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庆     
建设“宜居重庆”。坚持规划、建设、管理多管齐下.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相似文献   

2.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等方法从人文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当前重庆市竞技体育整体现状、存在问题及其成因,研究重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为重庆市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3.
4.
重庆模式     
苏伟 《决策》2011,(4):96-96
“重庆模式”的概念甫一出现,便与“唱红打黑”产生的巨大社会效应一起,引起海内外的高度关注。各界观察者都对重庆发生了浓厚兴趣,支持者和持异议者纷纷发表意见,甚至产生了巨大争议。  相似文献   

5.
《管理评论》2007,19(8):F0003-F0003
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成立于2002年10月,由原渝洲大学和重庆商学院两校管理系合并而成。学院现有教职工65人,专兼职教师85人。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3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6人,有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  相似文献   

6.
梁莺 《经营管理者》2009,(14):133-133
发展红色旅游作为我国的一项政治、文化和经济工程,对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发展旅游业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重庆发展红色旅游进行研究,剖析了目前重庆市发展红色旅游的现状,并根据重庆市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红色旅游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生态旅游年"主题和落实"五个重庆"建设是重庆发展生态旅游难得的机遇.而丰富的资源储备是重庆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旅游是进一步提升重庆旅游业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抓住机遇、趁势而上,把生态旅游做大做强,推进重庆旅游经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曾婧 《科学咨询》2010,(10):12-12
在新的经济社会形势下,重庆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提出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措施,充分展示了加强重庆文化建设的决心,重庆城市文化建设迎来了更美的春天。  相似文献   

9.
贺雪峰 《决策》2011,(2):58-60
中国的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太快了容易欲速则不达。在一片喧嚣声中,保守也许是最大的智慧。  相似文献   

10.
11.
山旭  葛江涛 《决策探索》2009,(19):47-48
新世纪初的这次反黑风暴,让一些90年代初甚至更早就跻身黑恶势力者“离开一线”。这些人分道扬镳,一部分人彻底“洗手”,另一些人则退居幕后,操纵帮会头目。  相似文献   

12.
“重庆”为城来由 重庆的古代史简洁明了。战国末期,秦国灭巴国,设巴郡,秦丞相张仪首次在江州筑城,是重庆为城之始;1189年,宋孝宗之子赵惇先封恭王后即帝位(宋光宗),因这里曾是当朝天子宋光宗的遣藩之地,遂以“重庆”为名,取“双重喜庆”之义。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针对直辖后重庆都市旅游发展的现状,根据重庆都市旅游资源和游客需求,抓住重庆特色都市旅游资源,定位重庆都市旅游的形象,探索重庆发展都市旅游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16.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地区,肩负三峡库区水资源保护、库周污染源防治的重任.直辖以来,重庆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大幅度提升.但总体来看,全市大、中、小城市的污水处理水平发展不平衡,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给库区水环境保护、居民生活和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影响.随着重庆市城镇化进程加速,小城镇污水处理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通过收集整理重庆市污水处理设施现状资料,对已建重点小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运行情况进行实地了解,结合本人的一些工作经历,为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提出相应的意见.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重庆旧闻录     
<正>冯玉祥演说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国庆,冯玉祥在重庆阅兵时演说。桌上置有玻璃杯二只,冯先呼兵士取来清水二杯,并污泥一撮。冯即取污泥置于一杯水中,水顿浊,冯乃指浊水而言曰:"此为‘坏兵’"。复  相似文献   

18.
正重庆金交所2011年在全国率先推出小额贷款资产收益权转让交易。具体交易模式为:小贷公司将其部分优质信贷资产打包,通过金交所平台向投资者转让小贷资产的部分收益权,从而获得资金以拓展业务。比如,某家小贷公司的一笔1亿元的贷款,收益为10%,  相似文献   

19.
日前,重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正式揭牌,这预示着重庆已经加入国家生物产业梯队,与东部城市一起赛跑。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文献的总结和分析,作者发现国内关于中国老品牌的研究,基本上涵盖了各个方面,但是研究还不够深入,还存在一定的空白。例如,仅限于餐饮和医药行业;关于某个区域老品牌的研究,也仅限在北京、上海等地区,而且还不够深入;关于老品牌衰落的原因和重振策略也只是集中在企业和政府两个方面。从研究方法上看,从定量角度来研究中国老品牌的几乎没有。为了对重庆20年前的老品牌有所认识,作者通过实地走访老品牌企业和收集网络资料,对20年前的老品牌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今天已经消失的老品牌企业,以期对今天的企业品牌管理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