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对象、来源以及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发展史上的崭新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在认识论上,它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贯彻了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它不仅认为人们对自  相似文献   

2.
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本质、对象、来源和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人类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就是因为离不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自己对认识的来源及其作用的看法。本文就我国少数民族的认识论思想,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在认识论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前提出发,它坚持的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唯心主义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它坚持的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质  相似文献   

3.
作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反映论 ,现今遇到挑战———一句话 ,有人认为反映论过时了 ;现时代应该抛弃反映论。但是 ,实践之所以能称为实践 ,它和动物活动的本质区别 ,在于人们的这种活动是在人的认识的参与下进行的 ,是一刻也不能离开人的认识的活动。所以 ,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不但实践活动不能停止 ,而且认识活动也不能停止。为此 ,作者认为必须加紧对人的认识活动的研究 ,必须推动认识论研究的深化和发展。自然对于反映论在现今所遇到的挑战 ,也就不能不加以深沉的反思 ,以做出确切的回答  相似文献   

4.
现代科学,如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对人类(主要是儿童)的认识发生问题,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肯定认识的选择性就是其中的重要成果。但是,有的同志据此主张要用认识的选择性代替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认识的本质属性不是反映,而是选择”。(见“哲学研究”1986年第4期《认识定义新探》一文。以下简称《新探》)有的同志在反驳这种观点时,认为反映论与认识的选择性均有合理性与片面性,主张认识的本质是反映与选择的统一。我们认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认识的选择性并非与其相对立,相平行而是包含在能动的反映论之中,它不能取代或否定能动的反映论。我们的任务不是要用认识的选择性替代唯物主义反映论,而是通过对认识选择性的研究,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原理。  相似文献   

5.
认识的本质是什么?对此,不同的哲学派别有不同的回答。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个前提出发,认为“意识总是反映存在的。”所以,认识的本质是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则认为,不管人的认识多么复杂,认识的本质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与此相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代表人物却提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决不是反映论而是创造论,并指责反映论忽视了认识主体——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我国哲学界也有类似观点,即否认认  相似文献   

6.
列宁在同马赫主义、波哥丹诺夫等唯心主义作斗争时,完成了重要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从反映论角度,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在列宁看来,离开被反映者,  相似文献   

7.
建构论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核心。建构论实质上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还是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在先秦哲学中,荀子哲学具有时代性的总结性,这一特色明显地表现在他的认识论上。本文认为,旬子的认识论明确定位出心和物的并存,所以在形式上有二元特点,但正因为能在心──物的并存中认识问题,故使其认识论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辩证内容。从这一角度讨论旬子的认识论,比只仅仅定性他的认识论为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高度探究了某些现行认识论原理停留于一般反映论的理论根源及其历史原因.文章认为,有关哲学论著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述扩大和混淆了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之两个方面的含义,直接导致了认识论问题本体论化,致使现行认识论原理尚未真正摆脱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影响;澄清哲学基本问题的真实含义可为认识论的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石是反映论。列宁在谈到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时明确指出:“自然科学坚决地主张:思想是头脑的机能,……精神不是离开肉体而存在的,精神是第二性的,是头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反映。”列宁这一科学论断是对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自己头脑进行科学探索作出的哲学概括。本文试图通过对人脑认识史的回顾、特别是对当代脑科学成就的展示,从一个侧面探讨有关哲学反映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石是反映论.列宁在谈到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时明确指出:"自然科学坚决地主张:思想是头脑的机能;……精神不是离开肉体而存在的,精神是第二性的,是头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反映."列宁这一科学论断是对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自己头脑进行科学探索作出的哲学概括.本文试图通过对人脑认识史的回顾、特别是对当代脑科学成就的展示,从一个侧面探讨有关哲学反映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别林斯基美学在哲学理论基础上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由于思想渊源和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影响,别林斯基的历史观和认识论始终不能统一,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反映论这两种对立的哲学原理和原则,贯穿于他美学思想发展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其美学理论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使认识成为科学的能动的反映论,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  相似文献   

14.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部哲学理论著作,它同马克思主义的同类著作有其共同点,论述和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时唯物主义反映论原理。但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其最突出的是这篇论文的立论和出发点。毛泽东的《实践论》把认识论的内容作了系统的阐述和论证,并且用副题作了注释性的说明:是讲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即知  相似文献   

15.
“存在就是被感知”是巴克莱非物质主义哲学最主要的认识论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并非仅仅针对洛克的唯物主义学说,而是直接指向“怀疑主义”;它涉及到巴克莱对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等问题的独特见解,并以其特有的方式肯定了认识主体性思想;内含于该命题中的主体性思想,有其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6.
人的知识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从实践中获得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这是历来哲学家们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哲学路线,即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的先验论的斗争。明末清初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一六一九——一六九二)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就是在同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斗争中产生、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7.
在实践唯物主义精神的指引下,遵循实践哲学的方法原则,正确对待真理的主观特征和主体本性,挖掘深藏其中的主观意蕴,是关乎真理论研究和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要求。真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即科学的理论,它包含认识和正确的认识两个规定性,简而言之,真理是特殊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的《实践论》著于一九三七年。这是一本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哲学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这一认识论,以后,随着实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将实践纳入认识论,从根本上不仅和唯心主义认识论而且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从而使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9.
<正> 以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去概括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特征,这是学术界普遍流行的观点。应该说,这种观点符合大多数旧唯物主义思想家的实际,但如果将此种看法普遍化,绝对化,就不免是不够严格和欠准确的。事实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已经有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对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进行了思考,培根就是其杰出的代表。不可否认,在培根的实践观里杂陈着许多形而上学的东西,但他提出的问题本身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促进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认真地分析讨论培根的实践观,不仅可以使我们对培根哲学思想的了解更全面、更透彻一些,更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的实质。  相似文献   

20.
大凡在论及洛克“第二性质”学说时——不论说它是唯物的或唯心的——总把它归属于本体论的范围加以探讨。本文的观点是:该学说是在认识论意义上提出的,它旨在说明认识的发生过程在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国内大多数教科书认为洛克的“第二性质”是主观的,是他背离唯物主义反映论的重要表现。另一种观点认为“第二性质”是客观的,科学的发展证实了这一点。对第一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因为第二性质与第一性质一样,都是物体的客观属性而不是主观观念。第二种观点虽很有说服力,但笔者也存有一点疑义。持第二种观点的同志引用了大量的自然科学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