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遣隋使到遣唐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领域,"遣唐使"研究持续因而每一次遣使的追求目标、成员构成、海上航线、携高温,而"遣隋使"研究相对冷落.着眼于日本历史的带物品,均发生微妙的变化,而遣唐使的派遣即发端于发展脉络,遣隋使和遣唐使均始于飞鸟时代,两者前后遣隋使归国人员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唐朝以高度发展的文化吸引着四周的国家和地区,外国留学生源源不断地被派遣前来学习,努力吸收盛唐文化。派遣留学生学问僧最多的国家是新罗,他们学成回国后,在经济、刑律、教育、文化、宗教、建筑、历法、军事几乎所有部门工作,都能发挥自己的学术和技术特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建树,对推动新罗文化的发展和中朝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一、汉字教育在日本的全面推广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上长期雄踞文化高势位,是东亚文化扩散源地.自秦汉始,汉字便通过移民、官方交往、典籍流播等形式不断传入东瀛.  相似文献   

4.
一、唐初的日本使节 公元618年,唐在长安宣告成立.唐高祖忙于平定各地的武装势力,无暇顾及东亚事务.唐太宗即位之后,国内业已统一.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东亚地区,7世纪至9世纪中叶持续二百余年的遣隋使、遣唐使制度,是中国文明向周边诸民族传播的典型体现.尤其对古代日本国家的政治、社会、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略论黄遵宪对中日文化同源性的关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向称“同文同种”之邻邦,其文化有明显的同源性,尤以汉字及汉字文化(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最为深远。近代名人黄遵宪在出任驻日使馆参赞时,对这一问题十分关注,特别对汉字的命运做了深刻的反思,在我国近代最早提出文字和文学语言的改革问题。黄遵完对中日文化同源性的考察与思索,既宏远深切,又平允通达,有许多识见颇可供今人参考。  相似文献   

7.
箕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中朝文化关系的奠基者,所著《洪范》篇奠定了其极高的文化地位。箕子朝鲜在中国商周古史、中国东北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箕子入朝对中朝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查阅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将箕子的生平、事迹、思想行为、著作、诗歌作品等进行探究,并以此为依据,对其文化地位及贡献进行客观阐释,以期对箕子的的文化地位及贡献做出较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我国在外国留学生教育方面,与同处亚洲的日本有很大差距。本文研究日本的留学生教育制度与政策,分析日本的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和现状及特点,总结出对中国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1972年中日建交以前的这段时间中的日本学者对于中国的研究,尤其是对于中国革命的研究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重要的一环.本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1972年前后的日本学者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研究论著为线索,试图整理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对于新中国研究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日本历史题材影视剧为研究对象,对日本历史题材影视剧中出现的对中国的态度进行分析,以求从中发现在日本近代的现实的社会环境中真实存在着的,对中国与中国人的一类看法,及日本社会中存在的对中国与中国人的真实态度中的一些内涵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地叙述了隋唐时期中国民间流行的色彩民俗,认为,统治者硬性的规定和社会的主流观念是这一时期民间色彩民俗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莫高窟遗书的发现,开启了以变文为中心的敦煌佛教通俗文学研究热潮,并直接影响到文学界将其他佛教文学现象也纳入研究视野,王国维、郑振铎、胡适、周绍良等皆为代表。80年代以后,受海外启示,国内史学、哲学、宗教学等领域特别是文学界的隋唐五代佛教文学研究方兴未艾,成就辉煌,在项楚、孙昌武、陈允吉等老一辈学者的引领下,大批中青年学者相继涌现。有关研究的跨学科性非常鲜明,研究角度更趋丰富,研究成果日渐精确,规范性和创新性都不断加强。目前,亟须系统总结和学习上述成果;而以后的研究,当更深挖文学现象的佛教根源,具备大文化视野,且关注佛教界本身的文学现象,从而重写隋唐五代佛教文学史。  相似文献   

13.
佛教交流是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在佛教交流的途径上,既有日本政府向中国派出的遣隋使、遣唐使,又有中国僧侣应日本之邀或出于自发的赴日传法。隋唐时期中日佛教交流活动构成了中日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它对推动中日佛教体系的共同完善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隋唐时代,儒佛道三教在相互斗争的同时又相互融合。它给儒学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与观念。儒家道统与心性传统的重新树立,成为当时儒家兴起的重要成就与标志,同时,儒家还开始了从传统儒家资源寻找自身发展动力的成功尝试。这些说明,儒学在唐代的兴起,对佛教与道教的排斥和对佛教的吸收一样,都是儒家发展自身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国内学界对于隋唐五代佛教宗派及其思想学说的研究走过了漫长曲折的历程,成果极为丰富。本文按照综论各宗、天台宗、法相宗、法严宗、掸宗及其他各宗的序列,客观介绍了以上各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间或夹杂一些评论,最后从纵的方面对此领域一个世纪的研究历程作了阶段划分,并简要总结了各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隋朝通过赐封领地和郡县制度的设置,加强对海南的统治。唐代中央政府对海南的统治,一方面沿袭隋制——承认冯冼家族统治;另一方面,积极推行郡县制度来代替地方割据势力。但是,王朝的意图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被岛内民族不断颠覆,使得羁縻州县在海南岛盛行。论题拟就隋唐中央政府在海南王化政策推行情况展开论述,以探讨该时段内王朝政策在海南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献中称斯里兰卡为"狮子国",又称"锡兰"、"锡兰山"等。自晋至唐,中斯两国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佛教文化交流尤为突出。两国佛教文化的密切交往,促进了双方的政治、文化的发展。两国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对于各自国家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元杂剧中的隋唐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杂剧保存了丰富的隋唐故事,它们由瓦岗寨英雄故事、尉迟恭故事、薛仁贵故事等三个题材系统组成.这些故事大多出自虚构,且在内容上相互关联,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体系,可以断定,它们取材于宋元说话.通过这些杂剧,可以了解当时隋唐故事的发展情况:1)摆脱史籍约束形成独立体系,且初具规模;2)多线发展,未能形成完整而统一的故事体系;3)以英雄人物为中心.通过这些杂剧,还可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民众文化心态的特质:1)英雄崇拜心理;2)戏拟历史,显扬低贱者;3)希富望贵,获取心理满足;4)尚奇猎趣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隋唐五代时期北方草原回纥民族的兴起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并着重讨论了回纥与隋唐五代的关系,说明其为隋唐的繁荣进步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日本文化而言,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文化属于强势文化。因此,在这近两千年的时段里,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主要由中国流向日本。在这种“文化的生命运动”中,自然也要发生“空间伸缩”和“内容消长”。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字融入日本文化这本身就是文化空间的一种伸展现象;日本文化吸纳汉字,而吸纳是有选择的,所谓在空间上有“伸缩”,在内容上有“消长”,这从“店、馆、房、屋”四个汉字中可以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