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和",是中华民族生存智慧的生动体现,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也是人类把握自身和世界关系的一种独特的精神追求方式。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思想文化多样性存在着"和"的内在关联,指导思想一元化是"和"的发展基础,思想文化多样性是"和"的存在前提,二者的和谐共生则是"和"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3.
明确国家机关的责任——论设立行刑时效制度的根本,兼与黄伯青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澜波 《社会观察(上海)》2004,(5):17-17
读了《社会观察》2004年第4期刊登的黄伯青撰写的《从“执行迟到”谈我国行刑时效制度》一文(以下简称《黄文》),对其所提出的“在我国刑法中,增设行刑时效制度,不仅有其理论意义,更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的主张,颇为赞同,然而,笔者认为黄文中反驳“不主张在我国设立行刑时效制度”观点的理由,及其所主张的设立我国行刑时效制度的必要性,并未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客观性,甚至有误导大众之虞。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是其哲学理论、道德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因立论新颖,且与已成为官方主流思想的程朱理学中的知行观相悖,自提出后受到诸多怀疑,批评之论时出。本文试图在简述“知行合一”的基本内容与王阳明提出这一理论的立言宗旨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批评论断,恢复与发掘其中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5.
佘正荣 《社会观察(上海)》2005,(6):50-52
对于以“天人合一”为基调的中国生态伦理传统在当代的价值应该如何评价,在学术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过度推崇者有之,全盘否定者有之,以现代西方生态伦理学为标准来诠释者,更为居多。在现代知识的背景下,重新对中国生态伦理传统进行科学合理的公允评价,有助于其在人类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实践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