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象,是诗歌生命的细胞,也是中国传统诗歌最鲜明的民族品格。中国古代意象诗有广义、狭义之分,从狭义而言,我认为,只有以个体主体性为内核,以抒情性主观化意象为表征,并造成主题多义或审美上的朦胧美感效应的诗歌,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意象诗。①本文试图把封建社会作为一个时代整体,从宏观上概述中国古代意象诗的共同价值取向。一、回归诗歌本体本体,即存在自身最真实、最根本的实体,而现象只是本体的表现,不是本体自身。西方现代较流行的文学本体论,就是研究文学这个事物的最真实的实体。关于文学本体的认识,现代西方有两…  相似文献   

2.
肖翠云 《江淮论坛》2021,(6):180-186
"言意合一"是朱光潜文艺美学思想的重要观念.以其为理论基础,朱光潜修正了克罗齐美学的不足,建构了自身文艺美学体系,阐述了音义协调一致论、内容与形式一体论等重要观点,并运用于文学审美批评实践."言意合一"语言观与20世纪西方语言哲学有相近之处,具有朴素的语言本体意识,为中国新时期本体论语言观的形成和确立提供了本土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3.
袁济喜  刘睿 《学术研究》2023,(6):144-150
谢灵运《山居赋》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卓有建树,在中国古代山水审美理论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它拓展了中国古代山水审美中的物我关系,即改变了先秦两汉以来的单一静观方式,形成了居游享受与审美赏会相结合的物我关系,体现出对山水审美中身心关系、性理关系的思考。《山居赋》中不即不离的审美距离,不同于辞赋传统与以往的山水栖居传统,而是表达了以“意得”“赏心”为旨趣的观点,开拓出超世与现世的自得之场,影响着后世山水审美中对主体精神的构造。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意识和现代感中,历史与现实的分裂状态始终是一个中心问题。历史的优先性和现实的本体性是同一种性质的客观事实。在本体论层面上,历史即现实,历史问题即现实利益。人们对历史的发言权是同他自己的现实生存权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5.
梁军 《社会科学家》2012,(6):118-121
中国与朝鲜半岛的文化交流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因缘,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是山水诗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思想意蕴和艺术风范对朝鲜半岛汉诗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作用。中朝韩古代山水田园诗均表达了尊崇自然、物我合一的情感,以唯美细腻的诗歌风格展现了山水诗独特的生态美。从思想内蕴上看,这是一种以老庄道家思想为基础的生态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6.
山鹿素行的本体论思想与朱子学是有明显区别的,朱子学应用形而上学的方法,抽象的理作为本体,相反素行应用了实践的认识论,便接近于重气为世界的本体论。素行主张理气秒合或理气合一之说。是认为理气合一为天地自然的现象,理与气互相根相因,无先后差别,因而否认了朱子学理气本体的形而上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哲学始终绕不开本体论,本体论的话题永远不会过时。本体并不是什么神圣而不可企及之物,本体就是物自身。语言构成了世界,造就出社会。语言的最后界限是物自身。孟子“四端说”中,“恻隐之心”是“仁”的苗头,最为源始,它超越于一切现实计较。“不动心”是要泯灭认识论上的所有差异繁复。因为心动,则生发出世界的千差万别。通达于仁,则必须“求放心”,即收回已经放逐于现象世界的心识,不为外在诱惑所迷,而直击物自身。相反,浸染在现象世界里的东西越多,便不可能获得本体的绝对与永恒。仁人即是获得本体领悟的人,他有真正的勇敢,他连什么是害怕都不知道,因而是无所畏惧的。  相似文献   

8.
该文认为,朦胧诗之后的“第三代诗”,是真正具有文学史意义的写作,其根本在于它给诗歌乃至文学提供了一种关于“本体”的观念,从而开辟了一个本体论的时代。正是在此意义上,人们才开始意识到,“诗就是诗”不是同语反复的无意义的文字游戏,它本质上揭示了一种新的诗学态度:诗就是诗自身,而不是工具或它之外的别的什么,它是以语言形式对生命或事物本真存在的最初的命名,具有存在与语言同构一体的本体特性,就存在本体论而言,它表现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事物感,力图避免和消解文化、逻辑与主体理念的遮蔽而回到生命和事物本身,因而,它尤其注重生命和事物的“此在”状态以及体验、呈现或行为过程,表现了我们时代一种新的感性倾向和过程程意识。就语言本体论而言,它强调与生命或事物相关联的语感,拒绝象征、隐喻和变形,迹伡岢钟锎实闹肝镄曰蚣拔镄裕η笤凇坝镅匝运怠敝薪氡菊娴纳褪挛铩  相似文献   

9.
实践论与本体论从来就不是两种思维方式;认识论也不是离得开实践论的独立思维方式.本体论美学把“本体”与“本质”对立起来,并且在把两者的区分进一步绝对化了,把“本体”仅仅看成“是纯逻辑方法进行的范畴的推演”.而是从奎因到海德格尔的语言本体论,不是“当代思维的高度,时代的前沿”.以“情本体”的提出,把李泽厚分为早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与后期的历史唯心主义的李泽厚,是不恰当的.无论原教旨实践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还是后实践美学与新实践美学,它们与生命美学、存在主义美学都有一个共同的哲学基础,那就是对包括美感体验、艺术创造等审美范畴在内的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的本体的诸相关范畴,如实践等,不是从人的实际存在的诸现实关系中最本质的关系——生产关系——出发,而是把这些范畴抽象化为脱离历史的“超越的自由”作为生命存在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最近 ,在“后现代”、“电信技术王国”时代 ,出现了所谓“艺术生活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趋向。有学者据此断定艺术与生活合一了。我的回答却是否定的 :它并没有使艺术与生活合一。当今时代 (被一些论者称为“后工业时代”、“全球化时代”、“电子媒介时代”、“电信技术王国时代”、“后现代时代”…… )出现的所谓“审美———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审美———艺术化”的趋向 ,并不是意味着艺术与生活合一 ,而是意味着艺术形态的改变、存在状态的改变、价值趋向的改变、艺术手段 (媒介、工具 )的改变、艺术思维的改变、创作者和接…  相似文献   

11.
实践的自由是审美的根本——与杨春时同志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它作了科学的规定,绝不是什么乌托邦,倒是以“主体间性”为根基的后实践美学的精神个体的超越性才是乌托邦。实践不仅是社会本体论的本体,而且是审美、美、艺术的本体。当社会实践达到一定的创造的自由程度时,自然的人化和人的人化使得人类超越实用关系、认知关系、伦理关系而生成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显现在对象之上就是美,显现在人的身上就是美感,艺术则是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形式。离开了科学的实践观就无法揭示审美的根本,从离开实践的主体间性来解释审美就只能远离真理。  相似文献   

12.
仁学本体论     
《文史哲》2014,(4)
仁学本体论是以仁体统摄儒家传统的各种形上学观念,将仁发展为一本体的观念或发展为一仁的本体论。传统儒学"万物一体"的思想既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指万物关联共生的整体,这种整体就是仁体。仁体论把传统儒学的一体之仁与生生之仁作了有机结合。仁本体与关联共生的万有是"全体是用,全用是体"的关系。翕与辟是生生之仁体的两个重要而根本的倾向,翕作为宇宙的本质倾向是仁的根源性表现,维系了生生的连续稳定性,使天道性理、伦理之善等价值得以安顿。仁是相恕,恕是他者优先,是平等而不会自我中心,恻隐之心是仁体的发见和显现,我与他者是一体共生的仁爱关系,因此群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仁本体的内在要求。我们今天需要在他人优先、仁爱优先的立场下重建仁学本体论,重建儒家哲学。儒家非宗教的人道主义即仁道,可以成为社会群体的凝聚力和道德基础而无需超越的信仰。  相似文献   

13.
张载的理想境界既是同天之乐的境界又是忧患经世的境界,是内在成德之乐与外在济世之忧合一的境界。张载认为学礼、循礼不仅可以明理、正心,达到同天之乐,也可以使不仁者仁,亦有济世之功。张载的理想境界不仅对中国儒家人生哲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对当代个人精神健康、家庭幸福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体论”在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核心地位 ,在某种意义上亦可以说哲学就是本体论 ,这是因为本体论问题是根源于哲学的本性、特点以及人类的生存本性即实践本性和思维本性。因此 ,“本体”是永远无法消解的 ,本体论的存在有其合法性。但由于传统哲学把自我否定、自我批判本体论式的意向性追求和无穷无尽的思维指向性 ,把说何物存在的本体论承诺问题变成了事实上何物存在的本体论事实问题 ,即“实体本体论”,从而导致了本体论的危机。现代西方哲学要拒斥、消解这种实体本体论 ,重建新的本体论 ,但由于缺少辩证思维方式基础 ,因而具有某种局限性。我们认为 ,重建新的合理形态的本体论 ,摆脱本体论的困境 ,只有确立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和超越辩证的综合态度 ,合理形态的本体只能是辩证的本体。  相似文献   

15.
1 杜甫夔州诗凡467首,约占杜诗总数的1/3,是老杜诗歌创作中“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高潮”。夔州诗以其博大精微、千姿百态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宏伟而绚丽的艺术世界。这个艺术世界所蕴藉的人文精神不仅是老杜人格诗品的充分体现,同时还卓绝地概括了夔州山川之灵,把自然风物与时代风云、人生际遇与历史忧患、生命本体与宇宙意识融合成—个艺术系统,同夔州山川本身一起,成为三峡人文精神的载体。在这里,山川的诗化和诗情的物化是文化整合的动态结构的两个方面,而夔州诗所体现的人文意蕴则是物我共生化、异质化的文化产物。  相似文献   

16.
《文史哲》2014,(2)
《文心雕龙》研究面临的全新的思想任务之一,乃刘勰的诗学思想如何启示当代中国诗学的新创造。从刘勰的情感本体论出发,联系当代文学本体论的研究成果,深入探索刘勰情感本体论的合理思想内核,无疑有助于文学本体论的思想重建。刘勰的"情感本体论"规定了文学的审美特质,彰显了文学创作的动力,确证了文学的思想方式,包容了文学的多元本体意蕴。在刘勰诗学中,情感本体与语言本体和形象本体,属于文学本体论的不同侧面;文学本体论是对文学本体特性或功能特质的内在规定,它不是对生存本体论的超越,而是服务于生存本体论自身。  相似文献   

17.
论本体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家们对本体论的基本概念是什么、本体是否客观存在以及能否被认识历来存在着不一致的意见,其中认为本体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认识的客观主义和认识主义本体论观点占据主导地位。从辨析哲学史上本体论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出发,对本体产生及其实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本体并不是客观自存的,而是哲学家在其所处的特殊时代根据自己的价值追求从自己的独特视角和个人经验构想的事物本原系统。作为哲学思辨的构想物,本体的特殊性质体现为认识上的超经验性,逻辑上对其他事物的始基性、共相性和本质性以及构想它的价值指向性。  相似文献   

18.
舒克斌 《船山学刊》2007,63(1):54-56
庄子超越现实虚构了一个自由自在、无为无不为的“道”作为自然本体,而人生、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道通合一”、与“道”同游的“逍遥游”境界。“道”成了庄子审美理想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卢卡奇历史本体论思想评析苏平富历史概念同“总体性”、“物化(异化)”概念一样,是匈牙利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卢卡奇早期代表作——《历史和阶级意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历史本体论思想,即不是以自然或物质为本体,而是以历史为本体的思想,是其早期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论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困境及其实践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体是哲学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必须对本体进行理解和定位,然后才能建立和展开自己的哲学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史就是一部本体论的发展史。笔者从本体与现象分化和统一的角度阐述本体论哲学所特有的本体论思维方式的思维困境,指出本体的实践论阐释是克服本体论思维困境的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