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庐隐与冰心早期小说创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庐隐与冰心早期小说创作比较王洪庚庐隐和冰心是五四时期齐名的女作家。在五四高潮中,她们登上了文坛,先后又都参加了文学研究会。在为人生的旗帜下,几乎同时发问:“人生究竟为什么?”但由于生活环境、个人经历等方面的差异,对问题的回答却大不相同。她们就象两颗闪...  相似文献   

2.
申倩 《学术探索》2001,1(5):69-71
萧红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风格的作家.她对语言既敏感又稚拙.她坚持着独特的表达方式.本文拟就她的表达特点,结合现代风格学关于风味、神韵、情调、气氛等风格要素的论述,从结构、语言手段运用、叙述方式几方面对其语言风格进行初步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
丁玲与萧红的小说呈现出不同的思想风貌:一,丁玲的个性意识与革命意识相互交错、此消彼长;萧红由一位激进的左翼作家转变为自由撰稿人。二,丁玲顺应主流意识需要刻意展示农村革命进程与农民心理变迁,萧红关注东北农民的生存境遇,显示出革命意识与民族意识觉醒。三,丁玲依据政治理念,从社会分析角度对生活作出评价;萧红从生命体验出发描摹农民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4.
萧红和迟子建虽属于不同的时代,但她们拥有相同的生命意识,即自然与人平等。这种普泛的生命意识,使得她们的作品打通了人与植物、人与动物的界限,她们笔下的生命境界呈现出丰满多姿的样态。同时,她们在作品中表达了不同的死亡意识,萧红专注于不可言喻的人生命运之苦,她笔下的生命,都是在命运的拨弄下完成的一个悲惨阴暗的过程:任何生命一旦诞生,就不可避免地开始生生死死、生死轮回的悲剧过程。迟子建面对死亡,则有着超然、达观的态度。她把死亡写得诗意而美丽:死似乎只是别一类生的开始,生命在死亡之后还可以得到延伸。她笔下的生与死是相互渗透,相互伴随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制约课堂教学语言风格的两个因素,分析了课堂教学语言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6.
如果从艺术道路、创作个性、文化素养等方面入手,对19世纪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与现代中国诗人谢冰心作一番平行比较,就会发现在两位女诗人身上存在着不少可以互相参照的有趣现象;在这互为参照的体系中,人们不仅可以更为准确地把握这两位女诗人各自的文化心态和创作特征,同时还将更为深入地理解和认识东西方女性诗人在思想情感的表露上的某些差异。一冰心是世纪的同龄人,19岁时正值中国政治、思想、文化运动的高潮时节,她以一个女大学生的姿态,用全部的热情和才华投身于那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思想文化运动,并在表兄刘放园帮助下,发表了…  相似文献   

7.
冰心与郑振铎同为福建长乐人,于“五四”前后同时从文坛崛起,有着大体相同的经历和志向,都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出巨大贡献,但二人的思想、追求、风格迥然不同。思想上,郑振铎重理性把握,冰心重感性审视;创作上,郑振铎重智性观照,冰心重诗性透析;风格上,郑振铎重刚性外扬,冰心重柔性内省。这两位文化巨人,都把自己一生贡献给民族文化事业,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竖起两座不朽的丰碑,值得我们永远纪念。  相似文献   

8.
泰戈尔与郭沫若、冰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稿论述了泰戈尔对郭沫若、冰心在思想和艺术创作两方面的影响,采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 一九八○年,全国人民沐浴着三中全会的温暖春风,父亲华岗他老人家的问题,也终于在他逝世八年之后由党中央平反昭雪,而我们在清理父亲的遗物时,从他一直随身携带的小藤箱里,发现了作家萧红致他的六封书简。萧红的这些亲笔书信,连同其它同志和友人的一批书信,曾伴随父亲度过了几十年的艰辛岁月。如今,这一页页完整无损的信笺,虽已陈旧发黄,然而女作家那秀丽、潇洒的墨迹,依然清晰;她那颗正直、坦  相似文献   

10.
《社会科学辑刊》2008,(6):204-205
萧红和迟子建是东北两位杰出的女作家,对故土的眷恋与深情是她们作品的共同底色。但当以死亡作为切入点,关注黑土地上人们的生存样态时,两位作家一个更多地描述非常态的死亡,一个表现常态死亡;一个凸现了死的苦难,一个营造了死的温情;一个体现出惨烈的哀伤之美,一个彰显着超然的和谐之美。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创作主体人生经历、审美意识及时代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范劲 《社会科学》2023,(4):76-86
中国现代文学中有无自传体的问题,曾受到德国汉学界的高度重视。这一看似自明的“问题”在德国语境中生成,有赖于一系列系统条件。自传是西方自我文化的一部分,历来承担着主体塑造的功能。生命哲学的历史化立场,打破了人格意识永恒不变的幻觉。思想史家鲍吾刚对中国自传史的梳理,意味着从整体上承认中国人的自我和个体性。中国文学研究者们则通过分析庐隐、萧红、郁达夫等的自传文本,更细腻地对中国作家的自我结构进行加工。系统中多个层面接力合作,将中国文学符号推入自传体的主体性轨道,借此,西方得以通过“自我”媒介和中国展开理性对话,域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为世界文化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段金花 《东岳论丛》2005,26(5):121-123
萧红与张爱玲都有很强的女性意识,她们的作品都是以女性视角去观察、体验和判断。萧红关注农村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存价值,认为女性的悲剧是女人的“第二性”性别造成的;张爱玲对女性的心理痼疾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认为妨碍女性解放的是女性在长期的男权统治下形成的不自知女奴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丁玲和萧红的女性题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丁玲前期创作的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和萧红的<生死场>中的女性欲望和女性身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两位女作家都表达了共同的女性情结与性别意识,但她们各自不同的叙述方式使小说呈现了不同的文本特点,小说中透露的女性自我的体验及其艺术表现方式给我们不同的启迪.在女性思想和身份并未完全解放的当年,她们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书写了男权传统中女性的内心困惑和身体的疾病,体现出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现实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14.
鲁迅和萧红的关系尽人皆知,他们被称之为文坛上的"父与女",萧红可称之为鲁迅的"嫡子".萧红在最初的创作中表现了自由主义作家的立场,但受鲁迅影响以后自由主义立场减弱.张爱玲没有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亲密关系,但其创作却也明显表现出了对鲁迅精神的承继性,在这个意义上说,张爱玲是鲁迅的"庶子".但张爱玲的创作不但遵循鲁迅精神而且还走向极端.  相似文献   

15.
为能较为确切地说明丁玲文学风格的形成与发展,笔者尝试着从文学语言这个角度,就《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杜晚香》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文本作抽样分析。在我们看来,研究作家如何运用语词,怎样构造语句,采用哪些修辞方式来塑造形象、营造意境等,既是文学语言极其关注的问题,也是语言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研究作家风格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高天 《理论界》2010,(4):123-124
在通常的创作理论中,风格是一个极具感召力的诱惑,是众多作家创作追求的目标和理论家仲裁作品的尺度。并不是每一个作家都能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可以这样说,有否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已经成为评判一个作家历史地位的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17.
秦莉 《殷都学刊》2004,(1):102-104
语言风格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异性 ,而且人为的因素非常明显。为了达到某种语言效果 ,人们往往有意改变说话的措辞风格 ,目的是要达到某种特定效果或消除交际中的一些障碍。社会的发展也给词语的变化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喻晓薇 《江汉论坛》2003,(3):108-110
近年来,有研究关注到萧红与迟子建这两位东北乡土作家创作风格的相似,但与此同时却忽视了二人风格追求本质上的不同.本文认为,作为相隔半世纪之遥的两位东北故土的书写者,萧红与迟子建二人的创作,一个表现为张力之美,一个表现为和谐之美,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实际上为东北乡土抒情文学树立了两面风格迥异的美学旗帜,而这恰恰是被当前萧红与迟子建比较研究所遗漏了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对萧红、张爱玲两个有着共性特点的女作家进行比较,借助于现代心理美学以及文艺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侧重于分析人格对于作家作品风格的具体影响,据此得出两位作家在创作方面为人与为文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萧红和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优秀的女作家,她们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之子”,两人的经历相似,有着共同的逃亡之旅,这使她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边缘的人文立场,在对男权文化的反抗中成功地确立了女性的主体;她们以自己的艺术才华继承了和发扬了汉语的神奇魅力,是中国20世纪女性汉语写作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