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余华用《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三部作品向我们展示了苦难与生命这两个永恒性的话题,但是他却没能把苦难转换为力量,而是以一种软弱的姿态进行回避。转型后的余华关注的问题更为深刻,同时也更为圆滑。他避免了与苦难的正面交锋,以减轻苦难带来的痛苦。但是同时与挑战苦难失之交臂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生命意义的消解。  相似文献   

2.
九十年代初,以《在细雨中呼喊》为开端标志.中经《活着》,再到《许三观卖血记》,余华小说创作立场从此前的先锋漫游终于走向民间回归。作为体现真正民间回归精神之作的《许三观卖血记》。其回归的彻底性体现在民间叙事话语、民间记忆中的历史形态以及民间平等观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寻找和认同英雄父亲是余华小说的一个母题。但在余华的长篇小说中,“寻找父亲”却呈现为失而望得、得而复失的过程,这足以引人思索。《在细雨中呼喊》展示世界普遍的罪、恶、恐惧与战栗,启示这是好父亲阙如的结果,呼喊父亲的出场。经由《活着》到《许三观卖血记》建构起来的好父亲形象,在《兄弟》当中遭到了全面颠覆,好父亲遭到弑杀,美德遭到践踏,新的一代在如何做父亲的命题中出现迷茫。  相似文献   

4.
余华90年代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是其小说创作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作品,其中共有的“祖父———父亲———儿子”的父系人物结构模式突显了父亲的中心地位,呈现了父法由颠覆到重构的嬗变过程,表达了对人性善的呼唤与礼赞,人们从中可以看到余华对秩序和人性的深沉思考,此模式也就成为传达余华小说创作轨迹变迁的有力载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余华《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活着》三部长篇小说为例,考察重复叙述的单纯及其所蕴涵的丰富意味。首先从重复叙述与音乐叙事的类同关系,分析余华作品通过语词、片段、细节等不断重复达到叙述丰富的过程。其次,从构成的圆环式叙述结构拓展意义空间,阐述重复叙述所产生的个与群的意义。最后指出重复叙述对主题的强化功能及其产生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6.
评论界普遍认为,自90年代初余华小说创作发生了转向:由先锋回归到现实。先锋侧重于形式,现实也不过是一种方法。余华90年代的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一个地主的死》等日常的经验增多了,形而下的描述加强了,但就此以先锋/现实的二元对立论之,恐怕有皮相之见的嫌  相似文献   

7.
余华小说创作以《在细雨中呼喊》标志着一种转向,其前后作品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艺术风貌与审美趣味。一个作家在短短的创作生涯内为什么会发生这么一次大断裂,是值得思索和探究的。经过仔细审视和分析,可以发现余华前期作品创作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我的精神救赎,是对童年时代创伤的疗救,起始多是以幻想的、夸张的、闪闪烁烁的方式,至《在细雨中呼喊》因赋予具体的生活细节而成功地实现了自我疗救,其后的创作则因主体性的迷失而使其作品徒具形式的迷幻与语言的狂欢而失去动人心魄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呼喊与细雨》对生存绝望的终极性追问,《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分别以生命力和人性之爱对生存绝望的拯救,构成了余华长篇小说精神探求不同的发展向度。  相似文献   

9.
在先锋小说家当中 ,余华是较为独特的 ,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了彻底的否定 ,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从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到长篇之作《许三观卖血记》 ,他不断地叙说着自己对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的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 ,展示着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余华的每一篇作品都是独特的 ,这种独特根源于他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对世界独特的感知方式。但总观其作品 ,自《在细雨中呼喊》之后 ,创作风格出现了明显的转型。前期作品中的暴力与血腥明显地减少了 ,叙述时不再那么冷漠…  相似文献   

10.
《在细雨中呼喊》的叙述视角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细雨中呼喊》是凝聚了余华复杂叙事技巧的小说。小说呈现了四种叙事视角,叙事视角之间的变化和叙事视角内部的调整,对作品内容、意蕴、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决定了小说的叙述特征。  相似文献   

11.
夏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精神,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成为公而忘私的典范,其本人也受到了历代人民的无限崇拜.由于夏朝无文字记载,故对于历史上有无夏禹其人,学术界一直有争论.考究<尚书><诗经><史记>和<论语><孟子>等有关史籍的记载,可以肯定地说,历史上确有夏禹其人,而所以出现种种矛盾的记载,与受传说的影响和将其他治水英雄的事迹也归入到禹的身上有关.后人崇拜大禹,除禹治理水患,造福百姓这一根本原因以外,还与后世儒家为了替自己的学说寻找理论依据及劝说封建帝王推行仁政而着意推崇和拔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余华就像一只蜜蜂,吸取了"百花",酿成了自己的"花蜜".一些世界文学大师的文学创作、著名音乐家的音乐创作乃至电影作品都对余华的文学创作活动起到了深远影响,他们在写作技巧和内容上都影响了余华的创作.  相似文献   

13.
“徐庾体”是诗文并指的文体概念,它一定程度地促进和激励了庾信文学创作上的艺术追求,客观上奠定了庾信“集六朝之大成”之文学史地位的基础。“徐庾体”的创作规范养成了庾信深厚的艺术底蕴,所以,当庾信的生活环境、思想感情发生变化时,他才能创作出撼动江关的暮年之作,才能成功地将北方的文学风格融入自己原有的南朝文学风格中,使它们相得益彰,从而创造出使后代人推崇备至、影响深远的作品。这样,庾信则又由于“徐庾体”奠基之功,使他在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造成超越“徐庾体”的事实:集六朝之大成,启唐人之先鞭。  相似文献   

14.
余华作为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历年来评论界对其的研究一直呈稳定攀升的态势,2006、2007年则达到了一个高潮。其间的关键原因在于《兄弟》的出版问世。2005年,《兄弟》(上)引爆了学界的骚动,2006年的《兄弟》(下)更是一枚重磅,激浪千层,而学术界所渐现的“褒”、“抑”两种观念和态度的对立,也使余华及其《兄弟》陷入较为尴尬的境遇,在经历了“重创”与“荣誉”前所未有的冲撞,更显现了一种纷扰与暧昧的状态。本文旨在将2007年度余华的研究进行理性的梳理、分析、阐释,并着重从《兄弟》研究、比较视野中的余华作品研究及余华前期作品研究三部分入手加以述评,以期能够客观详实地展现2007年余华研究状况.同时也希冀能为学界的余华研究提供有效的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李渔一直是难以获得定评的古代文化名人,而且持论各方常常观点完全相左。钟明奇先生在《重评李渔“帮闲”说》一文中,重申了鲁迅先生的著名论断。但从钟先生所列举的论据来看,仍然存在明显漏洞,结论值得商榷。理解李渔这样的文化存在,必须秉承“了解之同情”的原则。回到明清易代时的生存时空背景,李渔非但不是无耻可鄙之人,相反他是一位为谋求独立生活、自由思考而执着坚持的勇士,是晚明个人主义思潮真正的代表。  相似文献   

16.
余华论     
余华以其富有创造性、超越性的写作成为当代文坛不可多得的“这一个”。他对文学意义的回避与探询构成了写作理想和文本实践的矛盾,从叙事法则和策略上进行“精神真实的奇想”以及以“寓言式写作”建构文体形式都使得余华的小说世界在文学的“变”与“不变”之关系参照中获得价值。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坛上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一生遭遇坎坷 ,充满悲剧色彩。本文从他的文学创作、生活及为国捐躯几件事上指出他的悲剧性 ,认为他一生的悲剧也是悲壮的美  相似文献   

18.
余华是一位对传统具有颠覆性的作家。他的小说通过多种空间叙事来达到这个目的,于单个事件所建立的微观空间中对常理进行颠覆。这种新的空间毗邻关系从人体、死亡、人名、异型人物等四个系列中展开论述,揭示出一个新的世界图景。  相似文献   

19.
关羽兵器考     
蜀汉大将关羽,以其忠义勇武成为当世名将,随着时间的发展更是成为后世崇拜的偶像,被尊为"武圣",和"文圣"孔子平起平坐。关羽冲锋陷阵使用的兵器也成为后世学术界积极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余光中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光中 ,这位“火中的凤凰”、“望乡的牧神” ,以其标签之作《乡愁》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他不仅是一位造诣颇高的诗论家、散文家、文学家 ,在翻译方面也颇有建树 ,其译论对翻译实践很有帮助。笔者通过梳理和总结 ,把他的译论总结为四个方面 :( 1 )变通的艺术 ;( 2 )译中“无我” ;( 3)诗性翻译 ;( 4 )善性西化 ,以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余光中对翻译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