民经济陷入崩溃,急需把实际上混乱之中的国民经济恢复起来.1921年3月召开了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会上通过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入新经济  相似文献   

6.
苏联解体虽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民族问题对苏联解体可谓关键因素.作为多民族国家的苏联,一直存在着四种类型的民族问题.由于列宁之后的苏联历届领导人严重忽视本国民族问题的普遍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因而在民族理眄论与民族政策上忽左忽右,连连失误,以至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7.
赵歌东 《文史哲》2012,(1):140-154
"同路人"是1920年代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的主要作家群体,这一群体在俄国文学向苏联无产阶级文学转型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过渡作用,列宁、高尔基都是"同路人"的支持者。在中国左翼文艺运动中,鲁迅、瞿秋白将革命的"同路人"作家看作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同盟军和后备军,他们对俄苏革命"同路人"作家和作品的评价与译介对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鲁迅对"同路人"的认同和评价基于其自身的革命历史经验,他不仅肯定"同路人"的文学观点和革命立场,而且自觉地在左翼文艺运动中采取了"同路人"的姿态。瞿秋白结合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的经典理论对"同路人"向革命的"同盟军"的转变作了历史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鲁迅的"同路人"姿态给予了肯定的历史定位。冯雪峰也曾经肯定鲁迅作为革命"同路人"的历史姿态,他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高度引导晚年鲁迅从革命的"同路人"转向革命的"同盟军"。由于苏联1930年前后的政治斗争对"同路人"作家存在偏见和敌视,致使"同路人"创作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转型进程中的作用和意义长期被遮蔽,鲁迅、瞿秋白与苏联"同路人"文学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鲁迅研究者坚持斯大林时代对"同路人"作家的偏见,不承认"同路人"作家的革命意义和特定历史价值,因此也无法理解鲁迅作为革命"同路人"的历史地位。重新认识鲁迅在左翼文艺运动中的"同路人"姿态,对于理解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起源及其内在矛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对梳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源流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苏联历史上曾发布了许多文学决议,这些决议传入中国后,对中国1950年代的文学批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文学批评理论的政治化、解决文学问题手段的政治化以及写英雄人物的问题等.苏联文学决议之所以会对中国50年代的文学批评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除了政治上的提倡这种外部原因之外,还有其自身的文化发展逻辑.中国照搬苏联的文艺政策,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势下,迅速解决和处理了某些新出现的文艺问题.但是,这种照搬也留下许多弊病.  相似文献   

9.
“路博将军”及其同孙中山、陈炯明的会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在确立“联俄”政策之前,曾和一些苏俄、共产国际的人士有过接触与联系,若干中文史料提到,在这些人士当中,有一位“路博将军”.陈其尤在50年代发表的《我所亲知的中山先生政治生活中的两三件事》一文中谈到:“1919年冬,中山先生寓居上海,…当时列宁曾派一海军中将来中国致意(姓名一时忘记但可从旧文件中查得),…这是苏联革命成功后,第一次派来我国的人.这时陈炯明还没有背叛革命,驻军漳州,先生即电知陈指示机宜,瞩他妥为招待这位  相似文献   

10.
国内史学界以往在对二十年代历史的研究中,凡涉及苏联与中国革命关系者,大多偏重于南方,而对苏联与中国北方革命运动的关系则缺乏研究。在大革命前后苏联与冯玉祥曾有过一段不成功的合作。本文在对这一合作作一历史论述,在补既往研究之缺的同时,着力于以下两个问题的分析:(1) 从合作的条件及双方动机分析合作基础之脆弱;(2) 从共产国际、苏联在中国南北方的活动分析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苏联对华政策的得失。  相似文献   

11.
<正> 知识分子问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说进行革命,即破坏旧世界,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不能取得胜利,那末,建设社会主义,即创造新世界,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尤其不能取得胜利。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十分重视吸收知识分子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留下宝贵的经验。这里,我们试就这个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论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与历史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吉 《学术界》2001,(6):7-21
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社会主义国家始终没有正确处理好知识分子问题.这正是苏联亡党亡国的基本教训之一.中国共产党正是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而建立的.虽然知识分子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在反左和反右之后,知识分子被当作异己的力量,党不再把知识分子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邓小平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知识分子的工人阶级属性的正确思想.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将邓小平理论推向新的高度,科学地指明知识分子是无产阶级首先掌握先进文化的阶层.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这一最根本任务要求全社会都要向往做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3.
俄国革命存在着文化的阙如,形成文化制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列宁在十月革命成功以后进行了"文化革命",提出"现在的工作重心的确在于文化主义",这使得"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列宁文化革命思想有两个层次:文化知识浅层次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层次.在前一个层次上,列宁提出要用那些浸透资产阶级观点的专家来建设共产主义;在后一个层次上,列宁提出要针对"古老的俄罗斯观点和半野蛮人的习惯",从生活、习惯、偏见、守旧习气方面改造人,全面提升人的素质.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研究者基本上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系统地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发生的原因及社会影响和评价等方面。而对这一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海外中国研究界也有所关注,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共的知识分子政策、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思想改造的目的和方法及评价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列宁领导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立了新中国,使我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些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实践和发展。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取得国家政权之后,怎样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实力方面赢得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优势?这在马列主义和国际共运史上是未能完全解决的重大问题。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共产党人在列宁领导下,曾实行新…  相似文献   

16.
列宁作为一个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他进行革命斗争的初期,就十分重视理论斗争的伟大意义。他在1902年2月写成了《怎么办?》一书,为俄国社会民主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这部革命文献中,列宁着重批判了轻视理论,否定理论作用的经济主义思想,提出了“没有革命理论也就不可能有革命的运动”的著名原理,今天,我们重读这部著作,感到异常亲切,列宁告诉我们:“没有革命的理论也就不可能有革命的运动。在醉心于最狭隘的实际活动的倾向同机会主义的寸髦宣传密切地融合起来的情况下,必须始终坚持这种思想。”  相似文献   

17.
自十月革命胜利至今,社会主义事业在20世纪走过了曲折发展的里程。总结历史,尤其是苏东剧变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发现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计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于社会主义理论本身的正确与否,而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向题就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笔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有两次较为成熟的理论探索和改革实践,一次是20年代初,列宁在其晚年的革命实践中,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思考及1921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一次是80年代前…  相似文献   

18.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鲁迅文化革命思想和他实践所及的丰富内容:一、鲁迅把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做为我国文化革命的主要对象,并把它的严重性估计得很充分;他在这方面的认识和进行的犀利批判、持久斗争,是迄今没有一个人可以比拟的。二、鲁迅正确地解决了文化革命的主要服务对象问题——在他把农民问题做为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反映出来时,我们党还正在孕育和诞生。三、知识分子问题同农民问题一起是鲁迅作品中双峰耸立的主题。他尖锐地批判知识分子的弱点,但从不忽视他们的作用。他认为文化革命必须依靠知识分子。四、鲁迅非常重视学习外国的文明和挖掘民族文化遗产,主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拿来主义”,并做了大量工作。五、鲁迅一生中对以胡适为代表的右翼势力及革命队伍内部的“左”倾机会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从而形成了他正确的策略思想。他始终把握着以解决人的精神问题做为文化革命的出发点和中心任务的总方向。文章指出,自“五四”运动开始的文化革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经验教训充分证明鲁迅所开拓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今天,为着建设民族的高度精神文明,鲁迅的方向仍然是我们必须坚持的。  相似文献   

19.
绪 论   马克思主义自 19世纪 40年代诞生以来,既有像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那样的成功实践,也有像东欧蜕变和苏联解体那样的严重挫折。但是,从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一直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创新。在人类文明史上,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显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最近,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是在于它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  相似文献   

20.
<正> 马克思没有留下一个现成的哲学体系,更没有留下一个时下流行的且引起人们颇多争议的“板块结构”体系.那末,这个板块结构体系是如何来的呢?有人认为它起源于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有人把它归于苏联三十年代的哲学家米丁等人的创造.尽管近年来,这些议论被尊为定论,人们不厌其烦地、牵强附会地去发掘斯大林和苏联三十年代哲学家创造这种板块结构体系的政治背景,甚至把苏联三、四十年代的政治异常状态归之为这种体系的必然恶果,但是,这种议论是有悖于历史的事实的.具体地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的发展史,笔者认为,“板块结构”体系的形成与列宁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在列宁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