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政府是国家的行政机构,政府办公室是政府的综合办事场所,它的主要职责是向下传达命令,协助各方工作,联系各项事务,解决人民群众所反映的问题等,政府办公室工作是围绕经济建设这个重心展开的,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政府办公室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部门的形象。本文针对政府办公室的自身建设与职责水平展开讨论,分析了政府机关应该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的职责水平。  相似文献   

2.
政府形象是公众及舆论对政府的评价,从公众及舆论的客观社会效果来看,政府形象可以用认知度、美誉度与和谐度作为其基本评价标准。政府认知度从公众舆论评价的量上衡量政府形象,反映出政府及其行为的社会影响广度和深度。有人认为,政府的认知度应该不存在问题,但不尽然,作为量的评价,公众对政府了解的程度是有所不同的,政府认知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社会公众的政治参与程度及政府的民主化程度。事实上,政府级别越低,其认知度越小;  相似文献   

3.
叶娟 《公关世界》2008,(4):46-47
良好的政府形象对社会公众具有强大的公信力、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而通过大众媒体传播有效构建政府形象则能够“推销”政府行政理念,解释政府行为,凸显政府职能,一方面促进政府内外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增进公众认可政府的信心,提升政府美誉度,另一方面则拓展政府外部活动空间,化解和消除政府与公众的矛盾关系。笔者认为,要使得政府的形象塑造更为有效,主要有以下三个策略:  相似文献   

4.
现今全球各个国家的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在这样一个危机不断出现的背景下。探索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形象的传播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文中从对政府形象和公共危机事件的概述入手,分析了政府在公共危机对政府形象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危机状态的政府形象传播的维度和相关原则,希望对今后进一步探讨如何在公共危机中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以及良好的政府形象在解决危机中的作用和意义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企业界公关意识在日益增强。其实,在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公关意识在政府公共管理领域同样应受到高度重视。转型期政府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同时,人们对政府的期望值也日渐提高。因此,努力塑造政府的良好的社会形象是提高政府职能有效性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岳君 《公共关系》2001,(5):20-21
政府形象是广大社会公众对于政府行为的总体评价,是政府的业绩及其公务人员的实际表现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随着各项改革的逐渐深入、市场经济的日渐成熟以及民主政治的普遍推行,使社会公众的权益意识、地位意识、平等意识、独立意识开始觉醒。人们对于政府已由过去的无条件服从逐渐转化为对政府的行为和作用进行理性的审视。于是,政府的形象问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于萍萍  刘洪志 《现代交际》2013,(11):107-107
2004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我国建设法治政府绘制了宏伟的蓝图和目标,是我国各级政府全面推进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指导性纲领,是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灵魂与核心。面对如此重任,作为本专业工作者的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对建设法治政府的研究,为我国的法治政府建设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随着对全能政府的反思、现代政,府建设的发展,以及政府对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视,政府购买服务已经成为许多地方政府,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政府的一个制度化举措。政府在自己力所不及或自己不能做好而社会组织具有优势的领域,实行政府出资、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分工合作。人们习惯于将之称为“政府购买服务”,即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或购买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9.
陈洪辉 《科学发展》2012,(11):12-17
从国际经验看,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始终存在着市场与政府两种推动力量。当前,在作为国家战略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中,需要与市场化发展相匹配的是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从多方面不断完善政府推动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10.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己的行为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能力,反映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体现政府的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打铁必须自身硬,增强政府公信力关键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要建设诚信政府,用诚信树立公信;建设法治政府,用法治守护公信;建设透明政府,以公开促进公信;建设廉洁政府,用廉洁培育公信。  相似文献   

11.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央和地方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果断有效的举措。让世人看到了我国政府公共关系机制的健全和应急能力的增强。使国家和政府在国际上的形象得以大幅度提升。目前所形成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举国赈灾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亦可视为我国政府公共关系机制运作的新成效。  相似文献   

12.
政府公信力即政府依据自身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使我国有些地方政府公信力方面仍存在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坚持依法行政,健全政府政务公开制度,优化行政管理体制,提高公务员素质来不断优化政府形象,增强政府权威,提高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3.
所谓绩效管理就是“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统一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者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政府绩效管理是将企业的绩效管理理念引入到政府部门的工作中,对政府的工作效率进行评估,追求政府工作的经济、高效。现代政府应该坚持客户价值取向,以公众为中心,重视公共利益的实现与维护,并将其作为政府工作的原则与目标,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对政府绩效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该重构政府绩效管理的内容,重新设定更符合服务型政府要求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4.
良好的公众形象是现代政府最大的无形资产。因此,政府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关活动,重视和加强与各类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和沟通,根据公众的需求不断改善政府的各项工作,树立“创新、务实、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而要提升、塑造政府形象,完善政府形象的内涵,以实际行动支撑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等公关行为无疑是最为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湾区形象既是湾区竞争力和软实力的体现,也是促进湾区发展重要的助推力.应用原创开发的湾区形象评估模型,从经济引擎、政府治理、协同发展三个维度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公众感知形象特征进行内涵解析,对性别、教育程度与居住地等基于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湾区形象进行群际差异分析.通过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形象评价与监测的长效机制,针对不同群体制定适宜的湾区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深化湾区协同发展形象的内涵与体制机制创新,挖掘和利用好湾区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文化纽带,重塑公众的粤港澳大湾区身份认同与区域标签,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各方面工作的需要.本研究的贡献在于应用原创量表,对公众视角的粤港澳大湾区形象进行了具象解读,为湾区形象塑造与传播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发展社会工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促进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已经写进了政府文件,这表明了执政党和政府对发展社会工作的重视。但是,要真正使社会工作获得应有的健康发展,还需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这里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政府掌握着绝大多数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的经费和设施。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都是由政府和作为政府代理人的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承担的。  相似文献   

17.
蓝宇蕴 《城市观察》2014,(1):129-138
近年来,政府力推社区建设,大有社区建设非政府主导莫属之势。在此背景下系统梳理"政府主导型"的社区建设,具有特殊意义。政府垄断性地把持着所有关键社会资源,并能藉此营造社区发展的制度环境与支持系统,建构超越社区自身局限的发展条件。但政府社区建设中的强势介入,一定程度上亦成为社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可能造成对社区谋取自主发展空间的一种挤压。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社区建设,暂时还难以离开政府的主导性参与,但需以发展社区自治为前提,需根据不同的社区发展阶段,适时进行职能调整,以求政府与社区关系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是信用经济社会,信用是社会经济运行的的基础。政府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一个国家良好的政府信用是其正常平稳运行的基础。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的转型期,这是改革开放的有一个关键阶段,在这种渐进式改革的关键阶段最容易滋生腐败及各种社会问题,从而影响政府的形象,削弱政府的执政能力,甚至造成政府的颠覆。良好的政府信用在此阶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分析我国政府的信用情况,对症下药,加快政府信用体制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政府雇员制的试用,是对我国传统公共人事行政的一大突破与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说,确实提高了我国政府的行政效率。但政府雇员制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其在试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对政府雇员制的探讨,看到我国政府人力资源方面存在人才的稀缺性,并提出几点对策,以期推动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相似文献   

20.
公共危机事件的每次爆发都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次次严峻考验。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的无形资产,也是政府发挥效能的重要前提。在公共危机中,良好的政府形象能够减少社会混乱,增强政府公信力,提高政府危机决策认同感,增强政府危机动员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