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绳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8,(1)
关于孙中山革命思想的酝酿和形成,三民主义学说提出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特点,我曾在"孙中山初期政治思想的发展及其特点"一文中,进行了讨论(见复旦学报,1957年,第1期).本文拟对孙中山的政治思想,在辛亥革命后的革命实践过程中,是在怎样不断地发展;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他怎样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进行了伟大的转变——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当时的客观革命形势与他主观的认识,怎样决定了他这一伟大转变问题,分别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2.
高淑英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到封建军阀手里,致使孙中山陷入绝望之中。十月革命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才使孙中山重振精神,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思想,从而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哈斯其其格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逐步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迫切要求挣脱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束缚,改变现状,寻找新的出路,争取国家的富强前途和民族的独立地位.在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浪潮中,资产阶级中下层的代表,即革命派的出现,为二十世纪初中国革命形势打开的了新的局面.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杰出的代表是孙中山.正如毛泽东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毛泽东选集》合订本527页) 相似文献
4.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只有对国情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深入的了解,从本国国情出发,才能明确革命的对象、任务和动力,制定出正确的革命方针和政策,走出符合本国实际的革命道路。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它的确立是建立在孙中山当时对国情怎样的认识基础之上的?孙中山当时对国情的认识对旧三民主义的形成有什么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的历史课题。我们不揣浅陋,拟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以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 相似文献
5.
陈家英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号召和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民国,实现了本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腾飞。他先后发动讨袁、护法和第一次北伐战争,同窃踞民国招牌实行反动统治的军阀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特别是在他的晚年,他顶住来自帝国主义的压力,排除周围顽固分子的阻挠,接受共产国际的帮助,和中国共产党携手,毅然决然改组中国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使之成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的新三民主义。为国共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为中国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马天增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
孙中山一生中,追求真理,坚持革命,不断前进,为振兴中华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的建党、整党思想,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这种精神。从1894年创建兴中会到1924年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兴中会到同盟会,从提出创建合众政府到实行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为组织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斗争,是建党时期。第二阶段,从中华革命党到中国国民党,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为实现国共合作奠定基础,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民主主义革命,是整党时期。本文只就其建党思想谈一点粗浅的看法。整党时期的思想拟另文论述。 相似文献
7.
王金红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3)
1905年10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宣布:“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扬时代是也。”从此以后,民生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组成部分,成了孙中山着重宣传刻意阐释的思想。按照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来看,本来民权主义应该是三民主义的首要关键。但是,为什么孙中山这位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会如此关切民生问题,并把它放在自己革命理论的突出位置上呢?这个问题有着相当深层的社会政治背景,对这些背景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理解三民主义,理解孙中山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吴剑杰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孙中山晚年亲自确立和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确定不移的历史事实。需要深入研究的,不是寻章摘句去钩稽孙中山是否使用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以及“三大政策”这类词语的概念,而是他何以会在晚年确立和执行三大政策的思想认识根源以及三大政策与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孙中山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他所主张的民生主义有着许多共同点和相似点,认定“共产主义是民生主义的好朋友”,是他确立和执行三大政策的思想根源和理论依据,是其旧三民主义在新时代条件下合乎逻辑的发展,决不是什么“临时权宜之计”。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是为着适应三大政策的需要,同时也为三大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思想理论上的依据;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新三民主义在当时历史阶段的最重要的政策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与新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有着对应关系,密不可分,决不是“三件个别的事实”。 相似文献
9.
吴剑杰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6,(3)
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与新三民主义的内在联系吴剑杰孙中山晚年亲自确立和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确定不移的历史事实。需要深入研究的,不是寻章摘句去钩稽孙中山是否使用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以及“三大政策”这类词语的概念,而是他何以会在晚年... 相似文献
10.
陈锡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
林则徐和孙中山是近代中国特别受到尊崇的两位伟大历史人物。他们都是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近代中国人向外国寻找救国真理的杰出代表。他们都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最优秀的成分。从林则徐到孙中山这80多年,是中华民族蒙受欺凌、耻辱和挫折的年代,也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和探索的年代。林则徐开创反殖民侵略和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事业,经过几代人的继承和发展,到孙中山开始了比较正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林则徐和孙中山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开创了一个时代的人物。 相似文献
11.
华国梁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3)
中华民国创建者之一黄兴(1874—1916),原名轸,字廑午;后改名兴,字克强,湖南善化县(今长沙市)人。他积极投身辛亥革命的历次武装斗争,为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立下汗马功劳。他以崇高的声望而与孙中山齐名,被誉为“孙黄”。黄兴鼓吹并参加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是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思想的重要实践。由于黄兴毕生从事革命实践,频年奔走,极少著述,被时人评价为“黄非思想家,亦非言论家,实为革命党中唯一之实行家也”.这种评价强调了黄兴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扩大了统一战线,赢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束了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在共产国际、苏联和中共帮助下,孙中山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发展了三民主义,指导了两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实现,取得了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大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梅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1):140-142
戴维·洛奇(David Lodge)的小说《换位》从文学视野反观美国60年代声势浩大的反正统文化运动.该运动反叛权威、颠覆经典、动摇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的精神在小说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皆有所体现.同时,小说对其所推崇的吸毒、性革命及离经叛道的生活方式也表达了嘲讽和不屑. 相似文献
14.
李梅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1):140-142
本文主要论述教师、科研人员转岗成为出版社编辑后,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转变观念:由专攻一门学科的"专才"转变为兼修百科的"通才";由只注重学术研究的"书呆子"转变为兼顾出版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精明人":由闭门钻研、甘于寂寞的科学工作者转变为广交朋友、搜集多方信息的社会工作者:由科学观点的提出者、科学成果的总结者转变为书本价值的评价者、书本质量的保证者.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晚年思想转型出现了质的飞跃。究其原因,一是时代的推动,十月革命、五四运动的影响与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苏俄的帮助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二是孙中山的中西文化观的变化:对近代西方文化有取、有弃,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尊、有斥。终于促使他的思想在晚年走向进步。 相似文献
16.
17.
辛亥革命把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推向高潮。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也促使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与中共最低革命纲领基本一致的新三民主义。国民大革命失败和土地革命的经验教训,使毛泽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思想,并引导中国人民最终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重任,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证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朱净之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45-48
瞿秋白对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的评价有一个变化过程:192 7年“4·12”政变之前,瞿秋白对孙中山评价较高,褒多贬少;后期则评价较低,贬多褒少。这一变化主要因为蒋介石借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金字招牌”推行反共反革命政策,以及瞿秋白一度犯了“左”的错误。 相似文献
19.
李金和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1-6
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替人民群众代言,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作为科学的价值理论的根本。对比"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的三民主义价值观基点与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价值立场,不难看出二者之间具有相当程度的内在契合性。透过孙中山由"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基点上的"联俄、容纳共产党、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价值观转向,更能判明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中国化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孙文(1866-1925),惯称孙中山,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近代民主革命家,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1911年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病逝于北京。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