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日本民族构成复杂。除包括北方虾夷在内之少数“原住人”外,主要由外来之“渡来人”组成。其成份以来自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为主,尚有部份来自南洋群岛。有充分材料表明,自从殷王朝前后开始,中国历代动乱时期,浮海逃亡之难民潮,曾经大量进入日本列岛,带来先进文明。 日本最早的古人类可以“明石猿人”为代表,生存于中更新世,更早处于空白状态。其中、晚更新世古人类主要在冰期时代,海面下降时通过联系大陆之陆桥迁移而来。 日本文化过去以中国为师。隋唐时期曾经多次派遣规模浩大的遣隋使团、遣唐使团,全盘吸收中国文化,构成了日本文化之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中日关系史上,隋朝是继汉开唐的重要时期。其间,日本多次派出遣隋使和遣隋留学生,学习中国的先进文明,对日本历史和中日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杨广即位后 ,凭着国力的强大 ,进一步推行开放的外交政策 ,加强与日本的联系。日本多次派遣隋使团来中国 ;隋炀帝第一次接受日本留学生 ,并派裴世清回访日本 ,把中日友好关系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从原始社会末期至大化革新这一历史时期,日本列岛上的统治集团,同中国西汉以至隋、唐开展了较为广泛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外交活动。无论是被动接爱中国王朝册封,还是明确要求中国王朝册封,以至与中国王朝建立对等外交,其吸收中国先进文化的外交目的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不过,在外交手段配合下的对朝鲜半岛的扩张,结果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5.
绞染是日本传统染色工艺之一,其缘起与中国文化具有深厚的渊源关系.隋、唐时期,伴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文化背景,“绞缬”工艺传人日本,其后在日本得到了较大发展,为日本本土绞染工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日本吸收并融合了大量中国明清前的文化。最初是以朝鲜半岛为中介间接摄取,依靠舶来人的先进生产力,日本从狩猎渔捞时代一举跨越到农耕社会。大量遣隋使和遣唐使用毕生所学归国辅助改革日本社会各种制度。遣隋使和遣唐使的派遣也意味着中日间建立了正常的国交,日本已作为独立的国家形式存在。吸收宋朝文化主要依靠民间的贸易往来。恶劣的自然环境、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民族性格是日本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7.
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历史由来已久。远在公元前二世纪时,当中国已进入封建社会的战国、日本还停留在弥生式文化时期,中国的先进手工业技术及青铜器和较高的文化相继传入日本。这是两国的最早往来。隋、唐时期强大的、统一的政权为中日的友好关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创造中日友好的繁荣时代。宋、日政府间的关系一度中断,但贸易往来极为频繁,贸易规模数额之大,贸易时间之长,是任何朝代不可比拟的。  相似文献   

8.
隋朝监察制度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一统局面 ,典章制度 (包括监察 )方方面面需要鼎故革新之处很多。隋制集汉魏以来监司变化之大成 ,革除前代弊政 ,在文帝开皇年间和炀帝大业年间进行了两轮改革 ,特别是隋炀帝“三台”之制多有创革。隋制对唐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往学界重唐轻隋 ,其实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 ,隋制更具特色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丛书"之一的<论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放眼大文化视野,立足文化史学的角度,运用互动式的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盛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的过程、内容和意义,史料丰富,结构合理,对唐文化传播史和日本文化辨证吸收唐文化精神的历史做出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0.
岩仓使团与蒲安臣使团出使欧美之比较严 钰1871年12月23日,日本岩仓使团乘坐美国轮船“阿美利加号”,离开横滨横渡太平洋向美国驶去,开始了使团的欧美之行。1868年2月25日,蒲安臣使团──近代中国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个外交使团,登上轮船“格思达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日本是邻国,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从未中断过。由于日本与中国西南地区自然环境有很多相同之处,也会有相同的文化现象。本文探讨了日本、中国内地及西南少数民族天地起源与“气”生神话、化生神话与“贵左”观念、胎生神话与母体分解发散等神话情节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作家杜埃1940年至1947年在菲律宾从事抗日文化工作,于此期间也开始了他菲华华抗日题材的文学创作;他的一些作品虽然成于以后的年代,却是以以往亲历的事件与真实的人物为基础的,因此仍可被视为菲华抗日题材的作品.诸如杜埃的该类题材创作,不仅重现了当年菲华两国人民并肩抗日的战斗历程,也显示着这些作家担负的时代责任,还使得菲华文学获得了历史的纵深感;显然,将它们纳入当前菲华文学研究的视野,不仅是资源的拓展,也是品位的升华.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日文化交流表现出与古代不同的特征。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中日双方角色的变化,即自进入近代以来从古代的日本“以中国为师”转变为中国“以日为师”的文化交流趋向。这种趋向的改变,具体表现为中国不同阶级、阶层及各种政治力量为救亡图存而“以强敌为师”学习日本,成为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主流趋势;日本借鉴于中国近代数度败于列强之教训,使中国成为其前车之鉴,推动了日本近代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中日文化交流趋向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日两国在进入近代社会过程中的民族心态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后果,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4.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近代以前,日本始终"以华为师",积极学习中华文明以促进本国的发展,近代以来,中日文化交流领域出现一种逆转,中国"以日为师",以探求救国方案;日本则"以华为敌",进行文化侵略,以作为侵略战争的先声。这就形成了中日文化交流领域中学习与侵略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节日习俗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着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传统信仰,亦体现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过程。“七夕”,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是一个有着鲜明特色和文化传统的民俗节日。它描绘着中日文化交流的轨迹,也反映了中日两国各自的传统信仰、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本文拟通过对中日两国“七夕”节日习俗的基本形态及其衍生过程的考察与分析,探讨日本民族对中国文化传承接受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社会建构的研究方法 ,对中日近代科技发展的外部史即社会生产方式、社会政治制度、社会文化传递方式、教育体制、两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及国际环境六个方面的因素及其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关系加以比较分析 ,回答了古代先进的中国科学技术到了近代反而处于落后地位 ,古代落后的日本科学技术到了近代却超过了中国并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的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中日两国有悠久的语言文化交流的历史。双方各自借鉴先进的因素,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日本民族由于生活在岛国产生了自己独特的与猫有关的文化,并创造出与此相关的谚语表达。  相似文献   

18.
唐代高僧鉴真东渡弘法传戒是应日本国使者荣睿、普照的邀请而进行的。他们的东渡,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在艰难困苦面前,邀请者与被邀请者都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胆略。双方执着的追求,坚定的信念,相互感染,相互激励,最终共同完成了东渡的壮举,共同谱写了一曲中日文化交流的凯歌。不少论著只讲鉴真在其中的贡献,不讲或很少讲荣睿等人的贡献,这是有失公允的。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末期,晚清政府已处于日没西山的时期,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迅速崛起并正处于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决定了日本首先将魔爪伸向了朝鲜,从而使中朝宗藩关系受到挑战。此间中日两国对朝鲜的政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与碰撞。没落的清王朝尽管几经挣扎,但也无力维持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最终还是败给了处于殖民侵略扩张行列中的新兴力量日本。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日本地理位置相邻,文化背景相仿,教育发展也有着较多的异同之处。21世纪之初,中日两国先后出台各自的幼儿园教育指导方案。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方法,通过对比剖析中日两国幼儿园教育指导方案在艺术领域的异同,从而探寻中日两国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