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古人在一尺长的木牍上写信,因此后来人们把书信称作尺牍。书信又被人们称作书札、手札、手简、帖。写在木板上的书信称"札"、"牍";写在竹片上的书信称"简";写在布帛上的书信称"帖"。 出自名家之手的书信既有书法和文学方面的欣赏价值,又有丰富的史料价值,自古就是收藏家们搜集、雅赏之物。陆机的《平复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殉的《伯远帖》都是古代留存下来的书信,后以帖称之。  相似文献   

2.
金鉴 《北京纪事》2014,(6):105-107
古人将一尺长的木牍用来写信,因此后来人们把书信称作尺牍,而书信又称书札、手札、手简、帖。写在木板上称“札”“牍”,写在竹片上称“简”,写在布帛上称“帖”。  相似文献   

3.
秦系简牍文字是研究汉字从篆变隶的重要资料。本文检讨了学术界对秦系简牍文字的几处考释,认为秦青川木牍中的虱实际上是“氏”字,睡虎地秦简“相易也”意指把黑色漆和红色漆的先后次序搞错了,而“耆弱相当”仍以训老弱相当为妥,提出了本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有一个成语“学富五车”,是形容人读的书多、学问大。问题来了:学问何以用车来装载呢?原来,这与写字用的“纸”有关。汉以前,纸还没发明出来的时候,人们把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当时人们把竹子和木头削成又长又薄的片儿,在上面写字,然后用麻绳或皮条把它们穿在一起,便成了册。竹子做的叫“简”,木头做的叫“牍”。  相似文献   

5.
文体     
正近来,"学报体"被称为"新八股""新古典"范式在学界引起争议。按照中国古代文论的定义,"文体"是指文章的体裁、语体、风格等,而西方从雄辩术修辞到诗学修辞,指向文体的原始意义是"以文字装饰思想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什么当今所谓"学报体"会引起学界的争议呢?由于"文章体制与时因革",文体的兴衰反映了一种时代风气和思潮。静观当下在各种考评制度牵引下,我国学界人人都要求写论文,为应付各种评价考核而写的论  相似文献   

6.
书籍是记载和传播文化知识,供人们学习查阅的工具。在中国悠久辉煌的古代文明中,书籍产生的时代很久,有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不同时期的书籍,由于所用材料及样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书籍制度。概括而言,我国古代书籍制度主要分为三大类,即简牍制度,卷轴制度和册页制度。所谓汉简,就是中国简牍制度中最著名者。 纸张和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前,简牍作为书籍的写刻材料,在我国使用了近二千年。在古代文化传播方面曾起过重要的作用。经它流传至今的古籍文献是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许多地区先后发现了简牍文书,从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发现敦煌郡汉代烽燧简以来,至目前,出土的简牍,据粗略地统计,约在58300枚以上,仅我们甘肃一地就出土将近4万枚,保存在我省文博单位的就有3万枚以上。因此,甘肃是汉简的“故乡”,“汉简学’是我省文物考古方面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酒与文学有不解之缘。参加酒宴者往往以一种叫“酒令”的诗歌助兴。讨论的《酒令》是书于竹牍和木牍,藏于北京大学。另外,令人惊奇的是,同出还有一枚特殊的酒骰,形状特异,前所未见,上面有四个酒令。  相似文献   

8.
罗振玉在<流沙坠简>中将敦煌汉简中的历表类简文称之为"历谱"的说法并不准确.根据近年出土的秦汉简牍可知,这类历表类简应称作"历日"、"质日"或"(币見)日".从悬泉汉简记载可知,"历日"一词至少在西汉中期已经出现,指朝廷颁行全国的历日正朔."历日"在秦汉简牍中又自题篇名作"质日"或"(币見)日",二者与先秦典籍中的"致...  相似文献   

9.
出土文献提供了研究中国早期数学发展状况的新材料:青川秦墓木牍《为田律》、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二年律令.田律》和《算数书》、岳麓书院藏秦简《数》、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河堤简》,通过分析这些出土文献里保存的关于土地测算的内容,推断秦汉时期数学的抽象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古代.人们把文字写在木片上,零碎的木片就叫作“札”,记录些短小精悍的见闻、偶感、随想等,这种文字叫札记。  相似文献   

11.
竹简是古人书写文件、著作等的竹片。先秦时期还没有纸,人们将文字书写在一根根小竹片上,并用丝线编联起来,当作传播信息的载体。东周时期,楚人把成竹劈成条,去其节,杀其青,加以刮削、整治,制成待用的简。这种尚未写上文字的竹简叫做"无字简"或"空白简"。如果上面写有文字则叫做"有字简"。楚简多出自于墓中。出土时,有的简保存较好,有的简则残损严重,甚至仅存残片。楚墓中多存积水,因此原简的编联顺序也常受到扰动。有的墓曾被盗,受损情况就更为严重。楚简上的文字一般墨书在篾黄面(少数简两面书写)。整简字迹多清晰可辨。每简字数不等,少则数字,多则几十字。书写时,有的留有天头、地脚,有的则不留。文字风格不同的简多半是由数人所写。简文中往往有某种特定的标识符号,如"="(表  相似文献   

12.
唐代判牍采用骈体,文采绚烂,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判文中的一朵奇葩。但现今所存唐判多为文人摹拟之作,称为拟判。以拟判为例,对唐代判牍特点、文辞风格和对当今制作判决文书的借鉴意义作一探讨,以期对当今司法文书的写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秦代简牍,过去以法律文书为主。北大藏秦简不同,是以古书为主,其中包含若干文学作品,如北大藏秦简《酒令》就属于诗赋类的作品。中国文学与喝酒有不解之缘,如隋唐五代的曲子词、宋词小令和元代散曲都与酒令有关。过去研究酒令,重点是唐代酒令,唐以前的酒令基本看不到。北大藏秦简《酒令》是秦代作品,分别写在一枚竹牍和两枚木牍上,与行令的令骰同出,其中包括四首与饮酒行令有关的歌诗,对研究中国的酒令传统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4.
唐代判牍采用骈体,文采绚烂,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判文中的一朵奇葩.但现今所存唐判多为文人摹拟之作,称为拟判.以拟判为例,对唐代判牍特点、文辞风格和对当今制作判决文书的借鉴意义作一探讨,以期对当今司法文书的写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谢家桥一号汉墓出土了211枚简牍。该墓简牍保存完好。竹简的内容为遣策,记载了随葬物品名称、数量及质地。其中11枚竹简为分类小结,197枚竹简记录具体的随葬物品,另有3枚竹牍的内容为告地书,是比照现实社会通行公文的格式,为死者开列的前往阴间的通行证。这些简牍对于研究汉代的户籍制度、丧葬习俗、名物制度及社会生活习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简牍学的开山之作,罗振玉、王国维合编的《流沙坠简》开创了中国简牍文书编纂的先河。《流沙坠简》创立的简牍分类法和“二重证据法”,开创了简牍学研究的范式。回顾百年来简牍学的发展,罗振玉、王国维两位先生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不可埋没。  相似文献   

17.
南宋著名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汗青”一词注家多以“史册”二字释之,然何以此诠之?则通常未溯其源。原来,在纸帛未产生之时,古人记事常写在竹木片上。单个竹片谓之“简”;单个木片称为“牍”。以竹制简时,需以火炙之,竹汗(水分)挥发,便于书写,亦可防虫蛀,故谓之“杀青”或  相似文献   

18.
北大藏秦简牍中《教女》一文,包括两部分内容,前一部分讲"善女子之方",即已出嫁女子在夫家之行为所应遵守的规则;后一部分讲"不善女子之方",列举了不善女子的种种劣行,以为善女子必须避免之借鉴。此文是秦人专论女教的文献,比东汉班昭之《女诫》要早300余年,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两性关系史与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出土文献。  相似文献   

19.
明朝末年,在宣(今河北宣化)、大(今山西大同)、山西(今山西宁武)三镇曾大规模兴置屯田。这一带又称为宣云,故此屯田也叫宣云屯田。宣云屯田是很有特色的,其详细情况见于卢象昇在主持此处屯田时先后所上的疏文中,这些上疏辑于一九八四年浙江古籍出版社选编出版的《卢象昇疏牍》。因此,本文实际上是读了《卢象昇疏牍》后所写的一篇札记,实属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20.
"属邦"发微     
秦文字资料中的"属邦",其管理对象包括"臣邦",后者并非指的是战国时秦境内封国或臣服的诸侯."属邦"与"诏事"是并存的中央机构,看不出二者有明确的演变关系.从"属邦"组秦器铭文出发,延伸到秦简牍、封泥、传世文献,可知秦境内的非华夏族群,曾在秦社会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