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道德和价值受到日益多的关注,20世纪初到60年代,生态伦理学在西方创立,从此成为人类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反思与自然相处的方式的重要理论依据,促进了环境保护理念和行动的发展以及人类伦理道德的提升。20世纪70年代,生态伦理学在西方出现了两大流派,一是人类中心主义,二  相似文献   

2.
食品安全问题由来已久,以往理论界对食品安全内涵都是从技术层面来界定的,存在严重的道德缺陷,伦理学的角度的“食品安全”是指人类赖以存活和发展的食品领域内围绕人类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伴随食品的供应、生产、流通以及质量等问题而产生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和行为规范。从“食品安全”的伦理概念出发,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伦理困境主要是消费者生命健康权与企业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食品添加剂和食品添加剂背后的社会道德缺失现象。  相似文献   

3.
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问题,对环境危机的解决是人类能否走出生存困境的关键。环境伦理学克服了传统伦理学和自然主义伦理学的不足,以人类的生存为终极目标,全面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伙伴”的有机结合。新人道主义基础上的环境伦理,从回答当代人类的生存问题出发,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力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解决人类的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4.
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2006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盟为“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联合国环境署确定2006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莫使旱地变荒漠”。为呼应这一主题,展示中国政府和人民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心和行动,同时普及生态安全知识,进行环境警示教育,提高广大公众的生态安全意识和参与维护生态安全的积极性,环保总局确定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6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标识中,蓝色的地球象征着纯净、美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以绿叶的形态捧起地球寓意人类要对地球环境细致呵护,维护地球的生态安全标识表达了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彰显着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友好发展的理念体现了2006年世界环境日“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盟概念。  相似文献   

5.
尊严这一词语在生命伦理中出现次数越来越频繁,这就引起了关于尊严与生命伦理关系的争论。尊严在生命伦理学中核心价值的五个方面包括:理论、政策、临床、文化、研究。尊严是生命伦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尊重人的尊严是生命伦理学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6.
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根据当代西方社会面临的严重生态问题,通过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视阈,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强调要解决当代的生态危机就应该实现制度和生态道德价值观的双重变革.科学地看待和运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哲学家把不同的伦理学传统应用于环境问题时,他们要问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人类应该给予生物怎样的道德身份?那么何为生物的道德身份呢?本文从中西方的传统伦理学的角度对生物的道德身份做了简单的分析,人类与生物是密不可分,互相依存的。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正处于以市场经济扩张、信息经济联网和生态环境互动为主要标志的全球化时代。随着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人和自然的生态矛盾,已成为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中国人和中国自然环境、资源等具体的生态矛盾及其解决,是决定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除了调整科技、经济发展战略外,还有必要提出和实施生态德育。在我国大力倡导建构和谐社会的今天,生态德育有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千差万别,不少哲人将此比喻为“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中西伦理文化显然是人类文化树上的两片不同的树叶。中西方伦理在范畴体系、道德期望、思维方式等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中西方伦理各有优势,在全球化的背号下我们中国伦理应当如何发展创新?如何更久远更科学地指导规范世人的行为?我想通过了解东西方伦理文化的不同,吸取西方的伦理优点来发展我们的伦理学应当是一条不错的道路。我们讨论西方伦理总是在中国伦理的背景下进行讨论研究的,尤其是我们讨论的最终目的也还是要建构更好的中国伦理。  相似文献   

10.
对于以“天人合一”为基调的中国生态伦理传统在当代的价值应该如何评价,在学术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过度推崇者有之,全盘否定者有之,以现代西方生态伦理学为标准来诠释者,更为居多。在现代知识的背景下,重新对中国生态伦理传统进行科学合理的公允评价,有助于其在人类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实践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哲 《现代妇女》2014,(3):99-100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五位一体"的高度,并提出"美丽中国"建设。本文从环境伦理学的角度就"美丽中国"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展开论述,全文分三大部分:首先,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就"美丽中国"建设的含义和意义作一解释;其次,指出在建设"美丽中国"中将会遇到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难题;最后,结合我国古代传统生态伦理观和现代西方环境学者的一些观点论述了环境伦理学对于"美丽中国"建设的一些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2.
周银知  吴琳 《现代交际》2023,(11):1-8+1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生态理论中蕴含着一种价值理论,其价值核心规范就是正义。其生态正义思想是一种积极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且这个“中心”并不违背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从唯物史观的维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维度透视现代全球性的“生态非正义”,指出其根源在于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基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提出以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政治变革和社会解放三条路径建构生态社会主义,来避免生态非正义。  相似文献   

13.
马骥 《现代交际》2011,(12):15-16
生态伦理即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的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通常是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调节原则。相关研究表明:基于生态伦理的产品再设计系统有助于企业未来产品战略的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通过对生态伦理概念的阐释,从产品再设计的功能、形态、结构、材料等方面出发,将相关研究结论运用到具体的产品设计中进行实证,并且将生态伦理作为产品再设计的基础,对于规范和约束设计行为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环境伦理学的发展,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有了新的思考.大伦理思想认为,人类应当把"道德共同体"从人与人的范围,扩展到大自然和整个生态系统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应用生态法学、生态哲学、环境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以法律和伦理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和研究中国环境立法现状,指出了现行中国环境法价值取向的局限性,再进一步以环境伦理为分析工具,揭示了中国环境立法的困境在于缺乏环境伦理的内部支持的现状,并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了环境法修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杨钊  孙洋  李晅煜 《城市》2012,(6):65-69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经济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按照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理清人、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由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提出的研究自然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系统评价理论——能值分析理论,通过尽可能全面地整合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定量分析自然与人类活动的真实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度量区域"社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及货币流动对可持续发展贡献的难题,对科学评价区域发展中自然环境的作用及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方面是人类的生存、人类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其他动物和自然界的生存和利益,当两者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是应该提倡“人类中心论”,还是维护动物的生存权?  相似文献   

18.
王保林 《老人世界》2013,(11):22-23
2010年11月,古稀之年的我走进石家庄市法院办公楼,楼道墙上有很多古今中外语录,唯有爱因斯坦“一切人类的价值的基础是道德”这句话使我驻足沉思良久。他将人类“价值”与“道德”的关系讲得如此深刻,一位伟大的自然科学家,怎么会对道德问题有如此表述呢?带着疑惑和感动,我开始了对他人格魅力的追寻。  相似文献   

19.
丁桂馨 《公关世界》2022,(23):47-49
源于对大自然整体有机性特质的深刻把握,中华民族有着崇尚世界“和合共生”的传统价值观。21世纪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昭示了西方主导的现代性文明形态有着内在的生态缺陷。人类必须以生态文明开创永续发展的现代性文明新形态。新时代中国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探索中,深刻把握“和合共生”传统价值观及其生态文明意蕴,采取系列举措推动地球村成员的“绿色”共在,以此保障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从学理层面揭示新时代中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实践的文化基因,有利于从思维模式及其文化价值观的深度破除西方污名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立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生态问题日益严峻,人们的生存环境遭到了破坏,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建设,也蕴含着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生态文明建设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意蕴,因此,生态文明中的道德建设尤为重要。加强生态文明中的道德建设,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