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毫无疑问,没有读过《心灵史》是一大缺憾,因为这至少使我感到没有多少能力去评说张承志的新作《清洁的精神》,可激荡于胸的感受迫使我不得不拿起笔来。 对于张承志,我们无需使用“作家”或“作者”之类的称呼,因为阅读《清洁的精神》,会使你仿佛置身于一部雄浑的“英雄交响曲”,呈现在眼前的始终  相似文献   

2.
强化与粤港澳和东盟经贸合作,“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清理信访积案……2013年,广西在对外开放、深化改革、为民服务方面全面推进。在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广西又将如何结合实际贯彻中央精神?“两会”期间,新华社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  相似文献   

3.
"尕司令"马仲英其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照片采自斯文·赫定《亚洲腹地旅行记》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甘肃省出现了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回族青年,他的名字叫马仲英。他于1928年春,以大无畏的精神,带头发动了影响西北、震惊全国的“河湟事变”。他自称“黑虎吸冯军”总司令,把矛头直接指向拥有30万大军、不可一世的冯玉祥武装集团,把冯系国民军在西北的军阀统治几乎推倒。此时,这位总司令年方17岁,而甘肃土话称“小”为“尕”,故时人便称马仲英为“尕司令”。马仲英,原名马步英,经名索非尤,出生在甘肃省导河县牟尼沟(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的一个穆斯林世家。祖父马海渊…  相似文献   

4.
清洁鱼的心     
程刚 《民族论坛》2011,(5):44-44
在澳洲东部的珊瑚礁海域中,有一种神奇的清洁鱼。很奇怪,在弱肉强食、充满竞争的海底世界,弱小的清洁鱼从来不会受到其他鱼类的攻击和伤害,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清洁鱼会"清洁身体"。每当遇到强大的对手向它  相似文献   

5.
清洁鱼的心     
<正>在澳洲东部的珊瑚礁海域中,有一种神奇的清洁鱼。很奇怪,在弱肉强食、充满竞争的海底世界,弱小的清洁鱼从来不会受到其他鱼类的攻击和伤害,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清洁鱼会"清洁身体"。每当遇到强大的对手向它  相似文献   

6.
当代国际著名学者赛义德·侯赛因·纳斯尔(SeyyedHosseinNasr)从比较宗教学的视角上,对伊斯兰教哲学与东西方哲学精神经过长期探索后,体认到“现代主义”观念对传统伊斯兰教本身所构成的挑战,从而提出“圣道伊斯兰教”观的宗教哲学概念。他并因此以及对传统苏菲思想和伊斯兰教哲学的挖掘和阐释而在伊斯兰教学者和西方学者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深刻的伊斯兰教“文化自觉”意义、和谐理念等积极因素对我们都有借鉴意义。他的“圣道伊斯兰教”观,国内尚无评介与探讨,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作了述评:1.纳斯尔其人其学;2.“圣道伊斯兰教”观;3.对“圣道伊斯兰教”观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张承志是新时期文学中的一位重要的回族作家。他的一些作品曾赢得文学界的一致好评 ,一些作品引起不同意见的激烈争论。马丽蓉博士的新著《踩在几片文化上 :张承志新论》(宁夏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 1 2月 ) ,以全新的视觉 ,原创性的理论分析 ,概括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为张承志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 ,从而消除了有关张承志思想和作品的误读误解 ,也消除了新时期文学评论中的一个盲点 ,使张承志其人其文在新的学术视野获得了重新定位与评价。全书首为导论 :一次意味深远的文化皈依 ,末为结语 :迎遇“大师”的挑战。正文分上中下 3篇。上篇人格论 ,共 4章 ,一、精神浪子的追寻苦旅———张承志“寻父情结”探 ;二、母性 :温暖和力量的生命启示———张承志笔下女性形象剖析 ;三、生命的特有诠释———“在路上”的张承志 ;四、关于“清洁”的四种话语系统———张承志“清洁精神”之透视。中篇文体论 ,共 3章 ,五、意象 ,为我们掀起文本的面纱———张承志和他的小说创作 ;六、一段无法绕行的“过渡带”———张承志和他的散文创作 ;七、一次尽情尽意的艺术驰骋———张承志和他的长诗创作。下篇作品论 ,共 5章 ,八、终于拥有了一块心灵草地———张承志与他的“草原小说” ;九、文学操作背后的文化皈依——  相似文献   

8.
喜德的早晨,格外宁静。晨光中,有一位身着毛背心,脚穿灯芯绒布鞋的中年妇女,正奋力挥动扫把清扫着街面……她是凉山州喜德县县委副书记、彝族俄笔木支的妻子王昌芝,也是喜德县的一位正式的清洁工人。王昌芝原是农民,按政策农转非后情况就大不同了——“木支书记,你工作忙。顾不上家。让昌芝来县委客房工作,守在家门口好照顾家务。”“书记夫人扫大街,昌芝脸上过不去呀。”……好长时间里,在俄笔木支耳旁全是类似的话。他坚定、果断地告诉大家:“我要让自己的言行,经得起人民群众放大镜的透视!”俄笔木支站得端端正正。他跟妻子商定就去当一名普通的清洁工。  相似文献   

9.
解析日本武士道"死的觉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的觉悟”是日本古典武士的道德原则,是武士道形成的第一阶段。武士对于死的独特认识不仅影响了后期武士道精神的思想内涵,而且至今还影响着日本作为加害者对于发动侵略战争的反省意识———有“耻”的感受、无“罪”的觉悟。本文试就日本武士剖腹(切腹)自杀的动机、武士道“死的觉悟”与日本宗教和文化的影响、武士道生命观与罪恶认识展开解析。一、日本武士剖腹自杀的动机日本武士和武士道给人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武士“视死如归”的自杀冲动及其选择剖腹的死法。“大约在十五世纪之末,允许一个武士切腹自尽,免得他受着正法的羞辱,这样…  相似文献   

10.
对汉语“除了”相对英语中的介词使用及翻译方法作了阐述。可以表示“在整体中加入一部分”、“从整体中除去一部分”、“仅有或只知做……”等含义。  相似文献   

11.
严庆 《民族研究》2006,(4):20-29
"整合"和"民族整合"两词在当前的学术论著中出现频繁,学者们对"民族整合"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实现学术话语的趋同性认识和使用,有利于消除歧异性理解,形成认知上的共识.本文在对"民族整合"的不同表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认为"民族整合"是不同于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的功能和过程.  相似文献   

12.
自格林·考奇教授在其专著<发展人类学>中首次提出了"发展人类学"之概念伊始,种种对于发展概念之讨论与争辩从未停止.建诸于西方话语霸权视角下之应用人类学已然于困境中试图经由发展人类学获致"重生".然则,发展概念之帝国误读性、衡一发展模式之强植、发展之经济理性最大化、传统与现代之二元分野皆于渐趋远离他者在地哲学之维下不断切割着学术与应用间之"互惠".本文,试图经由发展人类学少有关注之"幸福感"相关问题之探讨,由此,使发展人类学之"发展"概念从"幸福感"之心理层面获致突破与惠与.发展人类学之发展概念之种种探讨与辨析,并非为得获致广为认同之发展概念,其意旨在乎反思与关照他者眼光之种种可能性.幸福感之于发展人类学研究之介入亦非某种突兀之举,其早已存之,此文之种种思考起到明晰与彰显之作用.  相似文献   

13.
历史视野中的"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世界民族》2007,4(2):13-18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它们是矛盾着的对立面,全球化的发展似乎注定要带来对民族-国家及其主权的否定;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统一的,它们统一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二者都是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所引发的必然的社会结果,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只要资本主义还存在,只要阶级还存在,无论全球化如何发展,民族-国家都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14.
《想象的共同体》中的"民族"与"民族主义"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和“民族主义”在概念界定上的模糊及由此导致的实践层面上的泛滥,使它们成为某种不言自明的东西。一系列贴上民族主义标签的伪命题有助于政治色彩的动员,却无益于认识民族主义的本质。对于它们的历史根源及历史变迁,不同领域的学者有其各自不同的视角,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①一书中就试图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民族主义这个“异常现象”提出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解释。一、民族产生的根源安德森开宗明义地给民族下了一个定义:“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成为本质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inherentlylimite…  相似文献   

15.
通过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学校对学生的教化作用,及田野调查的资料论述西藏藏族农民洁净观念的转变,以及"洁净"和"卫生"观念在藏族农村社会的整合,认为从"洁净"到"卫生"的转变过程折射出西藏社会文化变迁以及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民族志的“真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实性"历来被视为民族志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当代"反思"原则的作用下,人类学展开了对传统民族志以"科学性"和"客观性"为原则的反思和批评,探讨人类学是否科学,是否承认民族志在写作过程中人类学家的"主观性"和"解释性".针对民族志的"真实性"问题,本文集中从历史记忆、民族志范式、民族志修辞、民间戏剧、舞台表演、影视作品、仪式等方面对"真实性"问题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类学“本土化”主张已经有时日,成果和效果似乎总不尽如人意.何故?笔者认为:1,“本土”的知识谱系没有完整梳理,近代以降,在西方“文化霸权”之下甚至自我毁损;2,步西式人类学之后尘而未对其进行自主性的质疑;3,以“文化自觉”主人翁心态、姿态进行创新实验和实践的成果少.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略备分析,不当之处,祈请指教.  相似文献   

18.
"温故而知新",从方法论的角度去认识,把"温故"作为过程意义去理解,"知新"作为盘升飞跃的意义去认识;"温故"是方法,"知新"是目的.任何新知和创新都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由研究已知的基础上,去探讨未知所得来的.是传承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通过5·12汶川大地震救援进程的推进案例,分析了国族与族群在具体情境下的转换规则,并探求其中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比较上巳节与花儿会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同之处,指出祓除和求子是二者的主要目的和功能,并分析了具有这种共同目的和产生类似节俗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