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邓小平理论中蕴涵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通过改革开放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和奠定基础;通过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为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和储备智力人力资源;通过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支撑;通过抓好两个文明建设,为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
国外工程项目社会成本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会对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等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国外学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围绕着以下方面展开研究:其一,系统分析工程施工造成的不利影响;其二,社会成本计量与预测;其三,考虑社会成本的工程项目评标方法。我国在该研究领域正处于起步阶段,文章力图通过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为我国工程建设的决策与管理提供可以借鉴的参考,以期我国真正实现工程建设、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比较系统地论述了邓小平社会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一)人口可持续控制: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二)资源可持续利用: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三)生活可持续提高:逐步消灭贫穷,提高生活水平;(四)社会可持续进步:坚持全面发展,推进两个文明;(五)建设可持续推进:加快改革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全面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实施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选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重视和加强生态伦理教育,以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保障;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并为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风尚,为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实施提供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民族地区的必然选择;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使民族地区经济得到持续发展。为此必须:一、深化改革,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二、调整经营结构,发展优势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民族地区科技进步;四、加强科学管理,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类文明模式与人地关系模式是相统一的,树立正确的人地观,谋求人地关系的协调,建立人地关系的新范式,是解决21 世纪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关键;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根本区别在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人与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即将跨入21 世纪的中国社会面临着八大挑战,惟有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点和战略去迎接挑战,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社会、自然、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共同持续发展,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一个合理的评价分析至关重要。阐述了国内外关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湖南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由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并介绍了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及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各个子系统及总系统的得分;通过得分分析了当前湖南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针对近年来甘肃省社会及经济发展现状,有必要以地、州、市为基本研究单元,构建甘肃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这其中包含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3大方面共37项指标;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甘肃省14个地、州、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提出增强甘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短期行为主要有资源浪费和资源透支、环境破坏和环境危害转嫁、人口增长失控、社会发展滞后等。短期行为的产生、存在和强化有其深刻的社会心理根源,与个体素质低、社会规范缺乏、知觉曲解、社会比较、责任分散等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调控短期行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要培养个体的可持续发展素质,使其自觉限制,消除短期行为动机;二要有意识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规范,创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三要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评价标准,对短期行为实行严格控制;四要从权利和管理两个方面明确行为主体的责任,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拓展人工自然,而且要充分认识人对自然的受动性一面;揭示了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的基本特征,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结构方式的变革;进一步揭示出可持续发展观把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联结起来,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的新概括、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沙琼村僜人文化生态旅游的具体规划设计实践,探讨"以僜人文化为依托的生态旅游景点"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体系,以中国古代"天地人合一"与现代社会的"回归自然"、"回归传统"为基本理念,注重僜人文化传统,保护传统形态,维护和改善整体环境,引入新文化内容,进而对沙琼村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今后西藏林芝地区民族生态旅游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和江泽民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科技思想体系,他们的科技思想是中国制定科技政策、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指导思想。但是,由于国家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两代领导人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各异。邓小平复出后,处在中国的拨乱反正转变观念时期,他承担着如何使科学技术尽快物化为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任务。江泽民则是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邓小平的科技思想,提出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论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反思伴随工业文明而至的生态环境变化、自然资源锐减以及全球性人口激增、贫困加剧等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和延续的问题时提出来的一种新型发展观。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观,主要是针对时代的发展和我国的国情提出来的,强调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动我国文明的全面、整体进步;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人才思想的基本特征和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人才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毛泽东思想人才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邓小平人才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它对于党深刻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紧紧抓住机遇,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的人口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问题始终是和中国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口思想。毛泽东的人口思想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但他成功地启动了中国的计划生育事业。邓小平将人口纳入现代化总体发展战略 ,把计划生育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确立下来。江泽民把人口问题提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 ,把我们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形成了大人口观念。  相似文献   

16.
试论邓小平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建设中 ,逐步形成了实现我国区域经济持续发展、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思想。邓小平认为 ,生产力是决定我国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在我国 ,只有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先富起来 ,带动其他地区和整个国民经济波浪式地向前发展 ,才能解决和发展生产力 ,最终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民俗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资源。西南民族风情区之一的四川,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和中国加入WTO,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地域文化、实施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已成为四川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四川省应当结合不同地域民俗文化的特点,坚持因地制宜,形成最优的开发模式。同时,加强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在经济增长和资源保护中寻求一平衡点,为促进四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契机。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观下的政府环境审计基本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做到可持续发展。目前,在我国推进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本文仅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政府环境审计基本构想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论文就我国核电发展空间 ,从核能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核电发展规模 ,能源结构调整与布局 ,核安全战略组成 ,到核电国产化等多方面进行论述 ,从而阐明了我国核电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都蕴涵着丰富的体现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也是中国多年来可持续发展经验的智慧结晶。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优化经济社会的主体行为,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大力倡导艰苦创业,是我们有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然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