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墨家思想所含有的工匠精神元素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现代工匠精神的重要历史源头。墨家出于“兼爱”达于“大同”的人生理想,执于“尚巧”至于“达善”的职业精神,始于“推类”长于“创新”的思维品质,都与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十分契合。批判地继承墨家思想,对当前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思想继承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它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并且和传统墨家学说有着天然的联系。在革命实践中,毛泽东等不少中共领导人和理论家非常重视借鉴墨家思想。本文从墨家经典的兼爱非攻思想的角度,分析了毛泽东思想与墨家思想的联系,阐释峥嵘岁月中,毛泽东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孙林雪 《现代妇女》2014,(12):272-272
自从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的提出,我国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对墨子思想的研究。墨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之一,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兼爱”是墨子思想体系的基础与核心,“兼相爱,交相利”提倡社会中的人无等级、无差别的平等的互爱互利。本文通过对墨子的“兼爱”思想的论述,总结出其对当时社会与现世社会意义,总结果子思想对现在研究生学习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万佳  杨小明 《现代交际》2022,(9):105-111+124
在中国古代,墨家与道家都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探究两家背后的智性思想,墨家的尚智思想与道家的反智思想在与各自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融合渗透后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本文以STS为视角,剖析墨家尚智思想与道家反智思想影响下的科技体系和社会文化,并从反智与尚智这两条思想路径入手,探讨古代科技、思想文化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沈诗意 《现代交际》2014,(2):113-114
墨家提出“巨子”的学说,开创“任侠”精神,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以“兼爱”“贵义”的侠义伦理观为道德基点,关注百姓的安危和国家整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傑理 《老年世界》2014,(18):45-45
墨家是中国先秦学派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墨子(约前468-前376),姓墨名翟,世称墨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曾做过宋国大夫,当过制作器具的工匠,善于制造守城器械。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交相利”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相似文献   

7.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儒家哲学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仁爱思想是其精髓。本文将从儒家仁爱思想的主要内涵,儒家仁爱思想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儒家仁爱思想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三个方面对儒家仁爱思想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试作论述。  相似文献   

8.
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其文化内核培育了中国人的仁爱精神、和合精神与社会秩序。挖掘礼乐文化中的合理因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美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探讨礼乐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对于改进和加强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墨家提出"巨子"的学说,开创"任侠"精神,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以"兼爱""贵义"的侠义伦理观为道德基点,关注百姓的安危和国家整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我国敬老文化主要有三个思想来源:“孝亲敬老”的传统家庭美德和感恩思想,“尊老敬贤”“尊师重教”“尊师重道”等传统美德,中国传统的仁爱美德和大同思想.弘扬敬老文化的传统美德并赋予其时代精神,必须继承这三个主要思想. 第一,要继承“孝亲敬老”的传统家庭美德和感恩思想,自觉把它升华为“尊老敬老”的社会公德并落实到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上.中国五千多年前就有系统孝道和礼法来规范人的行为,孝道对于维护家庭和谐友好、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必须继承并大力弘扬.当今中国,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把尊老敬老作为一种社会公德,既是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和谐老龄社会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理想主义与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既有思想内核的契合之处,也存在着差异之处。本文在综合把握理想主义以及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基础上对二者进行比较,认为理想主义与墨子兼爱非攻思想在利益和谐以及兼爱相交相利、建立集体安全机制、建立普遍道德等方面存在着契合之处,并且认为二者在对战争的认识、战争爆发的原因的认识等方面存在差异之处。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出发,提出了"兼爱"思想。"兼爱"思想中蕴涵着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思想,虽然这一思想在当时并没有被统治者所接纳,但它与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契合之处。并且这一思想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邱靖 《现代妇女》2014,(8):300-300
表面上与儒家仁爱思想背道而驰的“大复仇”思想在儒家思想中显得格外特殊,而实质上却与“礼”和“仁”思想构成了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是做到忠臣、孝父的另一种途径。其有限的复仇范围和两种不同的复仇手段对民众复仇情绪的疏导和法制社会的建设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马慧  马蔚 《现代交际》2022,(9):97-104+123-124
面对当前社会伦理问题,儒家塑造心性、约束行为的伦理思想值得推崇,重新挖掘、阐释儒家“仁爱”“礼德”和“诚信”的社会伦理内容,培育道德主体内在德性特质和外在道德行为十分必要。因此,以儒家伦理思想构建道德同一性,抑制利己天性,推动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实现儒家伦理传统与创新社会治理的对话,对构建当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伞伞 《现代妇女》2014,(9):301-302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仁爱"思想是其思想核心所在,并具有丰富的内涵。在今天研究孔子的"仁爱"思想,继承其文化精髓,并使其创造性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以“尊老爱幼”为传统美德的礼仪之邦,儿童一直是中国社会福利体系的重点服务对象.传统慈善事业是根植于儒家的“仁爱”思想以及本土佛教“慈悲”和“因果报应”等思想基础上的,主要以针对孤贫儿童的社会救助为主,其形式体现为官办和民间的“善堂”和“善会”.时至清末民初,这种传统的“善堂文化”在近代社会转型中逐渐被“慈善事业”所取代,并且吸纳了来自西方教会的先进的社会福利理念和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成为民国时期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固有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菲律宾社会科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历程的回顾,全面地总结了经验与教训,提出了既要彻底摆脱具有殖民、军事征服与传教者的思想方法特征的西方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对菲律宾社会科学的影响,又要对当代流行于世界的以“美国化”“西方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思想理论进行必要的扬弃。亚洲国家或其他被称为“低发展”的国家有着各自不同的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社会科学亦应适应于服务于各自的现代化事业。中国文明及华夏世界是亚洲文明的重要方面之一,应该受到社会科学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墨子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兼爱",《墨子》一书对其"兼爱"说之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但从根本上最终要借助天志、鬼神的超现实的宗教力量去实现"兼爱",反映了其现实力量的软弱无力,也决定了"兼爱"说其实是下层阶级的手工业者改造不合理现实的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是,作为战国诸子争鸣的先声,"兼爱"说作为对儒家"仁学"的第一次否定,深刻地影响到中华民族人文终极价值取向的抉择,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江南文化与岭南两地文化的交流和互鉴,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上海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二届“江南文化·岭南文化”论坛于2023年底在上海成功举办。论坛围绕“交融·创新·发展:地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主题,深入探讨了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两地文化的资源优势,发挥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当代价值,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江南文化和岭南文化都是中华文脉的重要支脉,在促进中华文明发展、推动中华文化传播乃至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上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二者又在各自独特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化脉络与精神特质,为深度探讨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现实镜鉴和广阔空间。本期城市大家谈栏目特摘编论坛主旨发言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现代慈善事业发展蕴涵着传统慈善文化的底色,慈善事业发展程度折射出慈善文化持久的影响力。中华慈善文化以家为起点向外扩散,家由此成为了行善的逻辑起点,是爱与善最先生发的地方,也是亲亲而泛众的源头。中华慈善文化的逻辑谱系为“家在前、国在后,中间强调个人和社会”,体现的是一种家族关怀和家国情怀,背后蕴含着个人“修齐治平”“成王成圣”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其鲜明特色表现为:以儒家“仁爱”思想为主导;以宗法血缘关系为伦理基础;遵循亲疏远近与特殊信任原则;偏好直接捐赠的慈善模式;官办慈善与民间慈善长期并存;在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向善中有巨大价值。文化的多样性决定着慈善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中华慈善文化形塑中国特色的慈善事业,中国式慈善的现代化绝非是走向西方化,而是要以传统文化为支撑,理性建构符合国情和时代发展需要的慈善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