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去年《学术论坛》第三期所载刘道良同志的文章认为,不是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实际上是要对联系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某种限制和规定。但是,这种限制和规定是否正确,很值得商榷。我们认为,如果要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表述联系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和作用,那末,可以说联系是辩证法的基础。要正确认识联系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必须搞清什么是联系。作为辩证法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联系是对客观世界辩证关系的反映。联系就是事物的关系。它不是人们头脑的产物,而是客观世界及其事物具有的本质属性。在客观辩证法中,联系就是事物的一切  相似文献   

2.
<正> 真理具体性是认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列宁不只一次地说过:“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列宁选集》第1卷,第507页)。 真理具体性的原则具有丰富的内容,条件性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任何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真理,必然同事物存在于其中的那些条件相关联,它反映着这个客观事物的十分确定的方面,有着明确的界限,等等。  相似文献   

3.
<正> 前年,刘道良同志曾两次发表文章提出,“应当抛弃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提法”,认为这个提法“不符合客观实际”,“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见《国内哲学动态》1980年第三期和《学术论坛》1980年第三期)。对此,我愿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以便请刘道良及其他同志指正。(一) 一切事物都互相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这个世界中一切事物、现象、过程和方面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没有哪一个事物可以不同其他事  相似文献   

4.
真理的全面性究竟具有哪些特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对于防止认识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真理是“多样性的统一” 真理之所以是全面的,首先在于它所包含的内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多样性的统一”。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家,由于不懂得认识的辩证法和客观事物本身运动的辩  相似文献   

5.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正确地理解这一原理对于认识真理和社会实践都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思想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具体性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具体性。要了解真理的具体性,必须首先了解客观事物的具体性。 宇宙间的一切现实的事物都是具体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和静止的存在,而是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一直采用的真理定义,是从苏联引进的两个明确概念的系列:“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近年来,学术界曾不断有文对这一真理定义提出质疑,但都不是对“正确反映”这种明确概念的形式逻辑提出意见。实质上“正确反映”论并未脱出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巢臼,是从亚里士多德的“每一事物之  相似文献   

7.
一恩格斯曾反复指出,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的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这都十分明确地把事物的运动摆在辩证法研究的起点和中心的位置上。恩格斯的这个思想是一贯的。他把“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的观点,称为“原始的、素朴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把“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的思想,称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他要求人们在研究工作中始终从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出发。恩格斯还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起来,指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主要是把事物当做一成不变的东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列宁对“绝对真理”概念的几个“矛盾”的表述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教学和研究中,长期以来有一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个问题就是由“绝对真理”这个概念不一贯的理解中引出来的。许多教科书和文章,在谈到真理时,认为任何真理都既是相对真理又是绝对真理,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就真理都是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来说,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的,都是绝对真理;就反映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程度来说,只能是近似的、不完全的,因而又是相对真理。这里讲的“绝对真理”是在真理的…  相似文献   

9.
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金远近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及其发展都是普遍联系着的,即有规律可循的。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因而,它的发展更是有规律可循的。事物及其发展是多方面的,人们的认识也是多方面的,因...  相似文献   

10.
关于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是与“真理”这个概念问题密切相关的,有些同志把他们自己所确定的真理概念作为“任何真理都没有阶级性”这一全称判断的理论基础,因此,这里有必要先从什么是真理这个常识性问题谈起。我们认为,真理就是人们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它是属于精神范畴的东西,而不是物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历来把真理看作是客观的,但这并不是说它本身就是客观事物或客观规律,只是说我们头脑里的正确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客观外界事物中反映过来的,而且是相对正确地反映了外界事物。我们必须弄清这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读了刘道良同志发表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应当抛弃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提法》(见1980年《国内哲学动态》第三期),另一篇是《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吗?》(见1980年《学术论坛》第三期,以下简称刘文)我觉得文中有许多提法不敢苟同,对此发表一些不同意见。以期把问题弄清楚。为了否定“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一提法,刘文列举了不少例子:庄稼与土地、水分、阳光等事物有联系,与轮船等没有联系;人的繁殖与人的性细胞结合有联系,同狗、  相似文献   

12.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体系,包含着一系列重要的原则和原理。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普遍发展的原则,便是其中的两个基本原则。 两原则的思想最初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来的。马克思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是运动发展的。恩格斯也说,“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整体。这些物体是互相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92页) 列宁继承了这一思想,在批制地吸取黑格尔辩证法合理思想的基础上,第一个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原则。他说:“一、发展原则,二、统一原则。”(《列宁全集》第38卷第280页)所谓“发展原则”即是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自己发展、自己运动的,事物本身具有自我发展、自我运动的动力和泉源。列宁在《辩证法的要素》中是这样表述这一原则的:“这个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它自身的运动、它自身的生命。”(《列宁全集》第38卷第238页)  相似文献   

13.
真理观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真理观把真理定义为“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并认为“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具有客观性”。这些观点在我国学术界占主导地位。但笔者认为主导地位的观点并非都是完整严密、科学正确的。本文的观点是:真理应是主体对客体本质或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具有“相对稳定性”这一基本属性,不具有客观性  相似文献   

14.
一、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要求把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正确全面地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这叫作认识真理,这才能不犯错误。怎样作到这一点呢?这就要按照列宁说的那样,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列宁说:“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  相似文献   

15.
在许多哲学教科书或哲学名词解释之类的工具书中,都给真理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里的正确反映”。我认为这是不恰当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客观事物都有现象的一面和本质规律的一面。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统一,这主要表现为两者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方面。现象是暴露在外的各种表面形态,是看得见、摸得着、能够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并为人们感知和反映;本质则是内在的、隐藏在现象后面的东西,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人们不能  相似文献   

16.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看到客观世界的变化万端,而认为不可捉摸。人们往往因为党的政策变动,感到难以理解。其实,掌握了变和不变的辩证法,对面前发生的变化就容易理解了。 世界上的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只是有的变化很明显,有的变化不显著。如果用“瞬息万变”来形容一切事物的变化,也不算太夸张。恩格斯说: “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这是辩证法的观点,承认或者不承认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是辩证法和  相似文献   

17.
真理与错误的关系问题,是长期来被林彪、“四人帮”弄得混乱不堪的问题之一。在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进一步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才能完全恢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来面目。毛泽东同志多次指出,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都是片面性的。恩格斯也早就批判过那种只认为是就是是,非就是非,除此一切都是鬼话的形而上学观点。他强调指出,旧形而上学把真理和谬误看作是不可克服的对立,而懂得辩证法的人们,是“不再敬重”这  相似文献   

18.
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也具有两重性。实践标准的两重性是由实践的两重性所决定的。实践及实践标准的两重性,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正确认识和掌握这些特性,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党的思想路线,避免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其两重性主要表现在它既具有相对性又具有绝对性,或者如同列宁所指出的,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所谓绝对性或确定性,是说人类认识的真理  相似文献   

19.
对于真理的定义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但我觉得不管是传统的真理定义还是近年提出的一些新定义,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这里就近年来的一些不同思考意见表达出来,目的在于引起哲学研究者和教学者的重视。多年来,我国哲学界关于真理的定义大都采用艾思奇50年代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提出的:“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应当说这一定义对于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对于传播、学习唯物主义哲学起到了重大的历史作用,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反映了唯物主义真理观的主要特征,属于…  相似文献   

20.
矛盾双方互相转化在唯物辩证法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灭,正是通过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来实现的。辩证法是革命的转化学,“共产党人的任务就在于揭露反动派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宣传事物的本来的辩证法,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