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1 毫秒
1.
先生姓王氏名夫之字而农号姜齐先世本掦州高邮人。明永乐初有官衡州卫者遂为衡州衡阳人家世以军功显。父字武夷。始以文学知名。中天启副榜先生卽其季子也明即亡隐于湘西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先生少负隽才。读书十行俱下一字不遗。年二十四与兄介之同举崇祯壬午乡试以道梗不赴曾试明年张献忠陷衡州设伪官招降士绅。其不屈者缚而投诸湘江。先生走匿南岳双髻(?)下贼执其父以为质。先生引刀自刺肢体。舁往易父贼见其徧体创也。免之父子俱得  相似文献   

2.
船山先生传     
船山先生。姓王氏。讳夫之。字而农别号姜(?)。故明之遗臣。清朝之逸民也。明既亡。先生隐于湘西蒸左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云。其先世本扬州之高郵人。明永乐初。官衡州卫。遂为衡州之衡阳人世以军功显。及武夷公始以文学知名。中天啓辛酉副榜。先生即武夷公之季子也。先生颖悟过人读书十行俱下。一字不遗。年二十四与兄介之同应崇正壬午科湖广乡试。俱获隽焉。以道梗不赴会试。越明年癸未。  相似文献   

3.
坚持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兼评伦理相对主义刘光明近年来人生价值观问题上的争论十分激烈,其实质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与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人生价值观之间的分歧和斗争。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与资产阶级人生价值观的分歧和斗争。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就是坚...  相似文献   

4.
洋务派和维新派是中国近代政治舞台上影响深远的两大政治派别。洋务派的思想是立足于封建主义文化,酌取某些西方物质文明以维护封建政体,维新派的思想是立足于资本主义文化,师法西学以变政。维新派和洋务派的分歧,开始虽不明显,但伴随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分歧越来越大,并在激烈的辩论中逐渐划清了思想界线。本文试图从下述十大分歧中,说明维新派是在批判洋务派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他们之间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5.
一在伦理学中,道德评价问题恐怕是历代哲学家、伦理学家争论最多、分歧最大、斗争最激烈的一个问题,可见问题之重要和复杂。在道德评价问题上,伦理学家们有一个共同的研究角度:在道德活动的动机、行为和效果三个环节中,着重研究对行为的评价,并把动机或效果看作是评价行为的根据。他们之间的分歧主要在于,评价行为的根据是动机,还是效果,还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动机论者断  相似文献   

6.
"两个相互矛盾的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马克思的这句名言很早就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学者们对之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是,对于这句名言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却存在着分歧.许多同志把马克思的这句话看作是对事物发展辩证法的说明,认为马克思的这句话"真正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深刻原因",从而把马克思的这句话看作是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运动的实质的表述.有些同志虽然没有明确肯定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但是,他们也认为,马克思在这里全面地阐明了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通过斗争发展成为新的统一的矛盾运动,从而科学地说明  相似文献   

7.
刻漧涛园诗集述病枕憶得敍云昔在癸末春漧涛园初刻亡友熊渭公为之序乱后失其锓本赖以自免笑悔盖南昌归后所刻也三月张献忠陷黄州五月陷武昌八月陷岳州长沙十月衡州溃陷桂端王率安仁王永明王走永州贼得武夷公索公及石崖公公剺面伤腕舁示贼因与武夷公俱得脱衡州陷贼钩索绅士補伪吏有不顺者投之湘水公与石崖公以父母衰不能越疆望门无依舅氏谭公玉卿引公及石崖公草屦莽枝度函口迳岳奔命匍  相似文献   

8.
李觏与胡瑗是北宋同时期的儒学代表人物,但二人就“礼与情”即礼义与利欲问题上却存在着巨大分歧,具体表现在情之善恶、礼与情之关系以及礼义与利欲之关系等方面,他们对后世儒学的影响也有极大不同。究其实质,仍然是主内与主外之争。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孕育并成就了联合国这一战后最大、最有影响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本文通过论述和分析联合国成立过程中大国间分歧和矛盾的产生、发展以及最终的协调一致,试图找寻隐藏在这些分歧协调背后的深层原因。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矛盾和分歧以及最终的协调一致,也使联合国为战后世界提供了一个解决分歧的机制和场所,从而得以实现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宗旨和原则。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与伍廷芳,一为革命党领袖,一为武昌起义后投身革命阵营的前清廷大员。由于均胸怀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政治信念,均具有正大磊落的品格,在辛亥革命至护法运动的十余年间,二人在为创立中华民国以及维护民国的民主共和制度的斗争中,真诚合作,艰辛与共,虽亦曾出现过若干分歧与隔膜。历经政治风云变幻,伍廷芳认识到孙中山是真正爱国者,故竭其智诚,辅佐孙中山的事业,终以八旬高龄病殁于第二次护法斗争中。  相似文献   

11.
赵艳 《理论界》2015,(2):160-163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异常尖锐,其斗争策略、斗争领域、斗争方式都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新变化,给广大官兵的战斗意志和精神带来强烈冲击和影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打好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仗,必须铸牢强军之魂、聚力强军之要、夯实强军之基。  相似文献   

12.
1928年初,中国的民主党派伴随着国民党政权的建立开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从而揭开彼此关系史的序幕。在以后近十年里,它们之间既存在着组织上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存在着政治立场和态度上的明显分歧,相互斗争较为激烈,但此时的斗争仅局限在一定阶层、一定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3.
一 <梁书>卷四三<韦粲传>:"右卫朱异尝于酒席厉色谓粲日:'卿何得已作领军面向人!'中大同十一年,迁通直散骑常侍,未拜,出为持节、督衡州诸军事、安远将军、衡州刺史."(中华1973年点校本,下同,第605页)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讲对立范畴之间的内在关系的,不是孤立地讲各个范畴本身的特性。矛盾斗争的绝对性和矛盾同一的相对性原理,是讲事物内部斗争性和同一性之间的内在关系的,不是讲两个范畴各自的特性。弄清这一点对深入讨论是有益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讲事物发展的内在的根本动力的,不是讲一切动力的。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的根本动力。在讨论中对这一原理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的认为:斗争性和同一性都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但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是有差别的。对差别的认识又有分歧:有的认为:斗争性是手段,同一性是目的,因此,同一性是更根本的动力;有的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斗争性引起的,同一性只是斗争的场所,因此,斗争性是更根本动力。有的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对立面之间又斗争又同一的相互作用才是动力,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成为动力。究竟什么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讨论斗争性和同一性关系问题的主要分歧所在,也是这一讨论的主要目的,通过讨论,弄清什么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拨乱反正的需要,也是坚持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需要。希望紧紧抓住这个主要的分歧所在和讨论的主要目的,更深入地讨论下去。对同一性的涵意,特别是对互相转化是不是同一性的基本涵意,分歧很大,也希进一步展开讨论。我们认为,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朱明 《理论界》2002,(6):65-65
关于《曹学》,刘梦溪先生在《红学》中做了详细的介绍。论述了《曹学》的缘起、发展及新材料暴露出来的矛盾。大部分《红学》专家也都将《曹学》作为《红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去研究论证。曹雪芹的名字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曹学》热一浪高过一浪。目前,对《曹学》的研究,可以说已达到极盛时期。 我感到在最热的时候应冷静下来,考虑为什么《曹学》“越研究越糊涂”。不能不考虑是否走错了路,迷了径。不然,《曹学》界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分歧?分歧的各派队伍之大、级别之高、斗争之激烈,可以说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是空前的。从清朝到现在,不知有多少专家学者研究《曹学》,不能说研究的时间不长;全国、全世界的《红学》专家和爱好者,都在研究《曹学》,不能说范围不广;为了研究《曹学》,把皇室档  相似文献   

16.
孟子是孔子的嫡系真传,这早已成为千百年来的定论。但仔细研读《论语》与《孟子》,就会发现问题绝非如此简单。本文仅从心性之学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试图证明孔孟在这方面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分歧,并说明这种分歧对于后世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是我国哲学界长期讨论的一个问题。近年来,通过批判林、江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哲学”,又使这一问题的讨论有了新的进展。但至今在下述问题上仍有分歧:同一性的含义问题,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问题,以及同一性和斗争性作为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我认为,事物的矛盾运动有  相似文献   

18.
吴克辉 《理论界》2010,(8):112-116
20世纪60年代的中苏论战,贯穿着反对苏共领导对中国党和政府的干涉控制和维护我国独立自主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系统地论述了中苏分歧的主要问题,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场观点。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党在论战中也出现一些重大的理论失误,这些失误影响了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中央民族学院分院历史系中国古代中世纪史教研室的同志们,阅读《江汉学报》今年第10期王瑞明《评价历史人物应有哪一些“想法”?》、李涵《究竟应该怎样评价李纲》两文后,座谈了如下的问题。一、怎样估价李纲抗金的立场大家都同意李纲是两宋之际抗金斗争的英雄和抗战派中较杰出的人物之一。但认为他并未超越他的本阶级的立场。首先,从李纲的思想来看。王瑞明先生认为“‘以宗社为心,以生灵为意’,是李纲与投降派最大的分歧之点,从此所展开的抗战派与投降派的斗争,不能简单理解为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阶层或势力集团的斗争”,“李纲的中心思想是‘以生灵  相似文献   

20.
回顾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我们会看到,对于社会主义要不要进行改革,分歧并不大。问题的关键点在于:社会主义要进行什么性质的改革。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不仅早就存在了,而且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革的两条路线。这两条路线斗争了几十年,并因斗争中优势劣势变化情况而产生了不同的结果。一、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及其出发点谈起在社会主义产生的途径上,历史发展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所预想不到的变化:社会主义并未在高度发达或比较发达的国家实现,而是在经济文化都较之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落后的俄国首先实现了,社会主义的这种实现确实给共产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