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5 毫秒
1.
天下唯至柔者至刚. 她被称为"承载希望的魔术师".她的工作与"幸福""希望"相关.身边人评价道":她不仅是理论造诣极高的医生,同时是产妇最信赖的贴心人."是为柔. 柔软背后,是她对专业的自信.数十载的坚韧磨砺,她让默默无闻的自己"蝶变"成赫赫有名的大专家.是为刚.  相似文献   

2.
"刚柔之辩"是先秦思想世界重要的论题之一。《老子》崇柔抑刚,将柔理解、规定为生之本。《易传》崇刚抑柔,将刚作为生化之源。尽管对"柔"与"刚"与"生"的关系有争论,但无可争辩的是:刚与柔这对范畴已经把我们带进了"生生"之域。刚柔皆不是物体纯粹客观的性质,而是物与身体相遇而生的触觉性质。强调人、物的刚柔特性显然表现出更多对万物的身体交往的兴趣。较之一味沉潜于内在世界的心性之学,刚柔所展示出身心一体的触觉交往观念无疑更加健全。  相似文献   

3.
杨光伟 《社区》2009,(20):27-27
仁者乐山。这是一座多么雄伟的为官做人的道德丰碑。你看那座座高山,坚硬的磐石是它不屈的脊梁。连绵的山峦是它宽厚的胸膛,深埋的矿藏是它奉献的品格.巍峨的峰岭是它崇高的形象。站在高山之巅。我们常常为不能达到山的至高境界垂首而慕。知者乐水。这又是一道多么深邃的修身养性的生命智慧。你看那水,是世间最柔弱之物,总是善利万物而不争。却又总能弱之胜强、柔之胜刚,驰骋于至坚,无有人其间,  相似文献   

4.
妙画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相似文献   

5.
老子发现矛盾对立双方的统一和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规律,在动静关系上有贡献也有局限,同时有以柔胜刚,以退为进的特点。挖掘老子辩证法思想,弘扬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6.
自魏晋隋唐以降,江南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镇,江南文化又尤以其水之闪光夺人眼目.青山秀水的江南孕育出一代又一代至柔至刚的诗人,当代的诗人们依然为这片山水所感发,他们与先前的江南诗人形成了互文传承的关系.这其中,江南之水的特性与气质在江南诗人的作品中流露出各自不同的面貌与色泽.  相似文献   

7.
天府览胜     
肖亮 《百姓生活》2012,(9):61-65
四川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悠久,号称"天府之国",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历来有"天下山水在于蜀"之说,并有"峨眉天下秀,九寨天下奇,剑门天下险,青城天下幽"之誉。四川名胜九寨沟、黄龙、乐山大佛、峨眉山和卧龙,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都江堰、青城山、剑门蜀道、贡嘎山、蜀南竹海、四姑娘山、西岭雪山等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金秋十月是游览四川名胜的最佳季节,本刊9月号、10月号"美丽神州"集中介绍四川部分著名名胜风景区,供读者国庆假期出游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访柔刚之前,收集了许多关于他的资料:他是福建省汽车用品及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全国汽车用品行业优秀工作者,还是"柔刚诗歌奖"的创办人。于是,我有了疑惑,一个诗歌爱好者是怎么和汽车扯上了关系?在诗歌和汽车这一柔一刚的角色转换中,他是怎样做到刚柔并济的?  相似文献   

9.
汉画像石具有古朴庄重、拙雅自然,方圆互用、静穆深沉,柔中含刚、气势磅礴等三方面的"气韵"之美。  相似文献   

10.
势"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势"是一个联结形而上及形而下诸范畴的艺术哲学概念,势的逻辑起点在于情性,形式起点在于"机",转折关键也在于"机"。势的源头同于艺术之"艺",为种植意。势有刚柔两大系统。合于自然,或称为"自然之势"是势的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11.
金融之水,既如处女般之温柔,又如野兽般之凶猛。金融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金融之水管理不当,发起水来气势汹汹:"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相似文献   

12.
道家看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与归宿是"道"的存在。大道无形、道法自然可以约略说明"道"的玄妙与空无。而水为万物的生命之源,它并不独施惠于人,这种不偏私是水的品性,也正是道的精髓所在。水不与任何生命争荣,而是甘居下位,所以能纳百川而成海。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则使"道"的运用祥和而优美。道家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慈产生勇气,勇者无惧;节制和简单的生活能让人减少对外物的依赖,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而谦卑、谨慎则是谋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智者乐水     
<正>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以前在我的印象中,山往高延,水向低流,山的境界似乎要高一些。群峰叠嶂,山峦逶迤。何其壮观,何等奇伟!而老子却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从山顶流下,"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  相似文献   

14.
王弼运用"刚柔"这对范畴来说明和解释政治哲学观念以及阐释各类人事现象,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周易》刚柔观:王弼在刚柔性质和政治哲学领域崇刚抑柔,在统治策略和人事行动方面也强调要有一定的刚性,但他又坚决反对片面的、无原则的追求刚性;同时,强调柔顺的一面,要求统治阶级居尊以柔,虚己待人。在修家养身等道德方面,王弼推崇刚正之道,在圣人治化方面却强调柔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以文柔著称的吴地文化其核心是和合,而和合文化成为吴地文化的核心则是经历了千年演变,容汇百川,和合多元而最终合成的。众多水系汇集而成的太湖之自然环境,养成了太湖古吴文化容纳众流的开放胸襟;始于泰伯肩荷着多元文化的历代移民顺流而来,在带来原居地文化的同时,亦明敏地接纳吴地文化,在双方的多次文化互动中,吴文化最终从"被发文身"、"轻锐难安"的"尚武"转向"文字之胜,甲于天下"之"崇文"。这一弃武转文、由刚转柔的历史进程在宋王朝"右文轻武"之国家意识的推行下得以进一步发展。滨海之交通使道、佛宗教在吴地民众中有着源远流长的信仰,"因缘和合"、"阴阳和合"的思想挟宗教之力深入民间。自然环境、多元移民、国家意识、宗教润泽,正是这些因素的因缘和合、多元辐辏促成了吴文化的千年演进,和合而成崇文、柔慧之特性。  相似文献   

16.
中原之称谓有中国、中央、中土等,为天下之中。其众水所聚,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适应农耕发展,有优越的"水土";中原"水土"是"皇天后土"之地,是圣人之地,是国都之地。随着中原"水土"环境变迁,中原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下降。  相似文献   

17.
向来枉费推移力,今日水中自在行--宋诗中禅的理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宋数百年间,理学独尊天下,禅风如火如荼,宋代文人,释也罢,儒也好,或身居庙堂之高,或浪迹江湖之远,他们的诗歌创作,重说理,尚议论,并以"悟"为入理、入道的途径,在形式上不主故常,有明显的散文化的倾向.诗亦偈,诗亦文,重理而以意胜的宋诗,无处不洋溢着禅的理趣.  相似文献   

18.
《老子》引文既是老子思想之源头,又构成相对完整的思想世界,因而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老子》引文中的思想世界主要包括:道具有本原意味,是超越感知、不可认知的无限存在,道、物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面对人生困境要委曲求全,从而在逆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立身于世,要守柔处弱,不可逞强称雄;圣人为政天下,要无为而治,顺应民性,对他国谦下、示柔。《老子》引文中的思想世界与老子的思想世界十分相似,是老子的思想世界的一面"镜子",可以"照见"老子的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19.
西湖《方舆胜览》崇庆府山川:“西湖在郡圃,盖皂江之水,皆道城中,环守之居,因潴其余,以为湖云。”(《蜀中名胜记》引文同,题作《纪胜》康熙《州志》州城图有西湖而山川类未列,乾隆志始据《名胜记》补录。)宋时导水入城,潴为西湖,又过治所入东湖,所谓“环守之居”指此,近世犹是,然所导为文井江,而非皂水。湖本郡圃,详《吴船录》:“十里至蜀州,郡圃内西湖极广袤,荷花正盛,呼湖船泛之。系缆古木修竹间,景物甚野,为西州胜处。湖中多小菱可食,蜀无菱,至此始见之。”距今五十年前,尚有平湖桑  相似文献   

20.
观史     
得意高祖唱大风 在中国历史上,经艰难搏杀而得天下,创下辉煌业绩之大成者,难以胜计,但一生潇洒快活的却是鲜见。刘邦是汉室四百年天下的奠基者、创业者,功莫大焉。但到头来,也有其深深的忧虑。一曲《大风歌》,唱得慷慨激越,却也有缕缕悲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