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合理实践—不合理实践”框架是马克思实践观的一个重要的深层框架。无论是在社会关系实践维度上,还是在生产力实践维度上,都存在着合理实践与不合理实践的历史运动。任何一种实践形态的必然性、因而其合理性都是历史的暂时的,因此,人类历史从根本上是不断发生的新的合理实践代替旧的不合理实践的永无止境的过程。马克思实践观这一框架的灵魂,是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批判改造后所形成的世界永恒发展变化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它深刻地存在于马克思对社会历史问题特别是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之中。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一框架及其辩证法灵魂进行了富有创意的探讨。这一框架对于认识当今人类的重大现实问题,对于推进当前中国生产力实践与社会关系实践相互关联运动的合理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虚拟实践--一种社会实践范畴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虚拟实践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实践方式,它超越了传统的现实性实践方式,具有能动性、现实性、双向对象化等实践的一般特性,同时又在"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中介与对立"、"选择与决定"、"实践与世界"等几对关系上体现出了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新实践美学在继承实践美学的基础上,扬弃了实践美学的不足,它不但拓宽了实践的维度,而且把创造实践看成是美和美感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并且把在创造基础上产生的和谐与自由看成是美的最高境界.实践、创造实践到和谐与自由是新实践美学清晰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4.
实践思政是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还是从教育实践哲学的角度,都印证了这一观点。做好实践思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与"三全育人"有机结合;要以思政课和课程思政为抓手,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以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推动实践思政的实施;以学生发展作为实践育人成效,实施多维评价。  相似文献   

5.
新实践美学不能走出实践美学的困境——答易中天先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所谓新实践美学与旧实践美学没有本质的区别 ,它们都以实践哲学为基础 ,以实践作为美学的基本范畴。由此在对待审美、美学的逻辑起点、劳动与审美以及美的本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 ,新实践美学的观点仅仅是在实践美学体系内作修补 ,它注定不能走出实践美学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种理论要走向成熟都必须通过批判找到它的理论界限,任何一种理论当它被泛化时都需要通过批判彰显其理论的精神.以实践开启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新范式,到了需要反思的时候了.根据亚里士多德范畴分类的方法,可以把事物分为实体、实体属性两类,由此可从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实践与理论、实践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四个方面对实践进行反思.个体的人是实践的主体、始点和本源,集体实践、阶级实践最终都可归结于个体实践,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不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和实践可以有相同的对象,在实践活动中人通过对象,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世界、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实践智慧与实践活动相互吁求,实践智慧指向本然的真,但理论理性却没能达到本然的真,由此导致了理论理性和实践智慧的对立;人是自然存在物和人是在世存在使人的实践存在不合理的可能性,而人的行为和意志的相反倾向性则使这一问题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实践观集近代西方实践观点之大成,它以客观唯心主义为基本前提和框架,把实践与逻辑联系起来,运用辩证法考察实践,强调实践是以自由为根本目的的有意识的中介活动,是不断扬弃异化趋向自由的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它包含理论并高于理论。黑格尔实践观是前马克思的最为系统、完善的实践观,它是马克思实践观的最重要、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在有些地方已经接近实践唯物主义或有实践唯物主义的萌芽。重视并深入研究黑格尔实践观,不仅有助于全面解读黑格尔哲学,而且有助于厘清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同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继承关系,并进而准确把握马克思哲学实现哲学实践转向的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实践美学在继承马克思“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的物质活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从本体论、发生论、认识论、交往论和价值论的角度对实践进行了阐释.从本体论的角度看,以劳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本原和本源;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实践是人、人类社会和“人的感觉”生成的前提和基础;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实践是人类社会认识世界的方式、中介和桥梁;从交往论的角度看,实践是人与自然、人反思自身及实现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手段;从价值论的角度看,实践是人类确证自己的本质、实现自身价值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论实践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智慧以观念的形式内在于人并作用于实践过程,其中既凝结着体现价值取向的德性,又包含关于世界与人自身的知识经验,二者同时又渗入人的现实能力。以成己与成物为指向,实践智慧融合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体现了说明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统一。在制约和作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实践智慧既渗入了"应当做什么"的价值关切,也包含"应当如何做"的理性判断,既涉及"是什么",也关乎"怎样做"。基于"度"的观念,实践智慧一方面注重度量分界,另一方面又审时度势,由此沟通普遍的理论引导与具体的情境分析,从而展示了独特的方法论趋向。作为德性与能力的统一,实践智慧以实践主体的存在为本体论前提,内在于人并与人同在。可以看到,在实践智慧中,价值取向、知识经验、行动方式、存在规定彼此交融,形成为统一的观念性形态并凝结于实践主体,它在赋予智慧以实践品格的同时,又使实践获得了智慧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在论争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被称为建国以来第三次美学论争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主要围绕美学自身问题展开,是一次真正的美学论争。在论争中形成的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各派相互碰撞、对话,产生了相互促进的效果。其中后实践美学借鉴西方现象学、存在论、解释学等思想资源,不断发展、完善。实践美学则步入了反思的阶段,回应后实践美学的批评,力图通过自我调节来弥补、修复自身的理论缺陷。而新实践美学,则对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各有批判,试图改造实践美学,并在实践观的基础上,重建新的实践美学理论体系。从各派自身理论的发展,也映现出学术的争鸣对推动学术研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哲学:从实践哲学到"实践的解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界多将马克思的哲学理解为实践哲学,但是这种理解容易造成对"实践"概念理解的无意识,使实践概念本身成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实践的"形而上学.这种实践的形而上学是对以往以"解释世界"为特征的"理论的"形而上学的"批判"和"颠倒",但"颠倒"的形而上学仍然是形而上学.我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应该理解为"实践的解释学",它是实践哲学的深化和发展,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对实践概念本身的反思和批判,它着重分析实践的可理解的"前结构"和对"实践的理解",这与马克思对实践概念和实践的理解的强调是一致的.同实践哲学相比,实践的解释学使实践概念摆脱了总体性的"理论"形态,呈现了开放的、历史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马驰 《河北学刊》2005,25(3):58-62
实践是马克思创立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石.马克思是在生存论的本体论即"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的基础上统一全部实践活动的.将实践这一重要范畴引入美学,并依此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与主要视点的美学流派,最重要的还是看其是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相似文献   

13.
拯救实践:元实践学探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围绕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历史上有两种实践哲学,即同质论实践哲学和异质论实践哲学,前者主张理论与实践本质同一,这种同一可以通过某套单一的理论体系表达出来,后者否认这种同一,强调实践独立于普遍原理的特殊性,目前,这两种实践哲学都已显露出严重局限。元实践学或实践形上学则试图超越这种局限。它将通过探究异质性原理来重新构造理论与实践之间双向交织的联系———没有任何单一的理论足以垄断对实践的指导,任一实践个案所实际关涉的理论都注定是多元而异质的,同时,也没有任何实践因素可以摆脱理论原理的约束,任一理论原理对不同实践个案中的同类因素都具有同样的约束力。元实践学的价值在于它发现了将理论与实践既清楚界划开来又内在关联起来的关键机理,从而在学理上拯救了实践。  相似文献   

14.
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 ,对实践的理解直接关涉着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传统的实践理念是近代科学主义逻辑运演的结果 ,它消解了实践的人学内涵 ,客观化、实证化、经验化的实践理念和实践形式最终酿成了现代人的生存危机。人学实践观则是展现人的本质与需要和实现人的本质与需要的统一 ,而其基本的形式则可分为生存性实践和占有性实践。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 80年代在我国哲学界开展的实践问题的讨论 ,提出了“实践本体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超越论”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虽不乏深刻与睿智 ,但也不难看出以往对实践问题的研究还存在着缺陷与不足 ,因为这些观点基本上还是局限在传统实践观的基础上 ,将马克思的实践观仅仅归结为生产实践 ,而没有进一步研究马克思实践观变革的内容 ,没有说明马克思实践观同传统实践观的原则区别。马克思的实践观是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实践观 ,是对道德实践观与生产实践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实践概念的历史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概念本身具有多义性和复杂性。历史地看,哲学上的“实践”概念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与创制的二分”,经历了康德的“技术实践与道德实践”、费希特的“实践知识学”、黑格尔的“善之理念”、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马克思的“实践的超验性与经验性的统一”、伽达默尔的“实践解释学”、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等几种基本形态。马克思对于实践概念的理解对于我们目前完整准确地把握实践概念以及正确看待关于实践问题的讨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袁诗弟 《天府新论》2001,4(6):45-49
实践是我国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核心范畴.但对该范畴的理解和运用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与混乱,从而影响了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对实践范畴的狭义、广义和泛义三类不同理解的分析,明确了实践的基本含义及特征,大致界定了其阚限,描述了其主要形式和结构.  相似文献   

18.
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对如何构建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与优化教学内容及改进实践教学的途径与手段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并阐明了工程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白刚 《江淮论坛》2004,(2):19-22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实践观视野来反观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已不再是简单的感性直观的“就事论事”,更不是抽象的理性原则的“逻辑演绎”,而是人的能动的“实践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贯穿的是“从两极到中介”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体现的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理论与现实、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杨悦 《河北学刊》2003,23(3):90-9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马克思不但贯彻了实践的自由品质,而且还找到了实践的最基本的现实形式--经济活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实践内涵的分析表明,它既不同于形而上学的"实践"概念,也不同于古典经济学源于"经济人"假设的"经济"概念,它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从属于文化的范畴.经济实践不仅仅满足人的需要,其最终目的是以物质的形式体现人的价值和目的.因此,经济实践中包含着文化实践的要求,文化实践实现着经济生活向人类的自由价值取向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