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拙作《关于“共产党是火车头……”一段话的由来》,在《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七八年第三期发表后,陆读收到一些读者与友人来函,除赞同笔者关于《鲁迅传》为增田涉所作、“共产党是火车头”等语非鲁迅所讲的论证外,还询及这句名言究竟是谁说的,过去书刊上的这段译文尚存在哪些错误。现且公开作一简复。第一,拙作曾指出,“共产党是火车头,国民党是列车;由于共产党带着国民党,革命才会成功。”“共产党是革命的恩人”等句,是鲁迅引述国民党右派在公开叛变革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领域,苗族习惯法以其“埋岩”、理词、契约、乡约、告示、寨老制等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而受到学界的关注和重视;黔东南是苗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聚居地,是苗族传统文化最为浓厚、风俗习惯与习惯法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因而,以黔东南苗族  相似文献   

3.
“(革处)”见于《吕氏春秋》,应是地名.但是注家没有明确指出它在何处,字典、词典收“(革处)”字的也是这样,它的形音义都不清楚.其实,一些资料足以说明它是“闻”的籀文“(?)”的讹体,而今本《说文》“(?)”又作“(?)”,因而难于辨识了.原来“(革处)”就是闻乡的闻.(?)乡又作阌乡,汉末曾改作闻乡在河南陕县西.先引《吕氏春秋》及注,再引文字学家对籀文(?)的解释来论证.《吕氏春秋·介立》:  相似文献   

4.
丧葬习俗,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可为研究少数民族的经济生活、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提供宝贵的资料。中堡苗族,是南丹县苗族的一个支系,自称“仡磨”,因妇女穿花裙又称“花”。中堡苗族有4000多人,主要居住在中堡苗族乡和月里乡的化良、巴峨村。中堡苗族乡,地处云贵高原余脉,距县城126公里,北部和贵州省的平塘县、西凉乡、团结村接壤,西南与天峨县王保乡粉头村毗邻。中堡苗族乡属于高寒大石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中堡苗族生活习俗独特,特别是丧葬习俗仍保持着浓厚的古老的民族传统特点。  相似文献   

5.
在肥西县只要一提起大柏店乡医院院长、县十四届人大代表、共产党员夏义新,人们无不交口称赞,都夸他是“共产党的好干部,我们农民的好医生“。  相似文献   

6.
早在1943年,胡庆钧先生不畏艰辛亲赴川南叙永县后山乡开展苗族社区调查,翌年胡先生发表了有关这次调查的研究报告,其中列举出后山乡苗族婚礼的消费状况。1987年,我和龙正学先生赴川南进行民族社会调查,笔者特意在叙永县枧槽乡苗族村寨调查了与胡先生当年调查的类似问题。后山乡到叙永县城有50华里,枧槽乡到叙永城近一百华里,枧槽乡距离后山乡45华里,中间被长秧乡所隔,相比之下,枧槽乡更显偏僻。两地苗族的经济文化特点基本一致,因此从空间看两次调查的内容完全可以进行比较性研究。时间上相隔44年,更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理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命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等著作中都作了原则的、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要求无产阶级坚决地领导民主革命,在推翻封建统治之后,继续进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命革,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最后争取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社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入乡问禁”、“入乡随俗”,这在少数民族地区尤被尊重。为什么要问禁、随俗呢?原来民族地区的禁忌就是“法”。违禁被看成是违法。同样,民族风俗习惯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准则,败俗也被看成是违法。只有问禁才能知法,只有随俗才是守法。湘西苗族禁忌是苗族习惯规约和行为规则,是苗族习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区域性的苗家意志的反映,并通过管理机构确认的、以禁忌形式出现的习惯法,具有约束力和强制性。  相似文献   

9.
湘西苗族人民的抗屯运动由来已久。1799年傅鼐始议“均田养勇,设卡防苗”。1802年,永绥厅补抽苗族农民龙六生,锄地时掘得在乾嘉起义时,清朝官员散失的两颗关防。遂借机宣扬“神赐爵位”,邀集几寨人民,饮鸡血盟誓,发动武装抗屯斗争。结果虽然被傅鼐领兵镇压,龙六生等苗民领袖被害。但从此起,苗族人民的抗屯斗争,一直延绵不断,直到民国25年冬(1936年元月)的革屯运动,才将延续百余年的“屯制”彻底废除。  相似文献   

10.
贵州苗族居住在喀斯特洞穴分布广泛的山区,历史上有穴居和洞葬的习俗。苗族有穴居和洞葬的地方就有"跳洞"节日,其中以贵阳市花溪高坡乡、龙里县摆省乡、惠水县摆金镇一带的红毡苗的"跳洞"为典型。苗族"跳洞"通过对祖先穴居、避难和墓地的祭拜表达苗族的洞穴崇拜,核心思想是源于苗族的祖先崇拜。苗族的"跳洞"有助于重温祖先集体记忆,发挥族群联谊功能,有利于增强族群文化认同,保证族群繁衍。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西北部的六枝、织金、纳雍三县交界的大山深处,生活着苗族的一个支系,这一苗族支系的妇女用一支木制长角以及亡故祖先的头发拌之以黑麻毛线束成巨大发髻,装束极为奇特,又被称为"长角苗".由于梭嗄乡与外界联系较少,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得以保存至今,通过记录六枝县梭嘎乡补空寨菁苗"祭山"的全过程,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救亡图存的时代所需与除旧革弊的现实召唤共同推动下,社会各界对以往的乡建运动进行了反思,认为目标不一、工作无法统一、经费上难以为继、缺少切实可行的方法、缺乏强固严密的组织等是过去乡建运动缺乏实效的原因。同时认识到战时的乡建运动除了要依靠政治力量、注重人员建设和组织建设,还要进行抗战总动员下的物质建设、精神建设、自卫建设;战时的“乡村建设”是“抗战建国”的基础,目标是实现“抗战建国”。爬梳和评析社会各界对乡建运动的反思结果,可以为时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历史资鉴。  相似文献   

13.
<正>湘西是土家、苗、汉等各族人民交错杂居的地方,历有不惧邪恶,反抗封建统治的光荣传统.抗日战争时期,在内优外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各族人民的斗争烈火更是此起彼伏,遍及湘西各地.其中规模较大、影响较深的有苗族人民“革屯”抗日运动,“跳仙会”起事,土家族彭春荣等领导的起事和“神兵”运动等等.本文拟就这一时期湘西民变的主要特点作一初步探讨,敬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4.
苗族在其长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一套足以保证他们生存的、纯属苗族所固有的社会结构和组织,这就是鼓社、议榔、理老三位一体制。有的学者称其为苗族古代社会的“三根支柱”。一、鼓社组织鼓社,苗语称为“江略”。“江”是一片地方的意思,“略”是鼓,汉译全称为“鼓社”。苗族“鼓社”是其同源于一个男性祖先而结合起来的人们的集团,是一个祭祀、亲属、政治、经济与教育的氏族外婚制团体。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指出:“氏族是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具  相似文献   

15.
论苗族古歌繁荣的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编年史”,是苗族先民的“百科全书”,它不仅数量多,保存完整;而且篇幅大,内容丰富。在苗族文学遗产中,它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是苗族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财富。根据我们目前掌握的资料,苗族古歌主要有创世型古歌、婚姻型  相似文献   

16.
试谈融水苗族“埋岩”贺明辉苗族“埋岩”,苗语叫做“依直”,属苗族治理社会的款规。在融水、城步、靖州、绥宁一带称为埋岩,黔东南苗族叫议榔,湘西苗族称为合款,它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埋岩”的内容极为丰富,它既是古代苗族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又曾是...  相似文献   

17.
灾害是人类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之一,对于灾害的书写与记忆是人类口头传承的重要内容。广西融水苗族古歌中的灾害叙事,具有地域、族群的显著特色。融水苗族先民的灾害叙事受埋岩习俗的影响,在其原始心智中将灾害比喻为一场“冤案”,将灾害起因描述为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争斗,将灾害的解决过程转写为一次“埋岩”活动。这表明融水苗族先民将灾害理解为社会的无“理”状态,而将“埋岩”视为社会有“理”状态的象征,融水苗族先民灾害叙事与埋岩习俗之习惯法的关联,是解读苗族古代社会及苗族先民信仰习俗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吴一文、覃东平撰写的《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研究》①是苗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具有以下特点:一、丰富周全的内容自苗族民间流传的古歌被“发现”的那天开始,它所蕴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就受到了学界的重视。从1896年苗族古歌第一次见诸文字记录到《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课题的立项(1996年),正好是一百年。可以说,《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出现,是一百年来的资料搜集和研究的积淀,是积大成之作。首先《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研究》提到了英国传教士克拉克(Samuel.R Clarke)1896年在贵阳记录黄平苗族…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最早深刻论述了“共产党的先进性”,高瞻远瞩地为共产党指明航向;苏联共产党的亡党又从另一枧角警示我们坚持“共产党的先进性”的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共产党的先进性”的新诠释.  相似文献   

20.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5,030,897人(一九八二年统计)。苗族人民的体育活动在长期生产、生活及军事活动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 (一)苗拳 在湘西一带的苗族人民,通俗称技击操练武术为“舞拳舞棍”、“舞吉保”即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