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之后,立即引起广大民众的热烈反响和学术界的讨论,其中学术界最为关注的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理解中等收入阶层,二是中等收入阶层与中产阶层是什么关系。对这两个问题,学术界分别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回答。对第一问题,一种观点认为中等收入阶层是一个经济统计的概念,也就是说,中等收入阶层就是收入处于中间的那部分人。  相似文献   

2.
宋林飞 《社会学研究》2007,22(2):180-183
一、结构的稳定性是最大的稳定性我国社会学者在研究社会稳定的过程中,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结构的稳定性是最大的稳定性。为了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结构,首先需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10年前,我在《中国经济奇迹的未来与政策选择》一书中指出,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社会结构最稳定。当中等收入者成为社会主体时,社会矛盾和社会紧张程度就会大大缓和,极端的思想和冲突观念就很难有市场;中等收入者的生活方式就会推动与稳定消费市场,从而有效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与繁荣。现在看来,这种视角可以继续开拓。社会结构和谐是社会和…  相似文献   

3.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全面小康社会条件下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生活的重要体现;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4.
上海社会在持续1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中形成了日渐扩大的中等收入者队伍,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断增大,从而使上海的社会结构从1990年底部极大、中部很小的典型的金字塔型,逐渐向2003年中等收入者显著增加的橄榄型转变。这一结论可从运用《上海统计年鉴2004》中各年的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二项指标计算出的1990-2003年各年中等收入区间,以及根据《上海统计年鉴2004》中列出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各分组占全部户数比重所制成的条形图中分析得出。限于篇幅,这里仅从1990、1993、1996和2003年的图型进行分析。——1990年…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的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收入分配结构呈现金字塔形状。特别是农村收入分配结构极其不合理,呈现蜡烛台形状,上层极少,中层和中下层所占比例也很小,下层所占比例接近70%。〔1〕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就是要使更多的低收入者向上流动。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力资源总量丰富,但总体素质不高,未形成高效优质的人力资本。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关键就在能否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而要使更多的低收入者向上流动,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关键是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障碍是农村教育严重不足所谓人力…  相似文献   

6.
中产阶层多年来一直是个引人注目的议题。政府部门或学界很多人把是否能构建大量的中产阶层,形成"橄榄型"社会,作为社会成熟、稳定的标志。然而,谁是中产阶层、中产阶层界定的依据是什么、我国是否已形成中产阶层?对此,一直是有歧见的。判断中产阶层的依据只能是收入近年来,判断分析我国中产阶层及其收入状况主要有两个理论。一是"职业分层论"。有人根据职业将国人划分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  相似文献   

7.
依仗权力经济、贿赂经济、剥削经济、痞子经济而暴富的人,其收入是灰色的、黑色的、非法的。由收入差距带来的贫富差距日愈拉大,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2006年5月26日,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正式启动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确立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四大内容:“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可简化为“提高、扩大、调节、取缔”,途径是“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目的是“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收入分配制度如何改革?如何推进?迅速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和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8.
面对中国中产阶层的规模约为总人口的23%左右这一数据,不少人质疑:“我们怎么忽然就中产了?”有人感叹:”房子都买不起,却不知不觉被中产阶层了。”  相似文献   

9.
中产阶层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人群。主流的观点认为,具有相当规模的、成熟的中产阶层是一个社会的稳定器和减压阀。中产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型(或称纺锤型)社会也成为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结构形态。但是,中产阶层的标准是什么?中国是否已形成了稳定的中产群体?其实并无统一的看法。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当代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0.
在任何一个社会,权贵阶层和贫穷底层的界定都不成问题,这是两个必然会存在的阶层。只有中产阶层,连有没有都会引发争议,需要厘清,因为"中产阶层"的含义并非仅仅指处于社会结构中间地位的人群,除了这个卡在中间的位置之外,还得有一个更重要特征——富庶,起码是小康,这是“中产”这个命名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马磊  孙明 《社会学》2008,(4):27-38
本文梳理了近期关于中国中产阶层研究的一系列文献,从中国中产阶层的界定与划分标准,规模、结构和来源,特征和社会政治功能,以及中产阶层和中产阶层研究未来的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文献的回顾。由于中国尚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因此本文给予那些结合制度分析研究中国中产阶层的文献以特别的关注,指出了关于中国中产阶层研究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审美时尚是中国“后革命时代”可供利用的有力武器。中国的“新富阶层”与“中产阶层”以其财富优势轻易将之掌握,并充分利用审美时尚作为“礼器”和“意识形态”的功用为本阶层争取社会地位的正当性和话语权,但同时携带消费主义本质的审美时尚也使他们在物欲与快感的追逐中面临着主体性不断丧失的困顿与迷惑。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中产阶层的烦恼是成长中的烦恼,是急于达到中产阶层生活状态但暂时未能实现而产生的焦虑心态,不过,基于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预期,大多数人相信他们最终能达到中产阶层的生活目标,他们对于未来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14.
盛睿 《阿拉伯世界》2014,(3):108-120
土耳其是第一个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伊斯兰国家。中产阶层形成至今约有一个世纪的历史,其成员组成由最早奥斯曼帝国晚期的官僚阶级和军人、到现代土耳其时期的小商人、知识分子等。大多数中产阶层自身建构为欧洲身份认同,喜欢西方化的生活方式。在98%都是穆斯林的土耳其,这部分中产阶层坚持推行世俗化发展道路,支持国家加入欧盟和深化与美国的传统盟友关系。中产阶层不仅是民主化的推动力,而且是推动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1世纪以来,土耳其经济稳定的增长使中产阶层占有比例不断扩大,以至于土耳其成为西方大品牌竞相投资扩张的热土。在当代土耳其,中产阶层与现代化已经融为一体,他们教育水平较高,具有良好的文化特征,对整个社会文化氛围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可以说,中产阶层是决定土耳其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5.
《国际先驱导报》4月19日刊发于建嵘的访谈文章,称在权力主导一切的中国,社会结构已然形成了等级分明的金字塔型,要扭转这种局面,形成良性的橄榄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两头小,中间大”,也就是中产阶层的数量和规模比较大,精英和底层的数量相对较少,这样的社会结构有利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6.
由收入差距带来的贫富差距日愈拉大,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2006年5月26日,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正式启动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确立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四大内容:"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可简化为"提高、扩大、调节、取缔",途径是"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目的是"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一部个体户的发展史,就是中国民营经济的成长史、企业史。改革开放的年代,“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场面曾经让人心动不已。也正是个体户的崛起为开放的中国带来了勃勃生机,让人看到了希望。在今天看来,它促进了经济发展,提供了就业岗位,还促成了社会多元化,并成为造就中产阶层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8.
“整个社会的财富分配状况开始分化,富者越来越多,财富快速攀升;而同时,随着资源重新分配,中产阶层因失去竞争力,而沦落到中下阶层,在中间这块,忽然有了很大的缺口。跟‘M’的字型一样,整个世界分成了三块,左边的穷人变多,右边的富人也变多。中间这块忽然陷下去。”  相似文献   

19.
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研究以社会运动理论为基本视角,通过对目前中国城市中普遍出现的中产阶层市民组织化维权运动之现状及问题的描述和分析,探讨市民组织化、行动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国家—社会关系的演变路径作出说明。作者认为城市中产阶层在房产物业纠纷的维权运动中表现出了相应的权利意识和行动力,而对市民自主组织的政治/法律限制已构成市民组织化表达行动和社会发育的制度瓶颈。  相似文献   

20.
《老人天地》2013,(3):56-56
长寿的秘密是什么甲美国“世界新闻网”近日载文,总结了经过科学证实的“有益长寿的11大惊人发现”。1.富裕,但不是特别有钱。中上等收入者体内的类固醇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水平更高。而DHEAS有助于改善记忆力、降低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延长寿命,在男性中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