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罗雪琳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6):47-51
从外国人日语学习者的立场,从认知的角度,对日语交际中的反语的认知情况进行研究。反语的表现特征,是内含的意思经常为贬义。这种特征为我们在用日语和日语母语者进行交流的时候,识别反语发话发挥了启示作用。反语认知的决定因素在于反语的提示记号和反语语境这两个要素。反语语境也包含两个因素,它们具有提示反语语境的作用。理解了反语语境,也就完成了日语反语的认知。 相似文献
2.
反语现象既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交际方式。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关于反语的某些重要语用理论成果以及其在交际活动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方伟琴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3):94-96
阐述早期语用学对反语的语用分析,指出其局限性。对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反语回应理论进行探讨,认为反语话语的关联取决于话语是否传递说话人对所回应观点的态度。与理解其它非比喻话语一样,听话人也是通过寻找话语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获取语境效果从而对反语作出合理解读。 相似文献
4.
巨芳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5):515-517
反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长期以来倍受学者们的关注。从合作原则出发,浅谈言语反语的构成条件及其实现。言语反语信息的发起者和言语反语信息的接受人通过合作原则,在反语信息及其传达过程中的语境的共同作用下,实现言语反语从发起到接受的交际过程。所研究的语料来自于汉语言语交际。 相似文献
5.
6.
钟福连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7(4):89-93
无论是被当作辞格还是交际手段,反语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学者们纷纷从哲学、修辞学、文学、语言学等视角解读反语。纵观早期语用学及认知语用学视角的反语研究,它们具备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从听话人出发理解说话人意图,建构语用推理机制;二是对说话人的态度及反语的命题内容认识不足。从反语的词源说起,对反语语用理论的这两点进行解释,可以为反语的语用研究提供一个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8.
语用学视角下言语反语的种类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婧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100-101,127
反语又叫说反话,前人对此多有研究。反语按情感要素来分.可分为嘲讽性反语和喜爱性反语两种;按语境要素来分可分为情景反语、戏剧反语和言语反语三种。各种形式的反语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意义,其中的言语反语“是荒谬的放大镜”.更有辛辣意味,可表达更为强烈的感情。正确理解和使用反语有助于提高表达能力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9.
秦海涛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6):124-127
反语是日常话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近几十年里,它的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心理学家、修辞家和其他学者的兴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反语研究理论包括sperber&wilson的传统论、clark&Gerrig的伪装论、salvatore Attardo的不合适论等等,但这些理论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不能合理地解释如何区分反语话语和非反语话语这一根本性问题.在努力克服先前理论不足的基础上,本文将借助Utsumi的隐形展示理论进一步探讨反语的区分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0.
11.
杨春红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6):88-92
反语(Irony)是指说话人所说的话在字面上与他想要表达的意义恰恰相反,是一种通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来取得讽刺、幽默等效果的修辞手法。本文借助Sperber和Wilson(1986/1995)的关联理论,指出反语理解是一个多维推理过程。反语交际发生时,听话人会结合认知环境,明显感觉到在话语和整个认知环境之间存在不匹配、有悖听话人的心理期待。在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中,听话人于是推测这种不匹配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说话人有意为之,代表说话人的某种批评性评判或评价,进而推断该话语是讽刺性话语:传递讽刺、挖苦、戏谑、诙谐、嘲弄甚或幽默等态度。其次,交际者的心态,语气、语调也能帮助听话者识别反语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2.
附加疑问句是重要的英语口语句型。传统语法主要介绍反意附加疑问句及非反意附加疑问句两种类型,在口头交际中,人们还经常使用反问附加疑问句和加强附加疑问句。语调作为一个重要的语音手段,进一步增加了附加疑问句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英语反语的用法分析,阐述了英语反语与讽刺的关系。英语反语作为一种用途广泛的修辞格,可以是具有讽刺意味的,但在众多情况下不都具有讽刺意味;而“讽刺”却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内涵更宽泛且具有相当艺术效果的表达技巧。进行“讽刺”的途径很多,反语只是其中较典型的一种。 相似文献
14.
在人际交往中,反语的使用笔笔皆是。反语交际发生时,听话人会结合认知环境,明显感觉到在话语和整个认知环境之间存在不匹配、有悖听话人的心理期待。在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中,听话人于是推测这种不匹配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说话人有意为之。本文通过对比以Grice的合作原则为基础的反语语用观,通过多个例子对Sperber&Wilson提出的关联与回应理论在反语的体现进行了详细分析,阐述了该理论的优势,并提出了其尚未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乐乐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Z1)
反语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也是人际交往中普遍的语言现象.Verschueren的顺应论从语用学的角度描述和解释反语这一语用现象发生和理解的过程,认为反语的产生是人们根据某些特定条件对语言进行选择的结果,是一种语用策略. 相似文献
16.
17.
反语的语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湘东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4):88-90
文章试从语用学的视角对反语进行研究。首先,对反语这一表达方式的本质作了解释;然后,在语用学的框架下运用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原则分析了反语的诱发机制及使用动机。 相似文献
18.
康宇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43-145
在日常言语交际和书面文体中,人们经常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反语。这一语言现象引起了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们的关注,阐释反语的理论也层出不穷,其中有较大影响和说服力的是Sperber&Wilson(S&W)关联理论框架下的反语回应理论。本文通过对《傲慢与偏见》中的言语反讽分析来证明反语回应论对反语等传统修辞语言的强大阐释力,从而更好地理解Austen作品中独特的反讽艺术和机智幽默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9.
张颖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133-137
近年来,对反语回应的认知研究突破实验语境,转向自然语料,但回应者的主体性尚未在语用层面得到充分重视。重审既有研究,本文从关联度着手对自然会话中的反语回应进行新的动态分析,认为:反语回应体现了人们对话语关联度的策略性选择,言者意图实现的交际效果是选择动因,对关联度的运用及动因的产生是多层面顺应交际语境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反语的语境顺应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闫小斌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85-87
反语具有很强的认知性 ,是人类反向思维的语言表现形式。本文从语言使用顺应论的角度出发 ,从反语生成过程中对语境关系的顺应 ,顺应的动态性 ,顺应的意识程度三方面探讨反语的生成动机、触发机制及语境限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