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海瑞生于明武宗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十四年(公元1587年)。原籍广东番禺县,后因“著姓于琼,遂为琼山人”(《海瑞集》《海忠介公行状》,以下用语引自本集者只注篇名),回族。四岁丧父,其母谢氏在“先后苦针裁、营衣食、节费支”,以维持家庭生活的同时,又为他“口授孝经、(大)学、(中)庸诸书”(《海忠介公行状》,以下简称《行状》);及长,又选择“年高深邃”的严师,为之教读。这种艰苦的家庭生活与从小开始的严格教育,对海瑞思想的早熟及其对于时势的关心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2.
<正> 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时冯36岁)至明祟祯二年(公元1629年,时冯55岁),是冯梦龙持续二十年的创作高峰期。他著作等身,声誉日隆;但生活困难,“落魄奔走”,不为世俗所理解,故被称作“畸人”。  相似文献   

3.
东汉建武年间,光武帝派武威将军刘尚、伏波将军马援征武陵五溪蛮,这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旧志中缺乏全面记述,近代学人论及者虽多,然又过于简略。且互有歧异。故不揣冒昧,写成此文,就正于各位学者。东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武陵蛮叛”(《后汉书·光式帝纪》),光武帝刘秀先后四次派兵征讨,至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结束。据同书《南蛮传》载,这次战争的经过是:“建武二十三年,精夫相单程等据其险隘,大寇郡县,遣武威将军刘尚……率兵万余人,乘船溯沅水入武渗击之。尚轻敌入险,山深水疾,……尚军大败,悉为所没。二十四年(公元48年),相单程下攻临沅,遣谒者李嵩、宁山太守马成击之,不能克。明年  相似文献   

4.
明玉珍(公元1329—1366年)是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领导人之一,大夏政权的建立者,也是重庆地方史上的重要人物。据历史文献和最近出土的《玄宫之碑》记载,他的历史活动时期共有十六年(公元1351—1366年),其中十年的时间在四川地区活动,并在重庆建立了“大夏”国,建元“天统”,至正二十六年死后,其子明开继位,改元“开熙”,直到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才被朱元璋灭掉。现将明夏政权建立始末简述如下,供地方史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公元三世纪,中国历史上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在这三个政权中以蜀汉的力量最为弱小,最先灭亡,但它却以“一州之地”,与魏、吴抗衡达半个世纪之久,并在其中一段时间内,势力曾一度强大,给魏、吴以严重威胁。研究蜀汉的兴亡,除了其政治、经济及军事因素而外,人才问题也是其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战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并继续向袁化地区进兵,到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彻底平定了袁氏的残余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形成“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之优势。与此同时,孙权继承其兄孙策的统治,得到江东豪宗强族的拥护,已有一定的立国基础。而  相似文献   

6.
刘禹锡评传     
刘禹钖,字梦得.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22年),死于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他是唐代著名诗人,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极为服膺.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明杨慎说:“元和以后,诗人全集之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钖为第一.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①唐代在元和以后出现的著名诗人很多,刘禹钖能高居上游,与白居易等人相颉颃,说明他在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刘禹钖还是中唐著名的散文家和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在散文创作和哲学思想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大理高氏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十二传至段廉义,元丰三年(公元1082年)大臣杨义贞篡轼段廉义,夺取王位,自称“广安皇帝”。后四月,鄯阐(今昆明)岳侯高智升起兵诛杀杨义贞,复立段氏。其后,段氏历二世不振,高氏掌握了大理的实权。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段氏被迫让位给高智升之子高升泰,高氏立为君王,改号“大中国”。升泰立二年寝疾,遗命还国政于段氏,段氏乃中兴。时为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延运百五十余年,史称“后理国”,高氏仍为国相,被封为“中国公”,执掌政柄,号令咸出其门,段氏仅拥虚位而已。  相似文献   

8.
关于隋初的富庶情况,史家历来都有记载和评说。择其要者有: 唐朝杜佑在《通典·食货典》中说:在长安、洛阳、华州、陕州等地的仓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锡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魏征在《隋书·食货志》中载: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隋文帝因“库藏皆满”,下诏“河北、山东今年田租,三分减一,兵减半,功调全免”。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又以“中外府库无不盈积”,再次下诏,“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  相似文献   

9.
古代高昌,即今新疆东部的吐鲁番盆地,因汉武帝时于此设“高昌垒”(又名“高昌壁”),故名。公元327年,前凉张骏于此始设“高昌郡”,其后前秦、后凉、西凉、北凉继之,高昌之名遂显。公元460年,柔然人侵入此地,立汉人阚伯周为“高昌王”,高昌遂由地名、郡名而为王国之名。640年(贞观十四年),唐灭麴氏高昌王国,以此地为西州,故该地  相似文献   

10.
元人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此话并非全属虚夸。隋文帝杨坚自公元581年,代北周建隋登上皇位后,至公元604年被其次子杨广所杀,前后在位不过二十四年。经过他的苦心治理,隋王朝在短期内确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富庶局面。史载:“隋代资储遍天下”,“比之(文帝)末年,计天下积储,得供五、六十年。”其原因何在?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从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两方面,作一初步的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字永叔,是宋代学术大师、文坛领袖、史学名家,所著《五代史记》(后人称《新五代史》,以别于薛居正监修之《旧五代史》),及与宋祁分撰之《新唐书》,均被列入封建时代之“正史”。  相似文献   

12.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五人墓碑记》一文,选自明代张溥的《七录斋集》。是文将魏忠贤遣缇骑逮捕苏州东林党人周顺昌一事,定在“丁卯”(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实为“丙寅”(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之误,经学者辨正,已成定论。文中另一时间问题,即反抗阉党的颜佩韦等五人,从被诛至后人为其修墓合葬,“为时止十有一月”,亦有误,但至今尚未引起人们注意。为探究之,笔者查阅了有关史料,並两察坐落于苏州市山塘街的五人墓,兹略陈刍荛。  相似文献   

13.
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他的继承人清太宗皇太极营建的皇宫,清世祖福临(顺治帝)也在这里即位称帝。后金天命十年(公元一六二五年),努尔哈赤把都城由辽阳新地(东京城)迁往沈阳,并开始营造宫殿。沈阳砖城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一年(公元一三八八年),当时称为“沈阳中卫”城。它南邻沈水,有舟楫之利;东依群山,为习武之所;西行直达山海关,北去与蒙古各族相通。是一个交通、经济、军事上都十分重要的地方。明代的沈阳中卫城有四门,城内呈十字大街,故宫正座落于大街交叉点的南邻。清太宗皇太极天聪五年(公元一六三一年)又改沈阳城为八门,更名曰“谋克敦”(天眷  相似文献   

14.
这一即席谈,无非英语的“tabletalk”,法语的“propos de table”,就象是餐桌上的谈话.三朝名画,不正是东方的琼浆(nectar)和玉食(ambrosia)么?三朝画呢?首先是元,其次是明,最后才是清朝的绘画.元是蒙古人主中原以后建立的王朝称号.太祖铁木真(成吉思)公元一二○六年(宋宁宗开禧二年)即位于斡难河之源(黑龙江上游),一二二七年(宋理宗宝庆三年)灭西夏,兵力远及欧洲.太宗一二三○年(定三年)定都和林(今库伦西南),不久灭金.世祖忽必烈才在宋理宗景定元年建立“中统”年号,以这年为元年(公元一二六○年).一二六四年(景定五年),元至元元年,始都北京,八年(度宗咸淳七年,公元一二七一年),才定国号叫大元,十三年(端宗景炎元年,一二七六)灭宋.如果从宋亡后起算,自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到至正二十七年(一三六七),首尾不过九十一年,日本大村西崖的《中国  相似文献   

15.
唐朝初年“贞观之治”的出现,自有其多种主客观条件,而谏诤之风的盛行,则是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贞观一代,“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这种谏风的形成,是与唐太宗李世民和宰相魏征君臣之间“有同鱼水”的关系分不开的.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徙家相州内黄.他少年时代孤贫落拓,曾出家为道士,但好读书,尤属意纵横之说.大业末年参加过瓦岗军起义,后来又在河北窦建德起义军中做过事.窦建德被擒,他为太子李建成主管经籍图书,颇受器  相似文献   

16.
南宋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闰八月,宋宁宗赵扩去世.专权多年的宰相史弥远定谋拥立宗室赵昀即位(是为理宗),而令宁宗所立皇子赵竑出居湖州,次春则有“(?)川之变”,进而将赵竑逼死.是为南宋后期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7.
《通典·州郡典》十四卷,颇为详尽地记录了唐玄宗天宝初年各州郡的地理情况和户口数字,并与两《唐书·地理志》所载户口数各各不同,是研究唐代人口史的重要资料。对其户口年代加以确定,很有意义。有的同志参照《新唐书·地理志》所言“天宝元年”之数,推断《通典》所载为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之户口数。经过分析考证,我们认为《通典·州郡典》所载户口当为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之数,而两《唐书·地理志》所载户口则系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之数。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重要问题,现略陈管见,以就教于诸位同志。  相似文献   

18.
荀悦(公元148—209年),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是东汉末年进步的政治思想家和重要的历史学家.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荀悦始辟镇东将军曹操府,旋迁汉庭黄门侍郎,和荀彧、孔融等“侍讲禁中,旦夕谈论”,积极为东汉王朝的“中兴”出谋画策.他于这期间(建安元年—二年)写成的《申鉴》五篇,即是这“旦夕谈论”的集结.建安三—五年,他任秘书监、给事中.时献帝雅好典籍,“常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乃令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三十篇”(《后汉书·荀悦传》).书成奏上.迁为待中.  相似文献   

19.
陆蛰(公元七五四——八○五年)字敬舆,苏州嘉兴人。是唐朝中期的著名政治家。十八岁进士及第,为华州郑县尉,在社会上享有盛名。公元七八○年德宗即位,被召为翰林学士。“数问以得失”,陆蛰议论纵横,析理深刻,又深谋远虑,善于筹划,“政不便于时者,多所条奏,德宗虽不能皆可而心颇重之。”①当时虽然有宰相,但事无大小,德宗都和他商量。所以有“内相”之称。贞元二年(公元七九二年)被任为宰相,他直言敢谏,无所隐讳,结果触怒了唐德宗,加上腐朽势力裴延令等的谮毁,贞元十一年春,被贬为忠州  相似文献   

20.
张居正(公元1525——1582年)湖北江陵人,是明代后期一位有作为的政治改革家,被进步思想家李贽称为“宰相之杰”。他为了挽救明朝的危机,于公元1567年(隆庆元年),以裕王(即穆宗)讲官的身分进入内阁后,次年,便上《陈六事疏》,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政见。公元1573年(万历元年)神宗即位,他出任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前后当政十年。在此期间,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究其奥妙,有如下几个方面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