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典型的中国女人,一个善良要强而命运多舛的女人,“认命”或者也可以理解为“顺其自然”,为她带来晚年的平静……王熙凤不仅名字和《红楼梦》里的那个重名,而且也是一个非常能干的女人。曾是一个乡政府的办公室主任,现退休在家。她热情、开朗,口才好,向笔者聊起曲折的3次婚姻经历。  相似文献   

2.
陈景河 《南都学坛》2000,20(4):27-31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少有的几个“全始全终”的人物。她的一生扑朔迷离 ,令人难解。传统评论认为她是一个道德沦丧的人。《红楼梦》是揭示大清王朝社会生活的 ,《红楼梦》的正文多侧面地揭示了满族的历史文化 ,人物设置也往往体现着满族文化意蕴。如果把秦可卿看作萨满女神下凡 ,把她与公公贾珍、叔叔宝玉暖昧关系纳入萨满文化中民风古俗里去考察便不足为怪。秦可卿在书中有预示作用 ,是《红楼梦》悲剧序幕的预演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学术专论《红楼梦魇》的非学术隐义的表征。她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评点和考据《红楼梦》作为间接诉情文本,消解其对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张爱玲的《红楼梦魇》给了我们一个解构其人其文的新视觉。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学术专论《红楼梦魇》的非学术隐义的表征。她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时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评点和考据《红楼梦》作为间接诉情文本,消解其时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张爱玲的《红楼梦魇》给了我们一个解构其人其文的新视觉。  相似文献   

5.
也论赵姨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姨娘是《红楼梦》中一个不应忽略的女性形象。本文从《红楼梦》文本入手 ,阐述了赵姨娘的性格特征、性格成因及其对塑造其他人物所起的作用 ,从而指出赵姨娘是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的受害者 ,她的“每每生事” ,乃是对不合理的等级制度的反抗 ,她是《红楼梦》妾妇中一个多少有点反抗性格的女性。  相似文献   

6.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少有的一个"全始全终"的人物。她的一生扑朔迷离,令人难解。《红楼梦》旨在揭示大清王朝社会生活,其正文多侧面地揭示了满族的历史文化,人物设置也往往体现着满族文化意蕴。"金陵十二钗"正册之一秦可卿,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笔较少而又意义非比寻常的人物。她的美丽,她的智慧,以及她的乱伦情事都是复杂而又矛盾的。分析秦可卿,分析她的悲情人生,也就读懂了她在整个《红楼梦》中所体现的深刻的人物内涵,同时对理解《红楼梦》的思想价值、美学价值,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叙述文本具有多重视角,叙述者又往往故作反语,从而造成了《红楼梦》中的叙述迷雾现象。袭人形象的歧义性就是红楼叙述迷雾的一个反映。袭人并非传统中的奴性、柔顺,恰恰是个以仆束主之人,而爱是她的有力武器。以妾择妻现象则是她左右宝玉命运的又一反映。袭人不是大观园众女儿中的幸存者,而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8.
论黛玉之俗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由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与丰富性,这就决定了人们性格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具体的人,其性格必然具有某种多样性和矛盾性,而不可能那么简单和单一。现实主义的伟大巨著《红楼梦》,它在如实描写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方面是很成功的。在《红楼梦》中,黛玉是个著名的“清高自许”、“孤标傲世”的角色,然而,她却曾被妙玉抢白为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魇》是文学家张爱玲情节化操作之外的特例,这部关于《红楼梦》的考据和评点专论,是她穷毕十年精力的后期作品。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这部学术专论的表征,而她与《红楼梦》及其作者之间的文化传承关系是这部专论的非学术隐义。张爱玲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红楼梦魇》作为自己的间接诉情文本。《红楼梦魇》的完成过程,是张爱玲消解其对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表达情感最后归宿的过程。同时,《〈红楼梦魇〉自序》为审视张爱玲与《红楼梦》及作者的情感渊源,考察她与曹雪芹在精神特质、审美传达等方面的契合,深入研究张爱玲的创作意识和文本意义,提供新的考察视角。  相似文献   

10.
李莉 《山西老年》2010,(8):36-36
《红楼梦》这部书中有许多太太、小姐、丫环,但是通篇中却没有一个"她"字,这是怎么回事?原来,《红楼梦》诞生时,"她"字还没问世呢。《红楼梦》于1791  相似文献   

11.
称谓,顾名思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称呼。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是一部描写中国封建时代末期的社会风俗画似的小说,可谓是集中国丰富称谓的一个“大观园”。《红楼梦》称谓主要存在于下面三种情况:第一,直接亲属关系之间的称谓;第二,旁系亲属关系之间的称谓;第三,配偶间的称谓。《红楼梦》中不同关系人物的称谓的细微之处无不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内外上下有别、长幼尊卑有序”的实质。《红楼梦》给我们留下的这份丰富的文化遗产有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魇〉自序》的非学术隐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学术专论《红楼梦魇》的非学术隐义的表征。她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评点和考据《红楼梦》作为间接诉情文本,消解其对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张爱玲的《红楼梦魇》给了我们一个解构其人其文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塑造了很多女仆形象,其中地位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晴雯。“身为下贱”点明了晴雯的社会地位,“心比天高”赞扬了她的反抗精神。对晴雯这个人物,许多“红学”家,曾经发表过各种各样的见解。笔者认为晴雯是《红楼梦》中最耀眼的宝珠,她身为女仆,却始终自尊自爱,保持人的骄傲。她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理想,是划破乌云浊物的一道希望之光。  相似文献   

14.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争议最多的复杂形象。她的复杂不在于是不是一个封建型的女性,而在于人品如何。关于她的人品,从清代的“旧红学”开始,就一直争论不休。“旧红学”的“尊林抑薛”派,说它具有“凤姐之黠”、“袭人之柔奸”是个“热面冷心”的“奸人”(涂瀛《红楼梦论赞》、《红楼梦问答》)。“尊薛抑林”派,则称赞薛宝钗  相似文献   

15.
刘心武先生“揭秘”后的秦可卿,存在着诸多矛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揭秘”过程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对文本语句理解的绝对化;二是在以“史实”论证的过程中,其“史实”全凭一己之见,而其“论证”的过程也以主观推测为主;三是对秦可卿的理解是从印象出发,不顾及《红楼梦》整体思想与她在全书中的作用。刘心武先生对《红楼梦》和秦可卿“揭秘”,实则是不顾其作为小说的艺术特点,消除了其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红楼梦》中的凤姐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物,一方面凤姐是荣国府的内管家、地主阶级的当权派,因此她当然是封建制度的卫道士,另一方面凤姐又是“脂粉队里的英雄”,才华出众的女强人,凭她的门第背景和能力地位,她应该本能地反抗大权的压迫,因此她又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本文基于以上事实去剖析凤姐的反封建意识,这种剖析有利于理解《红楼梦》的主题。在作者曹雪芹的笔下封建制度的灭亡是无法挽回的,封建制度的必然崩溃在于这种制度的腐朽和反动不仅危及广大劳动人民,而且危害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各个阶层,风姐就是其中的…  相似文献   

17.
试论花袭人     
花袭人对《红楼梦》的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之所以如此,不只是她的“温柔和顺”、“似桂如兰”,更主要的是她和贾宝玉——这位主人公之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纠葛。所以,在许多有关评论研究《红楼梦》的文章、著作中,几乎没有不涉及到这一人物的。  相似文献   

18.
王熙凤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罕见的“恶女人”形象。她残酷阴险,欺上瞒下,借刀杀人,作恶多端。在她身上几乎集中了封建统治者所有的丑恶与卑鄙。在《红楼梦》第六十五回中,小厮兴儿在向尤二姐介绍王熙凤时曾说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全占了。”兴儿之语,一针见血地揭示了王熙凤性格的重要方面:圆滑、狡诈、凶狠。有评论家曾说,《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戏剧中最黑暗的一出,黑暗掩盖着血腥的谋杀,悲剧中,麦克白的野心骤然而  相似文献   

19.
秦可卿是《红楼梦》作者在书中着意塑造的一个模糊的艺术形象 ,她的身份 ,深奥莫测 ,他与贾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夫妻 ,她的身份是一个优伶 ,一个被某神秘皇家“惜花人”宠幸的优伶。她的死因也是含糊其辞 ,在贾府中由于与贾珍发生关系身怀有孕 ,因不堪神秘皇家“惜花人”的无形压力而上吊自杀。她的出现使曹家与荣、宁二府关系蒙上了一层模糊的面纱  相似文献   

20.
自涂脂,自抹粉,胡说八道,恬不知耻,是江青的一贯作风。她对那个外国女作家讲的关于《红楼梦》的屁话,活活画出了她的本相。不值得详细批判那些屁话。这里只解剖一下她吹捧的《好了歌》和《注》。《红楼梦》第一回,先写了一个可以说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象征的甄士隐。他在没落的封建社会中被搞垮,“看破红尘”,一心要跳出现实世界的“苦海”。听了跛脚道人唱的《好了歌》,顿然“悟彻”,用诗词的形式,给这首歌作了一个注解,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