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全民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础和特征,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就意味着全民所有制改革要在保持全民所有制所具有的全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这一根本性质的前提下,优化其产权结构及实现形式,从根本上促进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 全民所有制是指全体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的一种公有制形式,正是这种所有制形式和以这种形式为主导的所有制结构,才严格区分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权力,主要表现为不受剥削并得以保障的劳动权和不受财产限制的选…  相似文献   

2.
关于所有制改革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有制改革是指向传统体制核心部位的一场深刻革命。应跳出公私对立的思维定势,在生产力标准的基础上从目的和手段统一的角度去审视所有制,现阶段公有制是一种与较低生产力相适应的非完整、成熟意义上的公有制,它与私有制同时存在于一种生产力水平之上,因此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并没有一个完全排斥其他所有制而只保证公有制占主体的基础。所有制实现形式是由具体生产过程中资本的实际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的配置决定的,在一定的生产力阶段,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变化只能为这种所有制拓宽容纳生产力更大发展的空间,增强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改革全民所有制经济的管理体制,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意义深远的大事。为什么改革,怎样改革,改革的方向、内容和实质等问题,都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 改革全民所有制企业现行管理体制的必然性,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现行体制有三个特点:一是国家高度集中管理:生产计划统一下达,生产资料统一分配,产品统购包销,财政统收统支,外贸统一经营,物价统一规定,劳力统一安排,工资统一标准,企业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二是按行政系统,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三是排斥商品经济,限制市场作用。这种体制使企业和生产者…  相似文献   

4.
谢亮 《社科纵横》2004,19(1):108-109
以往论及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时 ,固定话语模式表达下的历史信息误判都认为中山先生的这一思想是主观社会主义。这明显有违史实。对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中山先生都进行了深层思考 ,他对二者的肯定和否定是相互联系的。这种否定与肯定的相互联系更易使我们看到 :孙中山是把二者作为一种手段来实现他的民生主义。  相似文献   

5.
我认为目前世界上至少存在四种主要的、已经大大进步了的所有制发展趋势。这就是社会化趋势、多元化趋势、分散化趋势和正在加剧的可变性趋势。社会化是现代所有制发展中最古老的形式,早在上个世纪初便为法学及其他社会科学所关注。我们可以从19世纪后半叶的资产阶级思想与实践中找到这种发展趋势,其次从教会的社会理论、从温和的社会主义理论中都可以找到有关论述。关于所有制的多元化,在历史上以及古典罗马法律中都记载过不止一种所有制形式。仅以我国的所有制为例,不仅所有制形式的数量增加,而且每种形式还有其独特的方式。主要按规范对待所有制形式的法学家清楚,即使是私有制形式也并不协调,而且对不同的物品,私有制形式所持的态度也  相似文献   

6.
六十多年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充分地证明了商品经济存在的普遍性。现在,理论工作者的任务之一,是要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经济根源。一在这里,首先有必要对经济学界以往的观点加以评价。 (一)“两种公有制形式并存”说。早在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就明确地表达了这个思想。他说:“除了经过商品的联系,除了通过买卖的交换以外,与城市的其它经济联系,都是集体农庄所不能接受的。”这种观点肯定了商品经济因周围的经济条件而改变其经济性质,指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从而第一次在理论上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但是,这种观点不仅不能说明社会主义经济中最重要的部分全民所有制内部的商品货币关系,而且也错误地解释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相互的经济联系。因为这两种所有制并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经  相似文献   

7.
冯秀珍 《创新》2008,2(3):68-71
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事后性和微观性等特点,计划经济具有自觉性、事先性、宏观性等特点。市场与计划两种手段既对立又统一,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能使经济更好地发展。当今中国的经济运作偏重市场,应重新审视计划的有益之处,针对市场经济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加强计划手段。这种计划手段不同于毛泽东时期的计划经济,它是一种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型计划经济。市场、计划及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以市场为前提,计划为补充,并辅之以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将消极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之内,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8.
生活资料所有制问题并不是经济科学领域中的处女地。,虽然今人对此很少谈起,我们却可以从前人的文献中找到它的踪迹。所以,确切地说,生活资料所有制问题是个多年被遗弃的孩子。我们在研究中深深感到,找回这可爱的孩子可以给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带来很多生机。 一、生活资料社会主义个人所有制是 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从整个人类社会来看,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和生活资料的占有两者中,生活资料的占有是出发点。占有更多的生产资料是占有更多的生活资料的手段。生活资料占有形式的不同,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原始社会…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所有制类型的生产关系中,工人仍然同生产资料相脱离。国家企业与工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劳动关系是一种特殊的雇佣劳动关系,国家通过国营企业管理生产、分配和社会再生产,确定劳动条件和工作报酬。而社会所有制的本质特征表现为自由联合劳动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保证劳动和劳动成果成为占有劳动产品和管理生产资料与收入的基础。社会所有制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制度,在这种关系制度中,使用生产资料的工人直接管理扩大再生产生产资料,并在自己劳动的基础上,参加分配。社会所有制是对任何一种把工人同生产资料割裂开来的所有制形式的否定。在南斯拉夫,自治协议和社会契约不同于传统的社会契约形式,它是实现国家消亡与国家职能社会化的途径和形式。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学界流行着一种观点:把“劳动作为谋生手段”的含义归结为劳动成为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尺度,因而认为劳动作为谋生手段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并且,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也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笔者以为这种见解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个人所有制的讨论,除了"重建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的传统理解之外,又出现了股份制为形式的"以个人私有为基础的均富状态"的新的理解.这是对个人所有制的两种误读.历史上杜林曾把个人所有制当做"深奥的辩证法之谜",而我们后来由于翻译上的问题,使人们首先误读了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基础",然后又误读了"个人所有制"本身,终于把它真的变成一个难解之"谜".问题的症结在于,对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缺乏整体性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和理论,加深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认识和理解,为我们提供了解开个人所有制之谜的极好条件.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对于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逐渐向更高阶段过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决定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首要的、根本的标志,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最本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首要的、根本的区别,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处于这样的地位,它就必然成为社会经济体制的基础。经济体制是一定生产关系的具体体现,其性质决定于它所体现的生产关系。由此说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选择以及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配置,对经济体制生机和活力的形成和发挥,关系极大。正因为如此,无论在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问题还是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时,都必须把所有制问题放在首要的地位。进一步改革所有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十三届七中全会的“建议”规定:“继续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适当发展其他经济成分,形成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的所有制结构。”  相似文献   

13.
50年代初,南斯拉夫宣布放弃国家集权式的经济管理体制,将国营企业交给工人集体管理,从而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即自我管理)的经济管理体制.这一变革首先意味着对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的否定,同时也预示一种新的公有制形式即社会所有制的产生,这种由国家所有制向社会所有制的转变,后来(1953年)得到宪法的确认.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土地多级所有制及其变革刘军一、改革前的农村土地制度是一种多级所有制土地所有制说到底是土地及土地所有权在各个利益和行为主体之间的瓜分。这种瓜分可以两种不同的形式进行:一是在各个主体之间瓜分土地。经过瓜分后的每一幅土地都有一个唯一的所有者,一个单...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经济进行比较经济体制论的观察,旨在通过与其他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各国的比较,探明中国经济体制的特征。近年来,经济体制的比较研究在中国渐渐热了起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各种模式,可以通过构成其体制的以下5个结构进行分析。1、所有制结构。生产手段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共同特征。作为其具体形态,一极是单一的全民所有制或国有制,另一极是集体经营的社会所有制。而在两极之间,还可看到两种公有制  相似文献   

16.
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出售等项改革,符合我国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要求,国企大规模股份制改革不会动摇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从产权结构改革而言,所有制为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国企改革是所有制的体现,不是对公有制的冲击,是对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反映,亦是其他改革成败的关键,是使我国整个改革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相互促进的基础。为了充分发挥国企优势,国企还要准确定位,在一些行业或领域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使国有企业改革与我国所有制切实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尚须国有企业改革法治化的深化,完善立法,提高法治在国企改革中的实施效率。  相似文献   

17.
一、正确认识价值规律,发挥按比例规律与价值规律双相功能作用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调节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必然规律。无论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只要商品经济存在,价值规律这种作用就要表现出来。我们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是指能否不失时机地看出它的反映,按价值规律信号,调整商品供求关系。正确认识它的客观反映,生产资料所有制只是一个前提,还需要“中介”,如信息手段、调控手段。这些手段的灵敏度又取决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和管理商品经济的经验。如果只有前提条件,而缺乏后面的这些条件,也不能很好地认识和运用价值规律。  相似文献   

18.
“按劳分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薛为昶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资源要通过市场来配置,生产要素要以商品形式进入社会化的生产过程,这种生产方式要求在分配体制上必须有与市...  相似文献   

19.
田明孝 《浙江学刊》2012,(4):128-132
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在社会主义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提出在社会主义思想中包括与资本主义社会彻底决裂的思想,其物质基础就是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社会民主主义在所有制问题上经历了从坚持、认同公有制,到逐渐修正关于所有制问题的主张的演变过程。民主社会主义甚至放弃了将生产资料社会化的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  相似文献   

20.
理论界长期将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提出的“社会个人所有制”概念的涵义等同于或混同于社会主义公有制,进而也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提出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论断纳入了社会主义范畴,这使得我们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遇到种种难解之谜。本文认为,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个人所有制”实际上是一种介于“孤立的单个人的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所有制形式,属于资本主义私有制范畴;相联系着的所谓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亦是指私有制下的“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这种“社会个人所有制”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现实体现,就是股份公司和垄断组织。弄清这一问题,不仅使我们在理论上对公有制必然取代私有制的认识加深,而且对指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