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突破了原子式个体和国家伦理实体两极对立的政治哲学研究方式,从现实的、具有社会特质的个人出发,提出了人民主体性的国家建构思想.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立宪君主制的国家观,揭露了黑格尔通过国家伦理实体规范个人、实现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统一观点的抽象思辨性,并同主张通过抽象个体间的契约形成"公意"的国家观划清了界限.马克思把民主制作为同国家的人民基础相契合的制度,主张建构人民性的行政权和立法权有机统一的国家体系,以便解决市民社会和国家分离、劳动和享受分离的问题.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的政治哲学研究方式、重视国家解决社会利益矛盾效能的观点、把建构人民主体性的国家作为实现人民自由的重要途径的思想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彻底揭露了“哥达纲领”从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学说倒退到拉萨尔的阶级投降主义本质和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倒退到拉萨尔的建立所谓“自由人民国家”的实质,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从理论上、政治上彻底清算了拉萨尔主义,击退了这股倒退逆流。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观是在对德国现实社会不平等、不自由现象的深刻剖析和批判地继承黑格尔国家观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经典文本中详细深刻地阐述了国家是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其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并对未来国家的特点和职能做了描述,对国家的发展趋势做了预测。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应高度重视现代化国家的结构、本质及其职能。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拉萨尔主义国家理论是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理论的思想来源之一,马克思在拉萨尔主义国家理论产生之初就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思想对其进行了完全彻底的批判。这个批判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代契约国家正义观通过批判封建社会神创国家正义理论,提出了一种国家起源于人民签订契约的新理论。这种革命的国家正义观,严重动摇了封建制度和神权统治的国家正义理论,成为西方现代国家制度的哲学基础。然而,契约国家正义观作为一种论证国家起源的抽象理论,代表着新型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与政治渴望,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理论反映。  相似文献   

6.
斯宾塞的国家政治观、伦理道德观和自由观是在其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国家应该扮演分配者和保护者的角色,尽可能少地干预社会生活,保证人的“同等自由”和自由的社会生活;在伦理道德问题上,他认为“同等自由”是它的原则并在这一原则下实现人的“同等自由”即最大幸福才是符合道德的;他的自由观是指实现“同等自由”,实现人的个体化和完全自由,这必然伴随着人的完全道德和生命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民族国家(nation-state)自从其诞生起就面临自身主权的合法性问题。一个民族实体无论其民族性还是其拥有的实力都无法为其成为一个主权实体提供正当性的理由。因此,如果国家只有民族这一身份而保持为单纯的民族国家,那么这样的国家就只是一个现实的国家,而不是具有内在正当性的现代国家。由这样的民族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则必是一个充满冲突与不确性而不值得期待的世界体系。民族国家要走出合法性危机必须接受新国家观的洗礼与人民的授权委托,而这个过程既是民族国家人民化的过程,也是民族国家获得人民国家(people’s state)身份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现代国家具有双重身份——民族身份与人民身份。人民化过程不仅改变了国家的实质,也必深刻改变国际关系体系。就值得期待的未来世界体系而言,不应该、也不可能基于国家的民族身份,而应该、也只能够根据国家的人民性去想象和建构。基于人民国家这一身份,人类或许只能基于七大原则去建构未来可能的世界体系。  相似文献   

8.
逻辑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础,也是理解黑格尔国家观的前提。自由是黑格尔国家观与法哲学的核心和灵魂,它贯穿于黑格尔法哲学的各个环节。在否定之否定的基础上,黑格尔的国家观实现了个体意志与整体意志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人们对国家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是工具性的,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契约论的国家观也是工具性的,国家是人们为了自保和实现自我福利而通过契约而组成的一种机构,以实现签订契约者的利益;政治经济学的国家与二者的国家实质指的都是政府。中国传统的国家观是家国同构的,国就是家的扩大版;还有一种要素说的国家观,国家的实质是国家是一种特殊的共同体。作为共同体的国家可以解构,也可以重构,国家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消失。  相似文献   

10.
充满着拉萨尔反动观点的《哥达纲领》,离开国家的阶级实质,闭口不谈无产阶级专政,不谈“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而一味空谈什么“自由国家”。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时候,林彪躲在阴暗的角落里,炮制反动的《“571工程”纪要》,狂叫要建立什么“真正的社会主义”、“新的国家”,妄图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  相似文献   

11.
三民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似乎也掩盖了孙中山两种不同国家观的区分。然而孙中山的国家观一直存在有两种面孔,一种是民族主义,一种是自由主义。在三民主义思想体系中,民族主义国家观和自由主义国家观有重合的地方,但更多的却是貌合神离。这固然是因为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存在固有的张力,当然也有中国当时复杂的历史形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国家治理需要借助国家制度来实现,国家制度的优劣影响着国家治理的效能。马克思《莱茵报》时期不仅提出了治理的概念,而且对国家制度有着丰富的论述。与黑格尔将国家制度归结为精神的客观存在不同,马克思吸收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民思想,将黑格尔的精神置换为人民,并结合当时普鲁士的现实,进一步将人民具象为贫民,获得了批判现实政治制度的理论工具与构建理想国家制度的思想资源。他以普遍性与特殊性、人与事物、人民与特权者、贫民与资产者这几对对立的范畴勾勒出了好制度与坏制度的本质区别:好的理性的国家制度应该是自由意志的实现,平等地对待国家中每一位成员,维护人民的普遍利益,回归人民本身;坏的国家制度以现实的普鲁士专制制度为典型,以牺牲贫民来实现特权者的物质利益,见物不见人。马克思从事实描述和规范分析两个层面对国家制度问题的研究,强调了好的国家制度的人民性,并初步以人民代议制和自由报刊这两个中介来沟通实然与应然之间的鸿沟,实现国家制度的人民性。这不仅体现了马克思国家观所具有的建设性价值,而且能为我国当前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13.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宗教政策,它是我国宗教政策的首要政策,是其他一切宗教政策的前提条件.宗教信仰自由主要包括信仰的自由、宗教活动自由、宗教仪式自由等因素,在某些国家还包括传教的自由.列宁作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苏联的创建者,他在宗教政策方面积极主张推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认为宗教信仰自由是人的一项基本自由,是社会主义国家以人为本,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全面的人解放的一项重要标志.学习列宁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理论对我们今天正视宗教信仰,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政策观,深入理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对罗尔斯式的积极国家观,诺齐克提出,最弱国家才是最好的国家形式。通过对无政府主义和多功能国家的批判,诺齐克认为,最弱国家不仅有产生的必要性而且是功能发挥最多的国家,任何主张扩大国家功能的做法势必会侵犯个人权利。最弱国家是可欲的,它为个人自由实现其权利提供了理想的乌托邦架构。考虑到现实社会经济等因素,这种最弱国家并不适合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15.
罗尔斯认为国家具有道德特性,并将国家分为五种类型。前两种(自由人民、合宜人民,统称为良序人民)是人民社会的成员,后三种(法外国家、负担不利条件的社会和仁慈的专制主义社会)不是人民社会的成员。在此基础上,罗尔斯认为自由国家有对非自由国家进行战争的权力,保护人权可以成为战争的理由,战争中应遵守战争的规范,即区别对待原则和比例原则。罗尔斯主张国家间合作,但反对建立世界国家;主张国际援助,但援助不是注入资金,而是改善被援助国家的制度环境;主张国内正义原则,但反对国际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从自由本质的主体定位和领域定位的视角对自由观中的核心问题即自由的本质观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具有特色的以“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为标志的自由本质观。这种自由的本质在内在逻辑上展开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的结合、对世界的改造重于对必然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效果重于对世界的改造三个层面,具体到毛泽东所生活的时代,其主要内容就是他所强调的民族独立、国家自主和人民解放。  相似文献   

17.
英美国家的法治宪政思想发源于其自由主义传统,成为近现代以来民主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哈耶克以自由秩序为基础改建了自由宪政思想。哈耶克宪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自由主义思想,核心概念是自生自发秩序。哈耶克的宪政模式从二元法律观出发,构建了三权五层式的宪政国家模式。但是不可否认,这一宪政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政权的发生学的考量、国家的稳定等方面的缺失。通过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哈耶克的宪政思想进行评析,为我国的民主政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自由主义以绝对的个人主义为理论前提,忽略了个人的政治义务和公共责任,导致社会公共精神的匮乏。霍布斯以"利维坦"的国家象征阐释了个人的政治义务与自由的辩证关系,对于校正极端个人主义自由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工具国家观遭到国内越来越多学者的责难.国内学术界先后提出过四种关于国家本质的新论,他们都声称自己的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本来思想,但实际上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的相关论述.马克思主义工具国家观的解释力在当代陷入困境的原因,在于论者都在一定意义上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工具观作了简单化的理解:停留于国家本质的抽象认识,忽视国家多重属性的研究,割裂国家本质与多重属性的辩证统一,试图用国家的抽象本质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国家问题作一劳永逸的解释.应该从"总体性"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工具国家观:国家既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又是社会管理的机关,同时还是平衡阶级利益的仲裁者.国家的阶级本质和多重属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20.
二重国家--对国家本质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国家观认为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 ,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笔者认为 ,这一传统观点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局限性 ,必须确立新的国家观——二重国家观。从社会层面看 ,国家是社会国家 ;从政治层面看 ,国家是政治国家。社会国家与政治国家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