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学术传统对群体政治心理问题的关注历史悠久,但直到19世纪才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群体政治心理学.早期的研究侧重于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并且主要是一种思辨研究;随后,实验方法进入群体政治心理研究,研究重点转向小型群体问题,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中,“去个体化”、“服从权威”等问题成为研究的兴趣点;“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是小群体政治心理和群体决策心理中的最受关注的问题,这些现象即使在互联网时代也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主体意识:介于个体与群体之间--中国新诗的两种人称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新诗两种人称(“我”和“我们”)的分析,考察新诗言说者的身份问题,以期描述新诗主体意识变换和迁移的情形,及其标识出的新诗两种诗学观念的抵牾。本文的基本观点是,“我”与“我们”这对人称范畴,标划了新诗观念冲突的基本模式,能够对新诗历史上的某些诗学难题作出解释,尽管它并不能涵盖新诗本身的所有问题,尽管从人称的实际观察来说,不必过分拘泥于表面的“我”与“我们”在诗中指示的方向,因为情形常常是,有些“我”指向的是“我们”,有些“我们”所指的则是“我”。  相似文献   

3.
何汇江 《人文杂志》2004,(3):164-169
本文从贫困群体文化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文章认为 ,由于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缺乏就业机会 ,开始出现长期化和相对固定化的趋势 ,具有较强的贫困群体意识 ,他们正逐渐从主流社会中脱离出来 ,表现出了与社会分裂的趋势。因此 ,从有利于城市贫困群体社会融合的角度出发 ,城市反贫困应注重采取的措施是社会救助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 ,要为城市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难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情况下实施“准就业” ,以社区建设促进城市贫困群体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4.
刘颖 《兰州学刊》2006,(3):81-83
民俗学之“民间”是一个包含文化地域与民众群体两方面意义的概念,它承继传统意义上的“民间”含义又有所发展,其中表示群体意义的“民间”即“民”是第一义的,是构成“民间”的基础,因此“民间”取决于“民”的界定,而民俗学史上不同时期对“民”认识的不同造成了“民间”的非稳固性或者说流动性。作为研究“民”和“俗”的一门学科,“民间”是民俗学的本体,甚至可以说是本源,“民间”问题是一个贯串民俗学史的基本问题。不仅如此,民俗学之“民间”还意味和象征着民族固有的深层文化,并以母体的形式向表层文化输送养料。  相似文献   

5.
随着几年来高校不断扩招,数目庞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而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更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在现阶段,“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求职有着重要的影响,而“社会资本缺失群体”是就业工作中应该给予特别关注的“弱势群体”。“社会资本缺失群体”应当扬长避短、利用合理资源积极就业。  相似文献   

6.
依据版权法“取得作者资格的机会平等”的精神和“创作取得版权”的原则,创作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群体应当有权以创作的事实行为取得作者的身份资格,以集体的名义享有群体版权。为方便群体版权的行使,可通过立法拟制一个由群体代表组成的组织,“委托”该组织行使群体授予的集体版权。有关群体难以自力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及其权利时,可以向国家授权,由国家保护文化遗产的职能部门来实现群体的版权利益。  相似文献   

7.
宁金和 《天府新论》2006,(Z1):62-63
随着中国进入新的转型期,有些矛盾集中显现,并因此发生了“群体性”事件。这些以经济利益为主要内容的“群体性”事件,采取围攻、静坐、游行、集会等方式对抗党政机关,甚至破坏社会公共财物、危害干群人身安全、扰乱社会秩序,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群体性事件主要有  相似文献   

8.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大大加速了当代中国数字治理的发展,“数字赋能”与“数字挤出”是数字治理的背反式效应,老年群体被数字挤出成为数字鸿沟新形态,引发了社会对数字治理下代际发展权问题的关注与聚焦。代际发展权视域下老年群体“数字挤出”吁求对数字治理的再治理。为此,既要打好“技术补丁”,打造友好型“乐龄数字”管理;又要打好“制度补丁”形成“数字挤出”的长效治理机制,推动社会治理数字化与精细化、效率性与公平性同步提升。数字效率与治理公平双向同构,既是社会精细化治理的基本方向,也是代际发展权的现实展开方式。  相似文献   

9.
对“以人为本”问题的探讨,不能仅仅停留在“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本”这个笼统的内涵上,而应进一步明确其外延,即把“以人为本”之“人”具体化,在指向上搞清为哪些人。本文认为,这里的“人”应包括三个层面:整体的人,即通常所说的人民群众,或全体公民;群体的人,即某一阶层、某一利益群体;个体的人,即公民个人。后两者更具操作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我们长期忽略而今天特别需要重视的。  相似文献   

10.
启蒙的目的是实现“智慧”的价值.它分裂出两个专有概念:个体启蒙与群体启蒙.严复提出“群”概念,从“保种”的角度来考虑个人与“群”的关系,他与梁启超的“群”学思想徘徊于客观理性与理想主义之间.梁启超将“独”作为“群”的对立面提出,遭到章太炎的反驳.章太炎认为“群”由“独”构成,“独”才是本体,但他的“独”仍以“群”为旨归.  相似文献   

11.
加强和深化新业态党建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社会基础的内在需要。推进新业态党建工作必须从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基本特点出发,将党建工作一般要求与新业态新就业群体需求结合起来,总结归纳既有实践经验,从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建强组织、全面赋能以及强化引领等方面精准发力,不断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融入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发展之中,重点解决推进新业态党建工作中的“为什么加强”“谁来负责”“怎么建设”“怎样增强力量”“如何发挥作用”等系列问题。具体而言,要适应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强化互联网思维与改善领导方式,解决好“为什么加强”的问题;适应数量大、规模小的行业特性,健全工作保障体系,解决好“谁来负责”的问题;适应扁平化、动态式的组织架构,创新组织设置方式,解决好“怎么建设”的问题;适应小团体、新个体的现实基础,抓好党建人才选育,解决好“怎样增强力量”的问题;适应迭代快、多样化的经济模式,探索融合发展机制,解决好“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集体主义精神是主流价值观的核心理念 ,它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对于崇尚非理性“群体意识”的中国作家来说 ,他们对“集体理性精神”并不会感到十分陌生 ,因为两者之间形而下的关联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但是仅仅凭借“形而下”的相似性 ,恐怕还不能从根本上揭示问题的本质 ;问题是信奉儒家实用主义伦理哲学的中国作家 ,究竟是如何从传统文化的非理性“群体意识”的价值观念 ,顺利地切换为无产阶级“集体理性精神”的思想信仰 ,并进而营造出了一个跨越百年历史的中国现代文学神话 ?  相似文献   

13.
建立大学生网瘾特殊群体援助体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大学生网瘾特殊群体给自身成长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解决大学生的网瘾问题,必须从治本入手,建立心理、学习、就业援助体系及运用现代“脱瘾”法,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大学生网瘾特殊群体援助体系,从而构建和谐文明校园。  相似文献   

14.
从道统转向政统的意识形态理论──荀子美学再检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是原始儒家中最重要的美学家。从性恶、化性起伪、养情与治情、音乐与和谐、移风易俗五个方面,对荀子美学进行再检讨,有其理论价值。荀子理论中的性恶与治情、礼与乐诸矛盾,导出了理性群体与感性群体的重要区分,结果是以“和”补了“同”之偏。对“移风易俗”的强调,又体现了他的美学的意识形态性。荀子为中国古代的教化美学作了理论的奠基。他是封建文化早期的意识形态专家,是儒家从道统转向政统的急先锋。  相似文献   

15.
现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质是保护“代表性个体传承人”的政策,重点突出了“传承人个体”,缺乏对“传承人群体”的关注。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具有的“群体性”特征,应采取如下措施加强保护:加强基础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提高政策的科学化水平;扩大“代表性传承人”的内涵,使其既包括“传承人个体”,也包括“传承人群体”,并在政策表达上予以确定;从观念认识和政策表达上提高对“一般性传承人”的认同和重视程度;消除“代表性传承人”的“独占”地位,打破“政策垄断”;设置适合的考核评估标准,督促“代表性传承人”在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参与者等方面有所作为,积极营造“群体传承”的氛围。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但是“中兴四大诗人”这一名称的确立,却是经历了一番曲折,最终形成文学史现在的面貌。它首先由南宋诗人杨万里提出,尤袤紧随其后,由方回最终确立,其指称的诗人群体也经历了“尤萧范陆”到“萧杨范陆”再到“尤杨范陆”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形成原因也是论文考察的对象。  相似文献   

17.
移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移民生活是一个颇具时间性的变量。本文以类型比较为原则 ,以“理想的连续性”为框架 ,以作者 1997年在三西移民基地六个不同“亚类型”(地域分布、民族结构、形成时间、迁移范围 )的行政村或村落的 2 10户入户访谈调查资料为基础 ,选择了生产条件、就业结构、经济收入、消费水平、住房、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及社区评价等主客观指标进行分析性描述 ,以期在类型比较的微观层次上“趋近性”地宏观反映目前处于不同发展的“三西移民”群体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特征及历史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青年知识分子”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群体特征是:坚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中国共产党;知识结构先进、系统、全面;视野开阔;能把祖国命运与实现自我价值结合在一起,但也存在缺乏社会实践的弱点。当代青年知识分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队,是“科教兴国”的主力军,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9.
为突出“师范性”特点 ,我们对钢琴课进行了改革 ,即每周增加一节大课。钢琴大课需要教师既要考虑群体教法 ,又要照顾个人演奏 ,不能用上小课的方法。上钢琴大课的具体做法是 :一、提出问题 ,准确示范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听教师的示范弹奏。二、带领学生进行群体练习 ,在课堂上共同解决乐曲中的难点和重点 ,减少学生课下练习的困难。三、集中解决小课回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现代意义上的“自由”一词在刚进入汉语语境时就产生了裂变,成为两种暗含冲突的范畴:“个体自由”与“群体自由”。而前者是应该服务或服从后者的。这一改变对新文学影响深远。鲁迅则自始至终强调个人的自由与独立,不随声附和他人的意见。虽然在接受了钱玄同的鼓动之后,他积极投入新文化运动,后来又加入了“左联”。但他的可贵之处在于,无论在哪种情况下,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独立思考的自由,坚持在“群体自由”的名目下不能取消“个体自由”,体现了自己“骨头最硬”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