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用军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23-30
刑事程序法的完善和严密是遏制和防范冤假错案的基本主张和一贯路径,也是我国百余年来追求现代法治的基本轨迹。然而,中国近现代的法治实践表明,不断地建章立制和严密法网并不能产生预期的法治效果,在刑事领域甚至还频出惊人的重大冤假错案,而这些冤假错案几乎件件都与司法者的不当行为有关,源于法制不完善者很少。我国刑事冤假错案的频发,与我国法治建设中因忽视人的要素而导致法治目标工具化和法治非道德化有关。西方法治经历了对宗教祛魅并将宗教人格精神引入法治理性之中的过程。我国应当对传统儒家伦理进行祛魅,承继其人格精神的理性成分,以作为我国构建现代法治人格之借鉴。 相似文献
2.
印象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非凡的意义.本文基于心理学角度,从印象特点、形成法则、认知偏差和应用四个方面对印象的形成、发展和管理进行浅析,以期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灵活应用印象与人形成良好的社交关系. 相似文献
3.
戴中祥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2):189-194
刑事冤假错案源头来自于侦查阶段,侦查阶段办案理念滞后、证据收集环节的疏漏及错误、侦查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不完善等都是冤假错案产生的主要原因,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完善,以切实加强侦查阶段刑事冤假错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李君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56-57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党中央平反了大量的“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所造成的冤假错案。本文着重论述了邓小平对平反冤假错案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冯耕耘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1):67-70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阐述了旅游地形象的概念,提出旅游地形象具有综合性、非对称性、累积性和适度的弹性四个特点,利用布伦斯维克等人提出的认知透镜模型对旅游地形象形成的心理过程和机制进行了分析,最后从旅游者认知角度对旅游地形象形成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推论基础偏差、信息偏差、认知系统偏差以及过程偏差现象及其原因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社会认知偏差:群体性事件生成的社会心理启动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认知偏差是群体性事件生成的深层次社会心理现象,通过对山东部分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并结合近几年来全国群体性事件典型案例的分析发现,生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认知偏差,主要包括事件诱因责任归因偏差、行为模式结果预期偏差和行为结果价值偏差。因此,改善法的实施现状,消除社会认知偏差;提高公众法律意识,优化社会认知;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合理引导社会认知,是群体性事件社会认知偏差的有效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7.
何强生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0,16(4):126-128
语文学法的学习性质属于认知策略的学习 ,它具有认知策略学习的类型、特征和习得条件。教师要根据认知策略的习得条件进行语文学法指导。要促进语文学法的有效迁移 相似文献
8.
9.
从跨文化角度看英汉社会称谓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嵘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2)
称谓是人类言语交际中不可忽视的部分。称谓语不仅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亲疏关系以及一个语言群体的文化习俗。社会称谓系统是人际称谓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用来称呼家庭成员以外的社会成员。本文着重讨论英汉社会称谓语中存在的差异以及其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周林彬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31-35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人们对概念的理解存在着偏差,而这种偏差导致语言的发出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存在误差。在英语学习中,对英语概念和常见隐喻表达方式理解的偏差,会加大理解错误的可能性,这是英语学习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应注意到这种偏差的存在,努力减小这种偏差,力求理解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1.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社会认知偏差对教育者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其中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信念固着偏见、刻板印象和虚假一致偏差等几种主要的社会认知偏差现象。教育者应充分重视这些社会认知偏差对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并采取如下应对措施减小其消极影响: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受教育者;用全面的观点来观察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理智原则;提高领导者的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2.
现代翻译操控理论认为翻译是译者在一定权利人或机构设立的意识形态体系内完成本人诗学追求的过程。通过阐述社会诗学因素与严复"信、达、雅"的关系,表明社会诗学因素对严复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算法建构了网络舆情的认知场景,为多元主体的网络舆情认知带来挑战。本文从认知传播学视角出发,以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舆情治理为现实依据展开研究,发现认知主体的网络舆情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政府的舆情态势误判、媒体的片面化新闻呈现、公众的偏激情绪表达和群体极化,而技术环境的缺陷和主体认知结构的局限性则是偏差生成的影响因素。网络舆情认知偏差的纠正是多个相关主体的协同过程,政府要结合数据与情境,提高数据分析和舆情决策水平;媒体应追求客观报道,拓展符合认知规律的传播手段;公众应提升自身认知水平,以理性心态面对大数据舆情环境。 相似文献
14.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35-39
疑罪从无在司法实践中贯彻乏力,原因在于司法人员司法观念陈旧,我国法律对疑罪从无的规定和现有的司法机制不利于疑罪从无的实现。真正贯彻疑罪从无,必须完善法律,更新观念,理顺公安司法机关的关系,必须明确,侦查机关和公诉机关也负有执行疑罪从无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主流媒体的宣传工作要依法进行,避免造成有罪推定,成为疑罪从无的阻却因素。 相似文献
15.
秦美珠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3)
从促成经济发展的角度,有必要将社会资本进行区分.根据武考克等人的观点,社会资本可区分为社群主义取向、网络取向、制度取向、协同取向,其中社会资本的协同取向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双向影响,既承认社会资本的民间性,同时也理解国家政策对社会资本的影响,是一个比较有发展潜力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饶国宾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1998,(1)
本文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对陆象山的心学作了比较研究,认为陆象山心学中关于“心官”、“仁和忠信”、学习方法和修养方法等有关论述中体现了“心理特性”等思想,对中国古代心理思想有着可贵的建树。 相似文献
17.
夏凌翔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3):61-62
心理学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日益突显 ,并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为此 ,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辨证关系、心理学与其它学科的辨证关系、心理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三个方面分析心理学的发展情况后 ,认为心理学在 2 1世纪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苏婷婷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3):24-26
旅游资料中文化现象的翻译一直是个难点。文章试从认知角度来分析,把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按难易程度和重要性分类,根据人的共有认知和特有认知特点,在门票、景区内介绍、明信片及其他纪念品这三个层次上逐步介绍景点文化,做好旅游景点的翻译工作。 相似文献
19.
刘朝霞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99-101
新闻敏感是记者特有的捕捉新闻的本领 ,是记者的新闻生命。新闻敏感产生的过程就是记者的社会认知过程。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探讨新闻敏感的心理机制 ,分析新闻敏感和社会认知的关系 ,图式对社会认知及新闻敏感的影响 ,并提出了一些提高和增强新闻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傅晋斌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1)
网络犯罪动机是网络犯罪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格心理学的视角,网络犯罪动机包括占有欲、破坏欲、异化的归属感、扭曲的成就感及错位的创造力。按照精神分析的原理,为了减少网络犯罪,应该积极倡导网络道德,建立起网上的超我;而从人本主义出发,只有满足人的各种基本需求,方可有效防控网络犯罪。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网络环境中也可做出努力,以接近此目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