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结构视角缺失的留守儿童研究,没有辨别漫长的留守经历对于留守儿童和农村社会的真正影响。通过将结构的视角带回来,本文旨在勾勒行动者与结构之间的互为构建过程,以刻画这一历史场景下社会结构变动的轨迹。基于广西中部壮族留守儿童的田野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对于割裂性城乡关系的认知始于其父母在两地分离的状况下再造“家”的过程。家庭结构变动、“家”意义的丧失、乡村社区衰落以及制度性向上流动渠道的封闭,推动了留守儿童真正脱离乡村社会。留守经历塑造社会行动者心智结构的过程,导致了农村社会结构断裂和新劳工生成的双重结构后果。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尤以呈“连续性”为特色的“思想路线论”,以呈“开放性”为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和以呈“整体性”为特色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简称“三论”),综合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逻辑框架.其价值和意义在于:对于一般社会结构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表现,起到科学概括作用;为人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结构层次及其内在规律和特点,起到明确导向作用;并为加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起到极大鼓舞作用.  相似文献   

3.
农村教育承担着促进“人的城镇化”之重任,需通过横向互补和纵向有序的共谐结构体系来保障。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处于一种“失序”状态,其结构功能、目的意识呈现出萎缩与非自觉,造成农村中小学生学习过程“压迫”、农村社会成员生命生活“物化”、农村传统文化精神价值颓废等危害。为消除这些危害,提升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的效益性,有必要采取分合位育:注重农村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结构的互补性;以人为本:凸显农村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实践的人性化;上下结合:加强农村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改革的草根化等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4.
论圈层结构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的核心立意在于阐释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化的新趋势。研究发现,从村庄人际关联的视角出发,支配当前村庄社会交往的规则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伦理规范等公共性规则逐渐被个体居主导地位的新规则所取代;同时,社会分层加剧引起的层级结构也嵌入了农民的交往体系之中。对于这些新变化,建基于传统乡村社会之上的"差序格局"理论模型已经难以提供合理而有效的解释。文章试图建构"圈层结构"的新模型来理解农村社会结构变动的新趋势,认为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形成了以个人主体性为主导的"圈"和以层级结构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层"。立体的圈层结构成为理解当代中国农村众多社会政治现象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12名农村老年人的访谈,以场域理论为分析视阈,以文化惯习约束与社会场域型塑相融合的研究路径来深化对中国农村老年贫困现象的认识:微薄的家庭经济收入、失衡的农村家庭财富支出结构、不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村老年贫困的原生性型塑因素;农村孝道文化的式微、“养儿防老”社会风俗的固化、“代际互惠”的依赖型养老心理是农村老年贫困的次生性建构因素。二者相互依存交互影响,将农村老年贫困的型塑与建构融合于农村老年生活的实践。要解决农村老年贫困问题,需要破除农村老年贫困的养老惯习,建构改善农村老年贫困的生活场域,强化突破农村老年贫困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一人口变动研究的参照系,运用标准化方法,分离出生育因素对未来人口总量变动、年龄构成变动的分时间序列影响,以及其与初始人口构成的交叉影响,揭示出因生育变动而产生的人口总量和结构相对变动的分时间序列分布规律。其主要特征表现为:生育变动对人口总量的影响力在最大处得到持久保持,对人口的年龄构成影响却在65年后发生转折,像机械波一样“耗散”至消失,人口总量变动对结构变动的弹性也呈现周期性变动。此外,生育变动对老年人口比重和老年负担比的影响基本一致;但对劳动人口比重和社会负担比的影响,却截然相反。本文在现有人口变动研究的范式上做了新的尝试,并构建了一个核算生育水平变动在未来任一时点的人口效应的方程。  相似文献   

7.
“农村三部曲”是茅盾将他的江南地域经验和社会政治意识、社会科学理论,以及社会史兴趣进行有机融合的一次重要尝试。“三部曲”集中体现了茅盾对经济生活的高度关注,“眼光向下”的分析路径,以及书写“整体的历史”的追求,纵横捭阖地勾勒出1930年代江南农村和乡镇社会政治、经济、农事、风俗、祭祀、礼仪等多重图景,涉及社会阶层变动、地方权力博弈、底层对统治阶层的反抗等多重政经脉络的演进。作品在贡献出一幅1930年代江南农村和乡镇社会“整体的历史”的缩微图的同时,也打开了现实江南世界的历史纹理和日常褶皱,为现代江南文学的书写和地域文学研究提供了创作手法上的借鉴和研究路径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宏观环境、农民需求、国家政策等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动。这些变动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选择提出了现实要求,同时也指明了进一步提升的路径。鉴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农村公共服务模式应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社会化改革为方向,以城乡一体化为支撑,同时逐步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制度设计,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市场推进、民众参与”的“一主多元”农村公共服务多元差异化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9.
论高等教育发展的适切性--兼论高等教育对农村的适切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适切性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追求。高等教育发展是对社会和个人教育需求的适应、满足以及适切性增强的过程,高等教育发展应更加切合农村社会和农村个人高等教育需求,引入农村“需求导向”,以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多元高等教育结构,通过以高校为主体的“自适应”,增加高等教育在农村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0.
在工业化、市场化激荡下的后乡土社会情境中,农村养老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并面临养老空间和养老边界的变动。“少子化”和社会流动的现实使得农村老人脱离代际寻求自我保障和社会支持的现象愈加明显,老人“牺牲自我”而维护家庭延续的责任伦理较为突出。同时,家庭结构从复杂化逐步向简单化发展,养老边界呈现出从家庭到自我、家庭到社区、社区到社会的溢出与重置现象。在此背景下,需要将老人的自我养老能力纳入决策分析,关注“老人农业”这一自我养老实践形式,并扭转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各自的研究视角,把纵向时间维度上的农村养老变迁与横向空间维度上的农村养老分化综合起来,形成网络式的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创立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社会变迁引发的一切变革和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上演,人们的思想在急剧的社会分化中变得困顿和迷惑.在今天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平台上,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引下,直面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在当代遭遇的挑战,与时俱进地对马克思提出的阶级分析做出全面辩证的再解读,尝试性地探究了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的应对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2.
社会公平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社会公平本质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从价值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论、实践论、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切入,国外学者主要从个人权利和社会基本制度的视域进行。社会公平理论可以分为三类,即传统的、现代的、马克思主义的。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是社会公平问题研究中的一大难题,围绕这一难题学界基本上形成了“对立说”、“统一论”和“对立统一说”。当前,我国学者应该加强对社会公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重大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中,有观点将社会和谐看作人类社会的共同属性。该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为切入点,对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作了分析,指出社会和谐并非是任何社会都能实现的,惟有从社会的根本制度出发去理解这一问题,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社会工程是为了实现政策目标而对科学知识、技术、工艺的运用。它在个体行为和系统实践的双重层面上试图理性地规划与管理社会变迁。区分了社会工程的两个主要分支,并且简要的探讨了每一种方法的内在矛盾。第一种方法基于行为主义和行动理论的生物/行为主义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矛盾围绕行为主义的先验宿命论和行动理论的先验自由意志论而生。第二种方法则指向社会系统和组织的科学设计与管理。这种方法的核心矛盾与结构主义理论的先验可控性和复杂性理论的不可控性相关。认为政策制订者、社会科学家应当摒弃对社会行为和过程工程化控制的追求,在复杂的社会系统背景下,以努力强化和系统化调节社会行动的能力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与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转型改变了传统乡村社会管理机制实践的基础,亦促使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处于不断变迁之中。以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实践的社会基础、组织基础来分析农村社会秩序的生成,探讨社会转型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实践的社会基础、组织基础,进而提出在转型进程中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与完善的对策建议:加强农村组织建设,推动农村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法律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准则;更新管理理念,推动以权利保障与民生建设为导向的社会管理机制建设;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体系中的危机应对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6.
我国虽然已初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保障的公平性还有很多缺失,诸如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大,边缘群体没有同等进入社会保障范围,城乡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障的比例低,社会保障的收入调节力度弱,等等.应从树立核心价值理念,完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增加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确保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以城镇化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方面来矫正这些缺失,保障所有公民权利,实现社会公平,达到社会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由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和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和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联合举办的“2013年农村社会学论坛”于2013年7月19-21日在贵州省贵阳市成功召开.与会专家学者重点围绕城镇化与农民工、农村人地关系、农村社会关系、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区建设以及农村社会问题、管理、保障与发展等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交流.文章对上述议题中有代表性的见解作了简要概括和评述.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作为国家"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总要求。社会工作作为致力于回应社会问题和助人自助的应用性学科,关注社会变革、民生福祉和能力建设,在价值理念和发展目标等方面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以昆山市W机构的乡村社区建设项目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行动研究发现,案例村在沿袭单一的行政性管理模式下面临村庄治理和服务供给困境,继而为农村社会工作介入提供了可能与可为空间。基于项目背景和目标,构建了农村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生计、生态、生力、生活、生命"五生逻辑框架并应用于实践。在此基础上,对W机构提供的社会工作服务成效进行实践反思。最后从实务改进的角度,提出农村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该文综述了"和谐社会构建与社会保障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各种观点,探讨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最低生活保障、和谐社会医疗保障等问题,分析了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发展的挑战和农村社会救助制度自身的特点,要求我省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做出相应调整,应当以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为价值取向,实现农村社会救助的法治化.农村社会救助要实现从绝对标准转为相对标准,建立以最低社会保障制度为基础,各项专项救助制度为补充和各项配套优惠政策相衔接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同时,加强农村社会救助的社会参与,提高救助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