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语言磨蚀是外语学习的逆过程,与语言习得的关系密不可分。通过对高年级学生二语词汇磨蚀现状做了调查,发现在脱离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一年之后的确存在词汇磨蚀。然后从词素结构、词义关系表征来分析高年级学生在这一特殊时间跨度的词汇磨蚀表征。本研究能给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同时也有助于外语学习者提高语言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2.
外语磨蚀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方面,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关于外语磨蚀的探讨很多,但却很少有学者从动态系统理论相互连接性的维度出发,探寻它的根源。在此力图从动态系统理论的起源、特征和运用出发,具体运用动态系统理论相互连接性的特点,从外部环境因素、内部语言系统因素以及各种语言系统相互干扰因素等几个方面对外语磨蚀现象进行再次探讨,同时提出一些能够减少外语磨蚀的学习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来自我国西藏地区的大学生学习汉语和英语的过程对比来例证二语教学与外语教学的不同。因为语言环境因素,外语教学效率低于二语教学效率。即使正式的课堂教学,教师的目的语水平也导致外语课堂与二语课堂目的语的输入与输出有区别。因此,缩小外语教师目的语水平与他们的思维、学识和教学理论的差距和重视课堂语言基础知识的习得是提高外语教学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中介语石化是二语习得及外语学习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在此介绍了中介与石化现象,从而分析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原因,并针对外语教学提出可行性策略,以期在外语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石化,提高教学效果,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语言迁移现象指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对目标语言知识和技能所产生的自动的潜意识的影响。避免过分强调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负迁移而忽视其正迁移,从语音、词汇、句法以及文化方面描述外语学习中母语和目标语之间存在的多层次的正、负迁移,并在外语教学中对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共性给予更多的关注,可以促进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  相似文献   

6.
词汇习得与外语词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母语词汇习得与外语词汇习得之间存在种种差异 ,外语教学中词汇的处理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阐述了外语词汇习得与儿童母语词汇习得的不同 ,并结合外语教学探讨外语词汇教学的原则和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7.
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理论 ,对语言习得提出了多种模式假说。斯基纳、乔姆斯基、兰格克、希米德特等语言学家的语言习得模式基本上是历时性语言习得过程 ,而Takahashi把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融入到二语习得研究中 ,其模式揭示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中 ;第二语言输入与成人现有语言系统的交互作用过程。成人二语习得新模式对外语教学颇具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根据中国外语教学的现实情况,提出了与其他学者的"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文化习得"相对的外语习得和外来文化习得概念,分析了这二种概念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以及这二个概念在应用语言学上互为依存的关系;还着重分析了我国外语教学领域存在的语言、文化"二分"状态,以及如何提高教学水平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介语石化是二语习得的常见现象,也是外语习得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探讨石化现象的起因及其发展过程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基于相关语言学理论,并结合教学实践,对在英语习得中的语言石化现象起因加以研究,能够对外语教学实践产生一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词汇知识的多层面性决定了词汇的完全习得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又包含一个个过渡性的、相对稳定的阶段,阶段是延续的基础;显性习得与隐性习得都无法成为二语词汇习得的唯一途径,两者之间存在功能的互补性和界限的模糊性;二语词汇的习得与磨蚀是一个互逆发展的关系,两者都具有暂时性特征.磨蚀的变化呈现先急后缓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思维活动的最直接体现,语言的结构特点是与思维方式的特点相一致的。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表达其思维的语子的结构和行文顺序也有很大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按照译入语民族的思维方式的特点,转换句子结构。本文从英汉思维方式的角度探讨翻译长句及句群时的四种句型转换方法。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中的隐喻现象与人类的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隐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人类的隐喻思维是不断发掘语言的潜力资源,隐喻是丰富人类语言的有效手段。隐喻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普遍方式,隐喻在思维和语言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作者从隐喻的语言表达形式和认知角度,对隐喻思维的认知基础进行了充分的讨论,透视语言的本质研究隐喻思维,探求隐喻思维机制与语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就中西方而言,由于各民族物质环境、文化起源等不同,所以在思维方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具有不同的思维特征。笔者通过对思维差异对中西方语言表达的影响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全面、多层次地把握中西方思维差异的内涵及其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以便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有益贡献。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道思,乃是以“道通为一”的动态整体观为主线。这种道思是理性的概念思维之外的另一思路,即悟性的、诗意的“象思维”思路。这种思路所使用的表达语言也不同于概念思维思路使用的语言,而是诗意隐喻的语言。必须暂时悬置概念思维而借助悟性的“象思维”进入这种语境,才能真正把握《庄子》的道思。庄子正是以道思揭示出人性“欲壑难填”的弱点,而对人类自身异化作出深刻批判。庄子同时还揭示出人具有对于克服异化追求理想自由的善根,从而为人类摆脱精神危机点亮一盏明灯。  相似文献   

15.
陈方 《学术探索》2012,(3):143-145
语言相对论是一种思维相对于语言的人文课题,即人的思维模式随着语言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随着语言相对论的发展及其应用,深入探析语言模式,带动了人类对语言的全新思考,实现广泛的语言主义改革,将对人类的思维与行为产生深远影响。本文结合当前语言相对论的应用状况,分析并阐述了语言相对论对认知语言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英语学习的困难之处,在于从汉语思维到英语思维的转化.依据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构成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在每一种语言中都是不同的.能指的不同是明显的,而所指的不同则往往不为人们所理解,所指在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正是外语学习中的难点.英语学习的过程,就是从汉语思维到英语思维的转化过程,也就是学会用英语能指与所指所构成的语言符号进行思维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语言的一些基本观念,如语言功能、语言符号所指、语言来源、语言和人的思维关系及人的语言能力等涉及语言学共相的问题,在《论语》与《圣经》中表述各有不同。两者皆认识到语言交际的约束性、规范性和语言“言难尽意”、“言不尽意”的局限性,但共识中又有不同。对语言进行哲学思考,可使人们从本体论上加深对人的存在价值及意义的认识,从其不同的语言观认识不同的民族精神和不同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8.
"义"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儒家将它作为思想纲领,而且墨、法、道等家也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探讨"义"的起源、含义和作用等,可以使人们对"义"有一个更新、更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思维具有民族性,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的民族性不可避免会反映到语言中.不同民族语言的接触、交融直至借用过程,都要依据引进他语词的民族思维特性进行转换,反映到语言上就是对借入的外来词按照本民族的思维习惯、语言特点进行适当改造.汉语是一种表意语言,因而外来词在引进和使用的过程中经过汉民族思维的梳理,使之具有汉语的特点,才能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20.
贾军 《阴山学刊》2007,20(5):14-16
索绪尔符号论中,"能指"仅仅局限于"音响形象",但是,汉字这种语言符号,其"能指"不仅仅局限于"音响形象",更是一种象征性语言符号,受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意象思维特征,使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和鉴赏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审美意象的隐喻性和延伸性,并且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