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变迁及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日益深入,我国的国家—农民关系走过了“分—合—分”的历程,目前正处于再一次嬗变的前夜。在新农村建设这一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和谐的国家—农民关系是其中的重要的建设主题,需要特别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2.
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途径是从内因出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让农民自主参与博弈,适应世界民主发展的需要.本文主要探讨农民参与的重要性与现状,并提出了保证农民自主参与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3.
在国务院总理向九届人大五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地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一学术术语,这是"弱势群体"第一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弱势群体"的出现,立即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外电评述"中国的领导集体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重视扶助贫困人口问题."同时,专家、学者对弱势群体的研究,也向着更加深入、更加细致的方向推进.  相似文献   

4.
关于弱势群体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国务院总理向九届人大五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地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一学术术语,这是“弱势群体”第一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弱势群体”的出现,立即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强烈反响,外电评述:“中国的领导集体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重视扶助贫困人口问题。”同时, 专家、学者对弱势群体的研究,也向着更加深入、更加细致的方向推进。  相似文献   

5.
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新时期,知识化农民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从当前农村发展的必要条件来看,农民是主体,知识是基础.只有充分尊重农民、尊重知识,才能有效地将乡土知识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从而充分发挥知识在农村发展中的强势力量.至于知识化农民的途径,学界也开始从人、技术及环境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思考,但仍有待于实证研究和行动导向的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6.
从弱势群体结社权看我国结社自由宪法权利的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现代社会一种制度化的民主政治权利,充分主张的结社自由权是公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的提升过程中逐步得以实现的。现阶段,我国宪法赋予的公民自由结社权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项声明性的权利,尚未得到实体法的保护与主张。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带来的社会利益分化和利益群体逐渐形成,弱势群体社会权利贫困开始成为必须直面的社会现象,其权利表达渠道的缺失和表达手段的缺乏成为制约其有效维权的主要障碍。如何在制度层面保护社会弱势群体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并提高其自身争取利益的能力,本文认为,实现弱势群体有组织政治和社会参与尤其是其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和追逐渠道的建立,是改善其弱势地位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从弱势群体结社权看我国结社自由宪法权利的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现代社会一种制度化的民主政治权利,充分主张的结社自由权是公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的提升过程中逐步得以实现的.现阶段,我国宪法赋予的公民自由结社权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项声明性的权利,尚未得到实体法的保护与主张.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带来的社会利益分化和利益群体逐渐形成,弱势群体社会权利贫困开始成为必须直面的社会现象,其权利表达渠道的缺失和表达手段的缺乏成为制约其有效维权的主要障碍.如何在制度层面保护社会弱势群体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并提高其自身争取利益的能力,本文认为,实现弱势群体有组织政治和社会参与尤其是其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和追逐渠道的建立,是改善其弱势地位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弱势群体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转型的不断加速,我国出现了弱势群体现象。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朱鎔基总理明确提出了弱势群体这一概念,从而弱势群体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9.
弱势群体是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社会问题。虽然中国政府在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还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求助对象不公平、救济面局限、救助水平偏低、综合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应加强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建设,加大政府投入,鼓励民间组织参与,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努力扩大就业,完善综合保障体制。  相似文献   

10.
论弱势群体的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弱势群体主要由农村中的贫困人口、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城市中以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贫困阶层这几个部分构成。弱势群体的问题若得不到解决,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社会公正原则受到挑战、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制约社会有效需求的稳定增长。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凸显社会的道义、公正与和谐,其合理性体现在其是宪政价值目标的要求、社会公正的体现以及实现社会伦理目标的诉求。  相似文献   

11.
万军 《社会科学》2001,4(3):24-27
自 2 0世纪 6 0年代以来 ,恐怖主义象一块乌云飘荡在世界的上空 ,许多地区和国家的人民提心吊胆地生活在恐怖的阴影之中。我们这里所讨论的主要是政治恐怖主义 ,而不是无组织无背景带有强烈个人冲动色彩的恐怖行为。政治恐怖主义随着其破坏力和影响的日益扩大 ,已经成为现代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当代恐怖主义的来源何为恐怖主义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解释是 :“对各国政府公众和个人使用令人莫测的暴力讹诈 ,以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的政治手段。各种政治组织、民族团体、宗教狂热者和革命者、追求正义者以及军队和警察都…  相似文献   

12.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写的是秦可卿心理焦虑、抑郁,精神崩溃的事实;因为贾珍爬灰,致使秦可卿完全陷入被动,一旦被尤氏撞破,便落得个"画梁春尽落香尘"的悲剧结局。细穷病源的目的,揭露封建贵族大家庭的腐败,其本身就是罪恶的渊薮;贾珍是罪孽的主凶,秦可卿本来无罪却变成替罪的羔羊,终于在大出殡的歌唱声中,掩盖了贾氏家族的所有罪恶。  相似文献   

13.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初,新文化同仁所倡导的“启蒙”,完全取诸于西方的“近世文明”,他们高举西方“近世文明”之精髓———“科学”和“民主”这两大旗帜,激烈地否定传统,倡导西化主义,翼图通过启蒙,去除中西文明间的巨大落差。这种启蒙,充满着对英、法、美的幻想,寄托了这些知识分子们的价值理想。一战结束,协约国获得胜利。这在中国知识分子看来,是以英、法、美所代表的“民主”,战胜了以德、奥所代表的“专制和军国主义”,是“公理战胜了强权”。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更是引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陶醉和幻想。中国人都把山东…  相似文献   

14.
城市与城市之间能否聚集成为城市群,不仅是空间点的简单连接和空间面的简单扩大,还是点线共同满足的问题。城市群的聚集,起决定作用的是单元内的城市是否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城市群的聚集和形成,必须以单元城市之间的共同满足为原则。城市群只是实现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的一个中间过渡,而不可能是城市和区域发展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5.
关于社会弱势群体与群体性事件问题之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社会分层加剧,涌现出大量的诸如贫困农民、城市失业和下岗工人、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其中群体性事件就是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而且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群体弱势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必然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提供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将对我国社会稳定与和谐构成十分严重的威胁。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高度关注弱势群体问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6.
薛菁 《东南学术》2007,(4):156-161
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律学发展的颠峰时期,此期所取得的律学成就表明中国古代律学发展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一时期频繁的立法活动以及前此两汉经学的发展均为其昌盛提供了有利条件,而魏晋玄学的产生与发展和律博士的设置亦为魏晋律学昌盛之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琼州学院学报》2021,(1):42-50
关于海南岛远古文化史的研究,以往多把视野放在海南岛考古发掘、语言、风俗、基因等方面,忽略了不可或缺的黎族民间传说。以黎族民间相关传说为基础,结合考古、基因、历史、文化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再探究,一两万年前到三四千年前之间,海南岛上曾生活着不同的远古人类族群,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和族群之间的争斗,有的消失了,有的融入了黎族先民之中。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社会排斥的维度打量了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种社会排斥,说明残疾人群体被边缘化、弱势化的现实,审视了目前残疾人群体保护政策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保护残疾人弱势群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弱势群体保护问题是当今社会,尤其是公法学界所面临的严峻课题。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应采用比较研究、实证研究、文献研究的方法,在继续完善传统公法意义上的相关保障性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弱势群体的社会帮扶制度。弱势群体的社会帮扶制度一方面以服务行政理论为理论依据,要求弱势群体保护由当下的“政治负责”向“社会负责”过渡;另一方面,社会帮扶制度又以公共服务理论为理论支撑,要求政府由高权强制型向怀柔服务型转变。在实践中,弱势群体的社会帮扶制度应遵循政府与社会“两条腿走路”的基本逻辑,而该制度的构建应秉承若干基本思路:破除观念束缚,培育和构建公民社会;丰富社会主体形式,弥补行政保障不足;完善其他社会帮扶途径。  相似文献   

20.
工作场所弱势群体的学习状况关系到工作场所的学习权力与公平。阐释了工作场所学习的马太效应,分析了工作场所弱势群体在资源分配上所具有的经济利益贫瘠性,专业地位低层次性和发展机会匮乏性特征,探究了其在正式培训和非正式学习两大领域学习受限的现状及成因,尝试从政府、企业组织和弱势群体自身三个层面建构应对策略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