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强 《兰州学刊》2015,(2):38-45
作为晚明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和文学批评家,李贽的思想及性格与魏晋风度一脉相承而又同中有异。李贽一生酷嗜《世说新语》,并曾做过评点,其晚年编撰的《初潭集》一书,又采录《世说新语》近800条,其中180余条有评点。然李贽却称《初潭集》为"儒书",无论体例还是思想旨趣,均与其他"世说体"小说不同,反映了晚年李贽虽然行止狂狷,本质上仍是一心系孔门的儒家士人。《初潭集》在《世说》研究史乃至思想史上的独特意义与价值,无疑值得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
对李贽思想的接受过程是中国文学思想近世化演进中的一支重要脉络,"五四"则是这一演变脉络中的凸现环节,而周作人的文学思想又是立于其峰颠的典型个案.本文通过分析周作人对李贽文学思想的接纳、变异这一个案,探讨李贽思想在被接受过程中的演进轨迹,并认为周作人的文学观来自西学与中国传统,而传统多于西学,传统中又以李贽的影响最为有力.李贽的人学观直接促成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李贽的文学表现童心说,促成了周作人文学是人的自然天性表现、且以表现之自然为美的文学思想.周作人发现了李贽人学思想中的现代性因素,并用西方科学化、人本化融释李贽思想,使之在周作人这里进一步世界化、近世化了.  相似文献   

3.
李贽(1527——1602),又名载贽,号卓吾,泉州晋江人。他是我国16世纪后期封建社会杰出的进步思想家。 李贽一生“性爱读书,尤爱读史”,且颇多著述。他所思考的问题之深度和广度,也是同时代学者中的佼佼者。以往论者多论及他儒佛兼杂的世界观、政治观、伦理观及其对宋明道学的批判,而对其人才思想却缺乏系统论述。笔者认为,人才学是李贽思想中极有新义、颇有时代感的重要内容之一。李贽被进步思想家誉为仁人志士,被反动思想家诬为“异端之尤”,其原因之一在于他的人才观具有反传统的特点。本文试图联系晚明特定的文化背景,对李贽人才思想作一浅析,以求教于师友。  相似文献   

4.
李贽和王船山都是我国历史上的进步思想家,但是王船山对李贽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好话。王船山与李贽思想异同之点在哪里,下面略加论述,并探索其所以存在分歧之原因。李贽一生极力反对道学,大声疾呼,“发道学之隐情。”(袁中道《李温陵传》)他鉴于道学家言必称圣人,因而他对六经、语、孟持否定态度,企图以此摧毁道学基础。他说:“六经、语、孟,……大半非圣人之言,纵出圣人。  相似文献   

5.
许建平 《河北学刊》2007,27(4):130-136
李贽在明嘉靖四十五年就被引入心学之门,而其思想的真正启蒙则是在"大衰欲死"苦读佛经之时。李贽何时苦读佛经?曾读那些佛典?佛典到底给予李贽那些影响,使他茅塞顿开、窥见生死学问之源光点,从而走向学佛一路,成就了狂禅李贽。这不仅是明代思想史上需认真探究的问题,也是明代文学史特别是明代文学编年史上需敲定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问题。经研究可知,李贽思想的真正启蒙是在姚安鸡足山"翻阅贝经"的明万历六至八年;所读佛经为《坛经》、《般若经》、《心经》、《楞伽经》、《法华经》和《金刚经》等,信奉"有为教"与"净土宗",最终悟透因缘法,形成真空观,不仅从学理上明白了"生死大学问"的根本,而且找到了求得解脱生死轮回之苦的方法与途径。同时,奠定了其后来"凡圣如一"的平等思想和"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非权威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评价历史人物,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过程,是通过两个层次即事实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来进行的(参看拙文《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认识规律》,载《华中师院学报》1982年第4期).对历史人物所进行的价值认识,是一个历史的认识,它是具体的,是发展变化的.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在他评价历史人物的专著《藏书》、《续藏书》里,对战国至元的八百名历史人物,以及神宗以前明代的四百名人物进行了品评.他宣称要"颠倒千万世之是非",以"予李卓吾一人之是非"为标准,去重新评价历史人物.李贽到底是以一种什么价值观去评价历史人物的,他的价值认识具有什么特点?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李贽在《藏书》和《续藏书》中对历史人物的事实性认识,主要是根据以往的官修史书;其价值性认识,则主要渗透在大大小小  相似文献   

7.
有明一朝发展到极致的"外儒内法"的社会意识形态统治,以及随之而来的媚俗化价值取向的风靡,不仅使我们民族也使思想家李贽面临空前的信仰危机,并且最终导致了李贽的逸儒入佛之举.然而,李贽所理解的佛学,并非是一种宗奉"绝对他者"的佛学,而是一种笃信"内在超越"的生命化的佛学.这使李贽所宗之佛学实际上和以"易教"为其原教的儒学息息相通、精神相契.故李贽与其说是对佛学的皈依,不如说是对原儒的回归.而这种回归是一种吸取了佛学出世取向、包含了其对后儒之否定的回归,是一种所谓的"后后儒"意义上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李贽经学思想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贽的经学思想大抵归于自得,呈现出其独有的特征。他一方面主张"经史相为表里"、"六经皆史",力求还原儒家经典和孔子的本来面目,重新解读经典本义和领悟圣人本意;另一方面又重视《易经》和"四书";融合三教,以儒为宗,援引佛老以注儒经;主张"不求甚解"、"六经注我"的注经方式,借圣人经典以阐发己意。李贽的经学思想是一个对汉宋经学思想既有批判又有继承与发展的复杂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思想史中的怪杰李贽,自晚明以来就是思想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人物。所以如此,是由于李贽思想对于抑制人们自由的传统具有极大的冲击力。他尊重个体、肯定人欲,强调人应追求物质生活的幸福、追求心灵自由的思想不合于过去统治者的要求,却合乎今人的需要。许建平教授的新著《李贽思想演变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充分发掘出了李贽思想的这一现代性,且由于转换视角,采用与众不同的研究路数与方法,填补、纠正了不少前人的观点,阐发了一系列启人心智的新见解,从而使李贽思想的历史面貌焕然一新,将李贽思想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李贽思想演变史》在研究方法上有两点新颖之处。一是对李贽思想作历时态的动态描述,意在探讨李贽于何时何地接受何种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论证时,对所用材料的时间、地点必须做出说明,不能将南京的材料说成姚安,也  相似文献   

10.
李贽研究,是一个老而又老的课题,有关论文、论著相当多。本文是从以下三个视角来重新认识李贽的:一是明中后叶的义理史学批判潮,二是历史重构理论,三是市民史学。一、李贽对义理史学方方面面的批判李贽(1527-1602年)编《藏书》,无疑是一种"旧题新做"活动,即材料是旧的,但转换了视角,对旧材料做出了新的诠释,得出了新的结论。用他的话说,是作史,而不是述史。"夫所谓作者,谓其兴于有感而志不容已,或情有所激而词不可缓之谓也"。①《藏书》是一部和"旧时公案"风格完全不同的中国历史重构之作。所谓"旧时公案",不是指…  相似文献   

11.
秦淮 《青海社会科学》2002,(1):63-65,121
王弼在中国哲学体用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继承老子以来的体用思想基础上把传统的体用思想推向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体用"范畴,但我们不能因此低估王弼体用思想所取得的成就。一"以无为用"是王弼体用思想的核心命题。先看《老子》(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王弼的注是这样的:"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无也。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寡统众也。本、埴、壁所以成三者,而…  相似文献   

12.
以李贽的《化工》为中心,结合其《读肤律说》《琴赋》等文,探讨李贽的艺术创作观,可以发现,李贽借"化工"概念,不仅表达了可以追溯到庄子的"尚自然,反巧饰"的艺术精神,而且他将"造化无工"发展到了相当彻底的地步,不仅颠覆了载道育文的儒家教化美学,而且也突破了道家的幽妙空灵的美学理想——他提出的是以个性解放为内涵,以自由表现为形式的自然主义艺术观。  相似文献   

13.
晚明思想家李贽因为思想史的背景、生活阅历,以及个人思想上的喜好,40岁之后便以求生死之道为人生之首务.他从求"真人不死"之道到寻"出离生死"之道,其生死观可谓亦儒亦道亦佛,又是非儒非道非佛的,只能定格为"李贽的生死智慧",是一种综合性的创新.其意义在于为现代人树立起一个观念:思考死亡问题有着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船山是明清之际的一位大思想家。他的唯物论的思想体系和辩证法的方法论,其完整性和系统性,超过了那个时代所有的思想家;但他是以维护儒家道统的姿态出现的,因而其思想理论的保守性和落后性,不仅比他晚出的思想家颜元和戴震,比他同时的思想家黄宗羲和傅山,突出又突出。就是比他早出的思想家何心隐和李贽,也要突出又突出。笔者曾写过以《儒家正统的阴影》、《再谈儒家正统的阴影》和《也谈傅山与船山》为题的几篇文字,揭示过船山思想理论的保守性。本文拟再以《再论王船山与傅山》为题,进一步揭示他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同时又是一位倡导"开放主义",勇于向西方学习的爱国主义者.本文拟从以下四方面论述张謇的开放思想及其对近代精神文明的影响和作用.一张謇开放思想的独特之点,首先在于他具有相当广阔的开放观念.在我国古文里,"开放"两个字本含"破启锢闭"之意.但它与现代意义的闭关(或闭关主义)相对而言,则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张謇使用"开放"这个词,在他的著述中,首先出现于1913年.之后,在他关于教育实业的大量文章、演说中又加以阐发,出现了"乐于开放"、"受开放之益"一类词.他说的"开放"范围很泛.如《张季子九录》中,有以人与物的关系言开放,也  相似文献   

16.
李贽思想与法家思想究竟是什么关系?回到中国古老的<周易>中的"身道"思想考察可见,虽然二者同为对"身道"的肯定,同为对身体"原罪"的颠覆,李贽却在坚持身体欲望合理意义的同时,大力提倡身体的"无欲之欲"的"情"之于生命的本源性.这使李贽的思想与法家的思想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使李贽的思想既在某种意义上可看作是法家思想的复活,又以其向原儒的"情本主义"的回归,而与唯利取向的法家学说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7.
论杨慎对李贽异端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同旭 《晋阳学刊》2007,(1):108-112
李贽异端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对李贽《焚书》中一系列评点杨慎文的文章,进行了对照式的重点论述,发现李贽与明代反理学先驱杨慎有许多同道之处。李贽非孔批儒反理学的许多观点,诸如嘲弄宋明理学家是矮子观场,被服儒雅而行若狗彘,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揭露君子尤能误国,清官之害大于贪官;讽刺朱熹终身不知圣人之慎思,反对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云云,多受杨慎的影响。李贽异端思想的形成,杨慎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探索李贽思想诸多疑、难点过程中发现,李贽习惯于一种建立于怀疑精神之上的追原思维,这种追原思维实则源于其成圣意识。成圣意识使得他以圣人的殉道精神为旨归,一味追求天人之道的本真、圣人思想的本真,以真圣人和真道为师,从而一生未拜真师。李贽赞赏孔子的殉道精神却不赞成跟在孔子身后亦步亦趋,而是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出发点有二:一是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便不能成为真正的圣人,二是基于庄子的万物皆有天性的物皆自是和禅宗的即心即佛的思想,以寻找各自成圣的法门,是发掘孔子的真精脉而非否定孔子。  相似文献   

19.
李贽的叛逆性格与反传统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贽是中国传统社会、传统文化特有的产物,他代表着一种文化批判的思潮倾向。李贽的个性人格,表现为其是受王阳明心学影响、从儒家营垒走出的鲜明突出的叛逆性格。李贽思想的最大特色是他的反传统思想,这主要包括: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对迷信权威、迷信古人思想传统的批判,对以儒家为一家独尊正统学术思想的批判,对代表封建正统和道统思想的道学与道学先生的批判。李贽的反传统思想是战斗性与破坏性并存的。因而在当前世界多元文化并存发展的格局中,当中国文化面临新的现代化转型和新的选择时,应冷静地反思李贽的思想,对其文化批判精神既要继承发扬,又要有所分析  相似文献   

20.
李云涛 《学术探索》2014,(9):97-102
李贽的"童心说"理论认为"童心"乃成人、成圣实践之根柢,主张为人处世应保持"童心",依据"最初一念之本心"来行事,方可成人、成圣,否则便是假言假行,属假道学行经。强调个体实践必须依"童心"而行,与"童心"相一致,此可视为李贽"童心说"之"知行合一"观。李贽的文学理论和小说评点也正是建立在此种理论基础之上的,如对《水浒传》中鲁智深、李逵等人物形象性格的分析,即依"童心说"之此种"知行合一"思想来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