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吕氏春秋》随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吕氏春秋》随札冯瑞生《史记·太史公自序》说过这样的话:“昔西伯拘麦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坟》,《诗》三百篇,大抵圣...  相似文献   

2.
著名作家鲁彦周虽然年近古稀,但创作力仍然十分旺盛,近年来除出版长篇小说《阴阳关的阴阳梦》之外,还接连发表了《乱伦》(一九九三年《中国作家》)、《孽缘》(一九九四年《清明》)、《天问》(一九九五年《海峡》)和《迷语》(一九九六年《人民文学》)四部中篇小说,一部四十多万字的长篇也即将脱稿。本文拟就鲁彦周的《乱伦》、《孽缘》、《天问》和《迷沼》四个中篇作一述评。鲁彦周是一位责任感时代感十分强烈的作家,无论是他早期创作的剧本《归来》,还是他在粉碎“四人帮”后创作的中篇小说《天云山传奇》,以及反映农村改革…  相似文献   

3.
在内蒙草原上新崛起的中年作家汪浙成、温小钰的创作是丰富而多方面的,近年来在全国一级或省级的文学刊物上经常散见着他们的中、短篇小说、散文或剧作,其中尤以中篇小说见长。已发表的四部中篇小说,《土壤》(载1980年《收获》第6期)、《苦夏》(载1982年《小说界》第1期)、《别了蒺藜》(载1982年《收获》第1期)和《春夜,凝视的眼睛》(载1982年《当代》第3期)引起读者和评论界的普遍注意和重视。其中《土壤》和《苦夏》两篇还分别获得了1979—1981和1982年全国中篇小说奖。本文拟就这四个中篇小说思想和技术方面的特色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1990年12月号《上海文学》的扉页上,有醒目的《编者的话》。其中写道:“本期还推出安徽青年作家许辉的中篇小说《飘荡的人儿》。许辉曾在本刊发表过中篇小说《焚烧的春天》(1989.3)《夏天的公事》(1990.6),先后获得《小说选刊》、《新华文摘》转载。许辉的中篇不追求故事性,甚至也不讲究人物个性色彩的渲染,然而仍以它独有的艺术魅力吸引读者,并在当前文坛上独树一帜。许辉的中篇小说在本质上是一首首富有韵味的社会诗,他  相似文献   

5.
十几年前,香港作家陈娟以长篇小说《昙花梦》轰动香港文坛,风靡大陆,为香港文学史留下一段佳话。在此前后,又陆续有作品问世,诸如中篇小说《玫瑰泪》、短篇小说集《香港女人》以及近年出版的《陈娟文集》等,都可以说是水准以上的佳构。以此之故,评论界众口交誉,推...  相似文献   

6.
文艺复兴时期小说杰作《十日谈》的作者薄伽丘曾经说过,“如果把一个不成体统的故事用恰如其分的语言写出来,那它一定会使任何人都认为得体。”表面看来,王安忆的《小城之恋》、《荒山之恋》和《锦绣谷之恋》这三部中篇小说讲的都是所谓“不成体统的故事”——《荒山之恋》和《锦绣谷之恋》写的都是我们社会所鄙弃的“婚外恋”;《小城之恋》写的则是不谙世事的少男少女原始情欲的萌动、狂热到园寂,但透过这近乎荒唐的故事情节,我们看到作者有意识地把艺术的视角转向恋爱中人们的心态世界,并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中理想的“湘西世界”,以其“大象无形、大音稀声”的自然之美和“顺应天道、无为而无不为”的人性之美以及“安其居、乐其道、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之美,充分体现了中国道家文化和生态美。  相似文献   

8.
丁伯刚和他的《天杀》与《天问》章维丁伯刚是一个创作态度非常严谨的作家,作品虽不算丰厚,却能见出其心的凝聚。刊登在《收获》上的《天杀》与《夭问》可视为他的代表作品,这两部中篇小说均不青睐于故事情节,而以人物心灵的拼搏与挣扎支撑超结构大厦,显示了相当的人...  相似文献   

9.
论《三寸金莲》的标点手法曹石珠中篇小说《三寸金莲》不仅在内容上别具特色,而且在超常运用标点符号方面机抒独出,产生了积极的修辞作用。本文就该作品超常运用标点符号谈一点看法。一《三寸金莲》超常运用标点符号的突出特点是,匠心独运地运用标点符号的相对零形式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小说史研究的有益开拓——评《中国中篇小说史》程王月目前,我国出版的小说史研究专著已有许多,王万森、张达合著的《中国中篇小说史》(百花文艺出版社,以下简称《中篇史》)无疑是其中较有特色的一部。它以中国中篇小说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试图说明它的体裁特征...  相似文献   

11.
茅盾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开始小说创作的。当时他迅速写出了《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情节连贯的中篇小说,被称为《蚀》三部曲。紧接着他又写了长篇小说《虹》和中篇小说《路》、《三人行》。本文题目中把《虹》、《路》和《三人行》称之为《蚀》的“后延”,这不仅指它们的写作时间是在《蚀》之后,而且主要指《蚀》三部曲和后来的三部小说,在主题、人物关系、情节安排和结构设置上有明显相似之处,本文对它们的比较分析即从这里开始。  相似文献   

12.
《社会科学论坛》2003,(1):94-95
【“权力梦”背后的思考】田建民在《作品与争鸣》(2002年第10期)发表如题文章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发起的“现实主义冲击波”的领衔人物谈歌,在2002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城市传说》,再次让我们……  相似文献   

13.
【“权力梦”背后的思考】田建民在《作品与争鸣》(2002年第10期)发表如题文章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发起的“现实主义冲击波”的领衔人物谈歌,在2002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城市传说》,再次让我们……  相似文献   

14.
我区中年作家冯苓植的中篇小说《驼峰上的爱》,发表于一九八二年第二期的《收获》,并获同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一九八三年作者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北京电影制片厂正在拍摄.《驼峰上的爱》发表以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一定的反响.《草原》文学月刊和《内蒙古社会科学》相继发表了有关《驼峰上的爱》的评介文章,有肯定,也有批评.这种争鸣对活跃我区文艺批评、促进我区文学创作的繁荣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其重要论点如下:  相似文献   

15.
“虚化”的哲学及其理论价值──评《艺术构造论》王杰《中国作家》1993年第ZM发表了女作家方方的中篇小说《行为艺术}),对行为艺术这种反常的艺术表征方式作出了自己的思考。作家写道:我想这样一来,每个人对世界的一切合理的或不合理的都找到了最为恰当的理由...  相似文献   

16.
<正> 谌容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有才华的女作家之一。她以中篇小说创作见长。两年多来,她就先后发表了《永远是春天》、《人到中年》、《白雪》、《赞歌》、《真真假假》等五部中篇。本文拟就谌容中篇小说的艺术特点谈些看法。一凝聚着人物的血、肉、情——个性美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在整个感性世界里,人是最高级的存在物;所以人的性格是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世界上最高的美。”(《美学论文选》41—42页)谌容的中篇小说之所以具有撼人的艺术力量,一个重要原因是:她的作品总是着眼于写人的命运,人的复杂感情,人的独特鲜明的性格,人的丰富优美的内心世界——一句话,由于她的作品凝聚着人物的血、肉、情,充溢着鲜明的个性美。  相似文献   

17.
苦难中的美好──评叶蔚林的中篇新作《割草的小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割草的小梅》(《中篇小说选刊》1994年第1期)的创作意图,作者叶蔚林谈到,身处改革开放的热浪中,既感受到了它的冲击力,也看到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负面现象:沉渣泛起,腐败丛生,拜金主义导致人情淡薄、人性恶化。由此,浮躁过后渴望宁静.屯就有了怀旧情绪,努力回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当代小说半个世纪的创作史上,中篇小说是个奇特现象,带有“黑马”的光彩。新时期以前,短篇小说一直在小说家族中出头露面扮演主角,长篇小说则有叱咤风云的几年辉煌,唯独中篇小说一如未醒的幼儿。其时,它在作家眼里几乎是陌生的文体。极少作家偶尔尝试一下,根本没有自觉的中篇意识。至全国首届中篇小说评奖,中篇才算苏醒过来。该次评奖,囊括1977年至1980年共4年的作品,评出《人到中年》等共15篇。与其时历年有评且入选数量要多的短篇小说相比较,显见势头还不足。据统计,1977年至1982年大陆刊物共发表1…  相似文献   

19.
陈进武 《云梦学刊》2013,(5):106-109
人性与社会之“恶”的透视是贯穿翁新华的中篇小说《的哥麦碗》的一条主线。小说通过的士司机麦碗这一人物及其经历披露了人性和社会现实之“恶”的缠绵景象,而这种景象呈现出“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和“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新逻辑。纵观翁新华的小说创作,可以看出《的哥麦碗》这一小说不仅体现了作者创作的深刻,而且反映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现实走向。  相似文献   

20.
塑造栩栩如生的共产党人的形象,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光荣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作家,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从生活实际出发,塑造了一批富有人情美的艺术典型;其中不少光彩闪烁的共产党人形象,给新时期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异彩。例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电影《山重水复》、《梅岭星火》)、皮定均(中篇小说《覆灭》),“四化”建设的实干家乔光朴(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刘大山(短篇小说《你是共产党员吗?》)、为维护党的威信、保护群众的利益甘愿献身的李铜钟(中篇小说《犯人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