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文化全球化跨越了文化的边界,打破了文化表达方式的单一性,并日益成为诠释事物的文化场景。在这种场景之下,形成了趋同论、异质论与融合论三种不同的观点,它们就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展开争论。尽管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趋同论与异质论均带有文化西方化的含义,具有文化中心主义的色彩。而融合论超越了趋同论与异质论的矛盾之处,强调文化本土化的地位,认为文化在相遇之后可以相互借鉴。这种趋势代表着文化全球化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文化诠释学方法对全球化过程中食物的克里奥尔化进行了分析,并以Askegaard等对移居丹麦的格陵兰岛人的食物和BrindaMehta对加勒比等法语国家侨民的食物的调查为例证,探讨了克里奥尔化食物对文化交流中人们对多元文化中身份的建构和认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民族主义多元文化论是建立在民族主义基础上的多元单一文化论,它把原本主张文化自由与文化包容的多元文化主义简单化和狭隘化了。民族主义多元文化论通过浓墨重彩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诉诸单一文化身份归类和主张建立以社群为基础的排他性自治政府的制度安排,而人为固化了民族文化间的差异。这种做法既无视文化之间的普遍联系与交流融合的客观实际,也严重干扰了个体的文化自由;不仅无助于实现多族群社会的多元和谐与差异共存,也极易产生事实上的文化"隔离",进而诱发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宋、清时期哲学家们的众多文献中有很多关于有无相生、对立相化、万物自化、生生不息、循环周始、化无穷极的论述,在这些论述中不同程度地体现着过程论和生成论的复杂自组织思想。  相似文献   

5.
西方悲观主义文明论最早萌芽于古希腊神话,赫西俄德"黄金时代"理论可以视为其历史源头。在近代,乐观主义文明论一直是西方文化的主流,悲观主义文明论只是作为支流而存在;但卢梭的浪漫主义文明论促进了它的逆势发展。20世纪,斯宾格勒以"文化形态学"为核心的文明论,促使悲观主义文明论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6.
在神性论问题上,基督教和道教虽有相同之处,更有区别之点,具体表现为一神论与多神论、人神异质和神性分享论与人神同质同形和互化论等区别。这些区别规约了它们各自的思维方法。同时分别影响着西方和中国的社会生活方式及其习俗、哲学、自然观、价值观等文化因子,形成注重理性的基督教文化和注重功用的中国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7.
加勒比地区是地球上种族、文化最繁杂的社会之一,其殖民和移民的历史造就了加勒比文化身份的模糊性。形成今天加勒比文化的文化源头主要有三方面:欧洲的殖民文化、非洲黑奴的文化传统、土著印地安人的文化遗产。非洲、欧洲、美洲等多种文化在加勒比文化大熔炉相互碰撞融合产生了新的克里奥尔文化。克里奥尔化是加勒比特殊的文化构造过程,这种技巧在语言、艺术、宗教等很多领域都有体现。尽管还有其他的文化群体,但克里奥尔文化是加勒比社会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8.
传统译论标准下的文化误译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误译分为无意文化误译和有意文化误译。本文依据“译文功能论”,结合归化、不成功的异化、增添法及删除法等几种方法,分析证明了某些有意文化误译的合理性和带来的实际效果,从而对传统译论的忠实标准提出异议,为翻译评论者评价译作及译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文化本位论是陈寅恪文化史观的核心,它是否有体系一直是学人争论的问题。通过研究,认为它有“文化”本位论、中国文化本位论、儒家文化本位论三个层面的含义。这三个层面所体现的从文化角度研究历史、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以及儒家文化精神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等思想,对陈氏的史学方法与信念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化论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人文主义,认为文化与社会实践密不可分。它强调人的经验、价值观和能动作用。结构论则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为基础,相信大众文化不是工人阶级的自由话语形式,而是一套强加的、受限制的语义,这种语义最终是由经济权利决定的。文化论和结构论因此成为文化研究中两大对立的分析模式。对此,霍尔将两种思想兼收并蓄,提出既能代表文化,又能代表意识形成的融合性策略。  相似文献   

11.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缔造了不同的饮食文化,所以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内容以及饮食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笔者着重分析了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饮食观念、宴会礼仪、饮食内容等方面的跨文化差异,揭示了导致饮食文化差异的深层次的原因,并阐明了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互补和兼容的因素也会增多。  相似文献   

12.
旅游商品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商品除了具有实用、纪念、审美的价值以外,还有研究民族发展、民族文化的价值。本文从中国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方面来探讨旅游商品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为旅游企业开发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的高品位旅游商品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饮食作为人们重要的活动之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饮食习语是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载体。在中西方的饮食习语中,既有正面赞誉礼貌原则的不完全对应,也有负面贬损语用的不对称,因此,研究对比中西饮食习语礼貌语用的规律,并把握其礼貌语用的原则,无疑有益于跨文化交际的和谐与成功。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不同语言的交流,也是不同文化的交流。在异质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的文学翻译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文化误读的现象。本文试图将误读和误译作为一个既成的客观文化现象加以客观描述,通过围绕无意识、有意识两种误读,旨在将文学翻译中产生的文化误读进行具体分类。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的文化转型期,各国文化多元共生,平等互补,人们在文化交流和意识形态上采取既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又反对文化中心主义的策略。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应该以繁荣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为目的,以文化的“平等对话”和“求同存异”为准则,采取偏重“异化”的翻译方法。翻译工作者也要顺应时代的要求,扮演“画家”和“盗火者”的双重形象。  相似文献   

16.
史学界一直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因而把它纳入中国近代革命话语体系.而从清末各种类型的民族主义竞争与结果来看,五四时期各文化派别都试图完成清末民族主义未竞的民族文化的重构任务.而如何看待传统的中国文化,如何吸收西方文化,中西文化是否被解释为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各派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模式呈现出多元性、对立性、不耦合性,因而无法形成统一的民族主义话语,文化整合的任务依然是未竟事业.  相似文献   

17.
此"龙"非彼"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又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明确事物之间的异同,则是走向沟通和融合的关键。中国的“龙”与西方人眼中的“龙”蕴藏着不同的文化底蕴。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文化词语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可起到缩减中西方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的作用,使中西文化最终达到真正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对人们日常会话中沉默所具有的交际功能及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所显示的特性进行分析,认为日常会话中的沉默并不意味着交际的失败或中断,相反它表现出多种交际功能。此外,沉默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内涵,不同文化群体的人并不总是能很好地理解对方的沉默所蕴涵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指出研究沉默的交际功能的目的,在于帮助交际者更好地理解会话中的言外之意及未言之意,从而使交际更加顺畅有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19.
文化意象错位是由于各民族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等因素的不同而造成的,其中文化传统不同引起的差异是最主要的原因.文学翻译的任务是超越差异,是"搭桥"而非"砌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