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儒学理论形态在当代社会的兴起,表明的是儒学对自身理论的反思与自觉。在众多思想形态中,何种儒学思想将引领未来社会思想动向,不仅关切到儒学自身理论形态的自足,更在于思想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导向作用。反思"大陆新儒家"的理论瓶颈,是儒学思想完备自在自为的理论诉求。反思表明,"大陆新儒家"以康有为主义的名义来作为儒学复兴的理论价值取向,不但违背了儒学自身的理论价值承诺,同时也悖离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号称大陆新儒家的"康党",不但没有正本清源之理论自觉,而且反其道而行之,以吊诡的"超越牟宗山,回到康有为",效法康有为的"托古改制",否定牟宗山等现代新儒家。康党不惜背叛儒学道统,以"儒家两期说"改造儒学传统与制式,为了投机政治对儒学进行政治化与宗教化,否定儒学所具有的哲学与科学性质,任其妄为,势必使儒学再次产生"罪天下"之后果。是故,对康党以"新康有为主义"对儒学进行政治化与宗教化的"托古改制"进行反思,认识其丧失儒家根本立场及其背叛儒学思想原则,以还其"康党改制"与"道统背叛"之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3.
儒学,可谓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舛难之学,时至今日,"大陆新儒家"出,儒学又开始了新的舛难。在反思的意义上,本文所指称的"大陆新儒家",概指"康党"。"康党"以"新康有为主义"为思想纲领,把对岸的港台新儒家视为"心性儒学",而把"大陆新儒学"标榜为"政治儒学",使其机会主义的功利化政治价值取向愈发彰显。应当认为,以"新康有为主义""结盟康党","贼儒合流"而步康有为后尘,给当代的儒学复兴带来了毁败之舛难。职是之故,反思批判"结盟康党"而"贼儒合流"的"政治儒学"及其儒学宗教化,实乃应然之学术工作。  相似文献   

4.
在成都举行的"首届两岸新儒家会讲",虽冠以"首届"、"两岸"等字样,却名不符实,因为此次"会讲"是围绕着大陆独家参会的"康党",因此不能代表"大陆新儒家"的"超越牟宗三,回到康有为"的实质性主题所展开的辩难,故无论"会讲"还是"康党"都呈现其吊诡性。反思表明,陈明的公民宗教,经过十数年的吊诡,终于借助新康有为主义,成为宗教性的货色。问题表明,儒学复兴,前途坎坷,无所不用其极的体制化儒家,足以饰褒莹众,遮蔽儒学之真。故以"草堂论剑"映射的问题来反思大陆新儒家,为当代儒学研究必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当代儒学复兴运动中的"康党"以"新康有为主义"立教,而康有为只是一个伪儒家,其思想实乃对儒家义理之背离。康有为有多重身份,作为学问家他歪曲儒家义理以为政治之用;作为政治家,他伪托孔子之名以为变法之用;作为宗教家,他以孔教之名以为宗教干政之用;作为所谓的"南海圣人",他有"圣人"之名而无圣人之实,实乃一代伪儒、贼儒。  相似文献   

6.
试论康有为的终极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文凤 《东方论坛》2004,(2):104-108
康有为以大同理想作为终极目标,从道德和宗教两个层面同时建构其终极关怀体系,不仅实现了"仁"的本体境界的深化与突破,而且使传统儒学的核心接受了西方现代文明的洗礼,首开近代终极关怀思想之先河,深刻影响了现代新儒家"内圣开出新外王"的终极关怀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康有为列为新儒家的先驱或启蒙,似不为过.  相似文献   

7.
张岱年先生致力于儒学研究,但不认同现代新儒家的儒学复兴论;张岱年先生是新时期儒学研究的杰出代表,但明确表示自己不是新儒家;张岱年先生对现代新儒家是否存在经历了从否定到肯定的认识过程,强调对新儒家的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等大陆现代新儒家有着较深的友谊和深度的学术交流,高度评价现代新儒家的学术贡献;与现代新儒家的唯心主义研究立场方法、"返本开新"的价值取向及重建儒学体系的文化向度不同,张岱年先生提出的"文化综合创新论"文化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研究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主张借鉴汲取西方文化的优良成果,将其精华融合贯通,结合时代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综合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8.
"首届两岸新儒家会讲"暴露出当代大陆儒学的复兴运动存在太多潜在问题,隐藏着当代儒学发展的深刻危机,需要从学理上进行深入辨析,正本清源。本文从"两岸新儒家"与"康党"的内含辨析指出"康党"已经背离儒家与儒学宗旨,存在着篡改、歪曲、利用孔子儒学,而使儒学再次蒙羞的理论风险。由此次会讲亦可看到儒家宗旨的迷失,儒学被无情而肆意的利用,体制内儒家的集体失语等当代儒学发展的新危机。  相似文献   

9.
"首届两岸新儒家会讲"引发出当前大陆儒学发展的一些问题,通过此次"会讲"可以看出以陈明为首的一些"大陆新儒家"的功利性用心。进一步,我们试图通过陈明先生的"即用见体"理论,发掘这些"大陆新儒家"功利主义的理论根源,揭示其"即用见体"是一种粗陋的实用主义和投机主义。这种歪曲利用、变相否定儒学及传统文化的理论方式,将会把儒学发展的带向一个危险的境地。  相似文献   

10.
儒家非宗教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采,宗教学界多有人将儒家认定为宗教;儒学圈内,也有人以儒教方式复兴儒家.本文简略分析孔子以来儒家存在之社会形态后指出,儒家从来不是宗教,而是文教.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形态是“一个文教,多种宗教”.基于这一事实,本文认为,儒家之宗教化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11.
康有为以自然人性论为基础,借鉴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学说,主张人性平等、个性解放,开启了中国近代人生观的革命。他构建了一个具有浓厚乌托邦色彩的人生乐园——大同世界。他早年激进,晚年保守,自信自负,言不顾行,是中国近代史一个既有传奇色彩又颇有争议的矛盾人物。  相似文献   

12.
康有为敏锐地意识到工业文明时代的来临, 主张顺应时代潮流, 以工立国。他认为, 要实现工业化,首先要对传统的政治体制作一番彻底的改造。同时,他把民营企业和官办企业相比较,认为民营企业更有效率, 也更能充分利用社会资金, 因此, 他主张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应以民营为基本道路。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康有为特别注重人的作用,认为人是推动工业化的最根本力量。同时, 在他看来, 工业化本身不是目的, 人的充分发展才是真正目的, 而工业化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长期以来,康有为在革命中国的时代相继背负“反革命”和“革命不彻底”罪名。笔者认为,这是政见之争掩盖学理后所引致的事实背离与理论偏差。实质上,面对同样的时代难题,与革命派殊途同归,康有为的革命观念更加强调和平渐进的变革方式;它为近代中国的革命之路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考维度与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康有为集新旧思想于一身,对中国政治前途的分析是他一生坚持保皇的思想基础.而传统的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则是其保皇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支柱,特别是光绪皇帝的知遇之恩,是康有为戊戌以后政治思想活动轨迹的巨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儒学遇到空前的危机。康有为试图通过对儒学内部仁礼二元结构和外部政教合一的社会结构的解构 ,并融合中西在儒学中注入西方现代精神 ,创建孔教 ,使儒学摆脱专制主义的纠缠 ,使之深入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灵魂 ,以实现儒学的真正复兴。本文试图通过探析康有为这一复兴儒学的思想以加深对康认识的深度 ,并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实现儒学现代性转化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6.
作为尊孔保教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康有为力证是由于孔教的真精神没有得到彰显才导致中国的贫弱落后,作为人道教的孔教,自有其他宗教文化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中华民族的维系与存在、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因相系,捍卫孔教之真义,延续文化之命脉,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实现国家自立自强的根本。  相似文献   

17.
康有为既汲取了中国人文思想传统,又溶入了近代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自然科学、社会政治文化精神和西方近代人道主叉价值观,形成其以人的解放和人类至善为目标的人道主义纲领。康有为的政治发展观中对君主立宪制和改良道路的选择,在其现实意义上表征了近代思想家对民族救亡的时代问题的回应,而在其深层意义上则体现了康有为渴望通过变革制度使得人性能得到圆满发展的人道主义价值溯求。  相似文献   

18.
吴雪玲 《东方论坛》2004,(2):98-103
康有为的一生曲折复杂而又充满传奇,其文化个性亦具有多重性和矛盾性,这是那个时代所赋予的.深入细致地考察其文化个性,将会有助于我们了解康有为及那一段历史.虽然存在种种时代和个人的局限,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康有为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  相似文献   

19.
杨华 《东方论坛》2017,(6):61-68
在晚清"西学东渐"视野下,康有为《孟子微》一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康有为把传统思想与西方进化论相融合,从孟子思想中寻找中国社会适用于进化理论的可能性和标准,提出重"时"、重"仁"、强调阶段性发展的"三世进化"思想,并对严复译介、宣传的进化论展开理性矫正.康有为《孟子微》的进化思想演绎着传统和时代的双重变奏,折射出一代思想家调融中西方思想的智慧和勇气,对我们当下正确对待中西方思想文化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