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死亡"是人类世界中永恒的、恒古不变的话题,是哲学和宗教研究范畴内最难解的命题之一,是古今中外文人骚客及作家诗人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泰戈尔作为印度乃至世界范围内最伟大的诗人,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在诗歌中赞美了生命、爱情和人生,包括死亡。死亡的意象诗歌几乎贯穿了泰戈尔一生的诗歌生涯,他以人生体验和哲学思考的形式,表达了个体对死亡的深刻思索,赋予了死亡意象诗歌极高的美学价值和哲学意义,最终使对死亡的认知超越了生命的限制,从而完成了生命与死亡从矛盾对立到统一圆满的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2.
艾米莉·迪金森以其独特的“死亡诗歌”,被公认为美国诗歌的一座里程碑。在迪金森的诗歌中,死亡与生命的冲突为二者的融通所替代,死亡也从具象的个体行为转向整体的抽象,并由此生发出生命的意义。对死亡的独到阐释,使迪金森诗歌成为诗歌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的转折点,并开了现代西方“死亡文学”的先河  相似文献   

3.
路云 《云梦学刊》2011,32(6):93-96
一个拥有诗歌生命的诗人或诗歌作品,必为世代传诵。杨闻韶的诗歌创作和短暂一生构筑出他奇异的诗歌生命。杨闻韶诗歌生命是通过他诗歌中环环相设的隐喻系统不断涌现出来的。略低于体温的语感、渴求信靠的叛逆的心灵、以对死亡的思考为基点和以均衡性损坏和节奏的改变为特征的即时性吟唱的诗歌模式,构成杨闻韶诗歌生命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一千多年来,李白诗歌震撼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不仅因为其内容和形式的跌宕起伏、丰富多彩、纵情狂放;更因为其中所透露出的灵魂的煎熬、苦撑,长歌当哭的悲怆。李白的诗歌无疑是继屈原之后,把诗歌推向哲学意义,生命的更深层次的一位伟大诗人。他在一次又一次的放逐之中体会生命的漂泊意义,又在一次又一次的醉酒中忘却生命的跋涉,沉醉于生命的无奈。本文试图从超越之心与人在路上;自我否定中的人格高扬;豪迈之中的悲怆三个方面来阐述李白诗歌中的悖论法则。  相似文献   

5.
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诗歌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劳伦斯撰写的第一本诗集《爱情诗及其他》,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年所著,由后人遍选的《更多的三色堇》和《最后的诗篇》两部诗集,死亡一直是劳伦斯挥之不去的主题之一。然而,越是读到最后人们越会发现劳伦斯笔下的死亡从无限哀怨的怅惘,逐渐转变成视死如归的坦然和坚定,以至于到最后期待死亡带来生命的重生。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劳伦斯不同时期的死亡诗歌,从而把握其对死亡的哲思。  相似文献   

6.
莫言小说中的死亡叙述呈现出独特的景观。在他的作品中,死亡是作为生命欲望的对照物而呈现的,死亡是生命的一种承诺方式,表达出的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喜悦,那些“美丽而庄严的死亡”启导读者领悟死亡的另一重意味。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有着死亡叙述向死悦生的独特品格。  相似文献   

7.
伊夫·博纳富瓦是法国当代诗歌的一座巍巍高峰,他的作品既受象征主义的影响又与之保持距离,他不断以清醒冷峻的目光审视前人的诗学,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诗学理论.《杜弗的动与静》是他的第一部诗集,标志着他诗歌创作的起点,也是其诗学的源头.该诗集高举“否定性”大旗,以神秘莫测的“杜弗”为触角来探析生命存在的深度,自始至终以“死亡”来抵抗概念的侵凌.博纳富瓦出于对感性世界的深切依恋和对人与世界重建联系的吁求,大刀阔斧地革新诗歌语言,他认为唯有如此,丧失了存在之根的人才能重返“真正的地点”,虚无才能被“在场”取代,感性存在才能焕发意义的光辉.  相似文献   

8.
卞国福同志继《热土地的歌》和《青春的旋律》(与他人合著)之后,新近又推出诗集《一树春天》(安徽文艺出版社)。作为中年诗人,他似乎不曾以创作震聋发聩之作而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却以其诚实而勤奋的劳绩跻身于诗坛。他的诗歌以自然冲淡而牵人以眉目,又以朴质醇厚而惠人以馨香。在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的文坛风潮中,他更倾向于后者,从取材内容到表现手法,对传统进行丁创造性的转化和吸收。《一树春天》融汇了诗人对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寻索,对富于生命气息的绚丽春色的姿情描摹,以及诗人昂奋进取的生命激情的涌动,表达了诗人为时代歌唱为人民歌唱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9.
邓姿 《云梦学刊》2003,24(2):69-71
对路翎晚年诗歌的悲观估价是不切实际的,他虽经历人生的磨难与挣扎,却未泯一颗赤子之心,他仍热情沤歌美好事物和新的生活,书写沉重、辛酸的人生和历史,在他的诗歌中呈现出对生命的特殊体认,对生活的独异感悟。  相似文献   

10.
论郑敏的诗学理论及其批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敏的诗学理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命诗学,强调诗歌的本质在于生命,诗歌力量的源泉在于人的生命中的无意识结构,而诗的生命则在于矛盾运动。二是语言诗学,强调诗的语言以他自身的生命而存在,诗人应倾听语言,敬畏语言,而中国古典诗歌对诗语美的追求为新诗的语言创造提供了十分有益的传统资源。三是新诗批评,其中许多观点充分体现出诗人见解的原创性。  相似文献   

11.
顾城诗歌与小说的复杂性和神秘性决不是简单的评述所能凑效的。我总觉得顾城总是尽量用最少的词语去抓住世界的本质。“言无言”,“言不尽意”,而这正好是接受者理解本文的天敌。因此,理解顾城总是依靠“悟”,经验常性总是失灵。顾城诗歌中一直惯用的周易式语言,充满神秘,也充满哲理。在他的思想根抵深处,不是东方思想与西方思想的冲突,而是老庄式隐逸哲学与孔儒式有为哲学的尖锐对抗。他思想的全部复杂性体现在诗歌和小说中,也就体现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决绝和残忍上。顾城过早地洞悉了死亡哲学。他能从写歌燕舞中看到魔鬼的面具,从…  相似文献   

12.
《琼州学院学报》2022,(1):118-128
丘濬在诗歌中多层次表现了他的生命意识,以补充其作为理学家的外在生命价值。亲友的个体生命对于丘濬,具有超越社会理性之上的永恒价值,也是他生命之所系;漂泊感贯穿他的大半生,对故土的挂念和对生命流逝的焦灼无奈感,是他对个体生命存在形式的强烈反应;企图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理性意识主导着他的生活历程,而官场中乏味、无意义的现实使他对一般的仕途理想产生怀疑;他最终走向历史,在古代先贤那里体认生命的不朽。  相似文献   

13.
审美意象是中国诗学的核心范畴,它强调在心灵的生命体验中,熔铸成心与物、情与景妙合无垠的诗歌境界.谢榛作为明代杰出的诗歌美学家,在<四溟诗话>中阐述了诗歌审美意象的生成、审美意象的结构、审美意象的特性等,为中国古典诗歌审美意象论作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4.
阮籍是正始文学的杰出代表,其人格品质与诗歌艺术在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揭示这种影响的本质有三个方面:阮籍自身及《咏怀诗》中表现出的济世品质、反抗精神和生命深情。弥漫在阮籍人生悲剧中的是一种济世不能又委命求存但却济世不灭的满怀悲情,故阮籍终其一生在对生命一往情深的眷顾与抗争中不断体会惨烈的绝望,而又在绝望中不断地抗争着。  相似文献   

15.
从神性诗和人性诗的变奏看,中国诗歌多以人性诗为基调,而神性诗则多付诸阙如.正是从这个角度说,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文学对于神性的抒写,以立足于他在视域的吟唱,表现生命理想的他在境界,便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了独特的价值.<离骚>的神性诗特征和他在性维度主要体现在命名的神圣、神人求合的艰难、向死而生的超越和诗人对于神性缺席的政治庸俗化时代的反省、批判乃至绝望.  相似文献   

16.
海子的诗歌集中而显著地体现了中国当代诗歌的现代性悖论.一方面,他的诗歌致力于现代性批判,批判现代世界的“祛魅”,为幻象辩护,试图恢复灵性与整体性;另一方面,他的诗歌又具有鲜明的现代性表征,主要表现在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批评、主体性上的浪漫主义色彩、思想遭遇上的虚无主义与激情方式的反抗以及诗歌写作的先锋性等.这种现代性悖论体现出海子对时代的挣扎与不算成功的克服.  相似文献   

17.
死亡本能是弗洛伊德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长期以来影响了法国现代思想家巴塔耶以及拉康,德勒兹通过对尼采哲学权力意志的重新阐释,改造了死亡本能是把生命导向无机物的精神分析学的观念,把死亡本能理解为生命不断创造的心理———物质的重复模式,并把死亡本能运用于德勒兹哲学中差异与重复这两个基础性范畴。德勒兹把死亡本能与柏格森的时间与创造的进化观念相结合,从而超越了拉康哲学中主体被构成性的虚无主义的理解。他把死亡本能理解为是重复的肯定性,是生命活动的发散性,死亡本能构成了德勒兹在生命丧失过程中认识生命存在差异性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打破同一性本体论假设而趋向“游牧式”思想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中丰富斑驳的英雄死亡形态,既是作者刻画人物形象和实现创作意图的手段,又涵概了作者对英雄死亡的伦理与价值的评判、情感与理性的取舍和超越死亡的理想寄托.作者在对英雄死亡场景的描写和对"舍生取义"死亡精神高扬的同时,又在心灵深处隐藏着一股悲观、虚无、孤独的潜流,而这正是作者真实生命体验和对历史、英雄、死亡予以思索、感悟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佘丹清 《兰州学刊》2006,(11):82-83,115
梁宗岱与梵乐希因为共同的文学理想构成异国之交。在对梵乐希的接受与传播中,梁宗岱成为我国象征主义诗歌纯诗理论整体观论第一人,又可以说是最后一个象征主义诗论家①。他为诗学领域展示了一个多层次、系统化、立体化的纯诗论体系,这由象征主义诗论以及梵乐希象征主义纯诗论与中国古典象征主义理论有机化合而来。所以他的诗论理论来源一是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另一个则是国外的象征主义诗论,特别是梵希乐的纯诗理论。但是,梁宗岱却不是一个完整的象征主义诗歌创造者,这是因为他的聪明自恃而又疏于持续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李贺在对生命的忧惧中度过了短暂的一生 ,在他的诗里找不到一般文人共有的闲愁情致。他承受着理想与疾病的双重负荷 ,他总想超越自我 ,总又沉溺其中。对生命的焦虑 ,对现实的缄默而又不甘放逐生命的矛盾心理一一投射到他的创作里 ,激发诗人创作的生命力 ,使他的创作燃发出美丽凄幻的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