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邓伟志,与今日社会学界中的许多人一样,是半路出家。在他们那个年代的高考指南中,压根儿就没有社会学这门专业。邓伟志是学经济学的,怎么会成为社会学家呢?我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班听课时,听他讲过,也曾在精年研究》上发过写他的专访。这次应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之约,写他的学术生涯,我手里的资料显然不够了,于是多次到他任教的上海大学拜访他和他的新老同事们。与家庭学相伴的妇女学伟志是从人类起源,经过家庭起源,来到家庭社会学这一领域的。他同许多家庭社会学者一样,在研究家庭社会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妇女问题。妇… 相似文献
2.
第十三届国际社会学大会1994年7月18日至23日在德国比勒菲尔德召开。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学者与会,北京、上海等地的6名中国学者应邀出席。国际社会学学会(ISA)成立于1949年,是联合国支持下的一个学术团体,目前设立50个专业委员会。青年社会学为其第34研究委员会(RC34),1974年成立于加拿大多伦多。上海社究科学院表少年研究所所长苏颂兴在本届大会上,当选为青年社会研究委员会副主席。青年社会学研究委员会围绕以下专题展开了讨论。——后社会主义青年和青年研究的焦点、冲突。内容包括:承上启下的当代俄国青年、斯洛伐… 相似文献
3.
4.
5.
苏联和国外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对科学的、无产阶级的国家理论的形成过程都已作过详细描述,因此没有必要再收集、整理和评价青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国家、政权、革命等等的论点,但有必要谈谈这一理论产生过程中某些至今尚未引起研究家们特别注意的问题。通常在考察理论发展过程时,学者的创作动机往往不被注意,产生学者的理论活动的伦理观点和心理情绪往往在思想中“消失不见”,而实际上它们在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国家理论家的创作中却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7.
战后,西德(也包括奥地利)在哲学研究方面,曾经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的,主要是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一,科学理论和科学史;二,新的实践哲学;三,面对复杂的工业社会的发展状况,哲学如何认识自身的作用和功能的问题。作者把战后西德哲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二次大战结束到五十年代中期。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恢复了同二十年代以及更早时期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学重建七年多以来,许多同志为这门学科的重建与发展进行了艰苦的努力。他们的工作各有特色,贡献是多方面的,但人们对此往往并不完全了解。为此,我们从本期起,开辟了“当代社会学人物的踪迹”这个栏目,加以介绍,以便相互交流,相互激励,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9.
10.
11.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社会福利处 《社会福利》2004,(4):4-9
2003年,中国社会福利事业于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不断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进程,不断提高社会福利服务的层次和水平,继续沿着既定目标稳步前进。 在2003年中,“星光计划”的继续实施,推动了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的快速发展。 经过2001、2002两年多的积极推进,作为惠及全国城乡老年人的“民心工程”,“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已经深入人心。在全国城市社 相似文献
12.
13.
我教导说:人有高低贵贱之分;也许,某个人能为人的这种生存辩护千年——即一方是丰满的、充盈的、伟大的完人,另一方是无数不完整的、不健全的人。一个教主也许微不足道——就象是一根火柴,如此而已!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自杀!一个令人胆战心惊的字眼,谁都明白这是人生的悲剧。专家研究认为:悲剧的发生绝大多数是因自杀者患有根神或心理疾病,如果他们在走向极端之前能得到专业救助者的治疗,悲剧是可以避免的。1953年11月,英国牧师范·瓦内在伦敦开辟了世界上第一字心理危机干扰和电话咨询机构——“圣·玛丽亚”(《圣经》中一位乐善好施者)。随后许多国家和地区先后成立了这类组织,如美国的“自杀预防中心”、德国的“自杀预防协会”、日本的“自杀预防组织”……1991年7月1日,中国人在南京也建立了第一家专业性自杀预防机构,这就是——南京CIC… 相似文献
18.
19.
九,重返世界学术舞台当中国社会学在悄悄地复苏的时候,国际上的学术界同仁也已经在密切地注视着这一变化。或许他们是想进一步了解刚刚开始打开大门的东方神秘古国;或许他们已开始重新估价中国社会学在国际上将产生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他们对中国恢复社会学作出的最迅速的反映是给费孝通先生授与荣誉奖章。1980年春,费孝通应邀访问美国, 相似文献
20.
十一,民族学研究的新路子民族学研究对费孝通先生来讲,可以说是最早的学术实践。1935年《花蓝瑶社会组织》调查,迈开了民族学研究的第一步。到解放以后,主要从事民族的识别、民族历史、民族语言等等“纯民族学”的研究。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配合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工作的开展,以及配合国际关系中外交工作的需要。这些工作对我国的民族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从八十年代开始,他立志在自己的余生中所要进行的两项工作之一的就是民族学研究。①当时,他尽管已70多岁高龄,但在1979年,1981年、1982年三次访问了50年前他调查过的大瑶山。因为他认为,他之所以要亲自到处跑,是鉴于搞调查不能满足于听汇报和座谈,应该有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