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耀东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4)
有学者认为,汉语方言很早以来就分为南北两大系,此说稍嫌笼统.还有人认为,区分汉语南北方言是中古汉语史的一件大事.因中古时段较长,且诸家划分不一,故此表述须进一步明确.从文献来看,区分汉语南北方言大概始于东晋,这种现象到唐宋时期才变得普遍.当时学者鄙视吴语,尊崇北方话.意识到南北方言的差异,并从避讳等方面寻求原因.认识到北方话对南方话的重要影响和南方话对北方话的渗透.大约到南宋时期,现代汉语南北方言的格局和主要区别特征最后形成. 相似文献
2.
临川方言和唐宋诗词格律对应举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川方言保留了唐宋时期语音的许多特点,素有“中古汉语活化石”纳美誉。文章从方言和古代诗歌的内在联系入手,在粗略介绍临川方言形成和语音特征的基础上,以唐宋诗词为例,考察和比照出临川方言语音与唐宋诗词中平仄和押韵的部分对应关系,从一个侧面揭示临川方言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王耀东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唐宋方言学史的研究目前仍是空白,探讨其研究策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唐宋方言学史,至少要考虑以下几点:把重要方言史料纳入讨论范围;文献的全面考察和重点考察相结合;合理利用清人辑录成果;全面概述和重点讨论相结合;参考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辩证对待前人观点;在汉语方言学史上定位.这几个方面综合运用,合理安排,就可以初步构建断代方言学史的撰写范式. 相似文献
4.
李新魁教授对汉语方言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伦伦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
李新魁教授对汉语方言研究的贡献:一是对广东闽、粤、客方言的描写研究;二是对上述方言与汉语语音史关系的研究;三是对汉语方言史的研究。李教授治方言学有三个方面的经验:一为点面结合,既博且精;二为“死”“活”结合,相互印证;三为动静结合,着眼发展;四为长短结合,换而不舍。 相似文献
5.
晋方言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乔全生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1):84-89
文章从三个方面对晋方言研究成果作了简要综述:一,19世纪之前的零星记载及20世纪50年代的初步研究;二,80年代以后的晋方言分立及对晋方言全面的共时描写;三,本世纪初的深入研究及对晋方言的历史探讨。 相似文献
6.
刘晓南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5):7-16
叶音萌于南朝,唐代得到发展,宋代大兴。唐、宋两代的叶音是否相同?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宋叶在继承唐叶注重语音根据的学术传统基础上,在注叶形式、对象与内容等方面作了术语规范化、对象集中化、操作规程严谨化等改进。尤可称道者,宋人叶音较唐代有两大新的拓展。一是在语音根据上的拓展,即运用当时方音和切韵学四声互用切响通用原理作叶;一是在使用范围上的拓展。宋人除了传统的读古诗作叶谐韵之外,还将叶音运用到现时诗歌创作之中,有效地扩大了诗歌押韵的自由度,为诗人突破诗韵僵化的框架,利用实际语音押韵提供了根据;同时保留了宋代实际语音,为语音史留下了珍贵的语料。这些材料对诗律史、文学史甚至是科举史也都有研究价值,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7.
罗宗真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5):5-13
近五十年来在南京发现的各种文物遗迹、遗物,集中反映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历史面貌,是研究南京六朝史的重要依据。本文分别从东吴遗踪、晋代风流、南朝奢华、佛国神韵、经典文化五方面对此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罗宗真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6):5-13
近五十年来在南京发现的各种文物遗迹、遗物,集中反映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历史面貌,是研究南京六朝史的重要依据。本文分别从东吴遗踪、晋代风流、南朝奢华、佛国神韵、经典文化五方面对此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胡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4)
七年前我了解到蒋军凤教授的博士论文是以湘乡方言为研究对象时,就深感这是一件意义重大但难度更大的工作。方言学界都知道湘乡方言的分量,它是一种很有特色但颇为复杂的方言,又是老派湘语的典型代表之一。如今,这一本《湘乡方言研究》就在我眼前,让我不得不佩服她的“勤奋、聪慧和敏锐”。再三拜读之后,我认为蒋军凤博士的《湘乡方言研究》一书,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曾德万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4)
学术界对林语堂的语言学成就研究主要集中于他的音韵学方面和现代方言方面.文章探讨了林语堂对古代汉语方言研究做出的不可磨灭的成就,得出了林语堂这位语言大师对古代汉语方言有着深入的研究、对现代汉语方言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卢海鸣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1):20-23
本文通过对 100 年来六朝都城建康研究状况的分析,将建康城的研究分为发韧、停滞、活跃三个阶段,着重介绍了第三个阶段的主要成果,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陆侠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140-141
蒙城方言语音有其自身的发音特点,与英语在发音上差别很大,在英语语音学习中,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把母语中的语音知识与英语中的语音知识联系起来,给使用蒙城方言的学习者在英语语音学习上造成困难或错误。蒙城方音对本地学习者英语发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部分声母、韵母的发音对英语辅音、元音的发音干扰上。 相似文献
13.
钟志强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4):41-45
六朝咏物诗在咏物诗史上的地位重要,这在古人许多评论中都有述及。可从学界实际研究状况看,虽不乏成果,却终不令人满意。在前贤的基础上,对近三十年来咏物诗,特别是六朝咏物诗的研究现状作一番回顾与分析,还是能寻找到一定的学术空间,有不少相关问题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汉魏六朝隐逸诗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漆娟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8,27(6):63-65,75
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对汉魏六朝隐逸诗的研究少有涉及;后20年,关于汉魏六朝隐逸诗的研究大大加强,研究的角度和覆盖面较之以前都有较大的突破.但大多注重研究诗人个体的隐逸思想及诗作,缺乏对这一时期隐逸诗的总体透视. 相似文献
15.
漆娟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对汉魏六朝隐逸诗的研究少有涉及;后20年,关于汉魏六朝隐逸诗的研究大大加强,研究的角度和覆盖面较之以前都有较大的突破。但大多注重研究诗人个体的隐逸思想及诗作,缺乏对这一时期隐逸诗的总体透视。 相似文献
16.
陆侠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蒙城方言语音有其自身的发音特点,与英语在发音上差别很大,在英语语音学习中,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把母语中的语音知识与英语中的语音知识联系起来,给使用蒙城方言的学习者在英语语音学习上造成困难或错误。蒙城方音对本地学习者英语发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部分声母、韵母的发音对英语辅音、元音的发音干扰上。 相似文献
17.
乔全生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4):78-81
今晋方言几十个方言点的鼻音声母均带有同部位的塞音成分,与唐五代西北方音特点一致。文章根据历史文献和时贤研究成果,考证了晋方言鼻音声母从唐五代到今方言的历史传承及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8.
李志鹏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60-64
以西路秦腔、迷胡、陇剧等为主的西秦地方戏曲,吸纳过滤关陇方言,进而确立西府方言方音影响而衍生的粗犷豪放和婉转抒情并重的特点,不仅与中路秦腔并行传播,又在近百年的现代秦腔发展史上派生出许多名宿流派。追本溯源,从西路秦腔所采用的"岐、宝、凤"方言方音至今仍保留于京剧演出中的现象似可想见:正是承袭了兼融关陇方言特质的"西秦腔"根脉,才使"西、中路"秦腔奇葩竞相绽放;再从其唱词的韵辙变异与唐诗类比探析:由西而东一统中原的秦人早就已将秦风"雅言"推向全国,周秦发祥地的西府方言方音很可能是自秦汉以来的官语及文字应用的主要源头。 相似文献
19.
方言地理和方言分区可以接合吗?——读项梦冰、曹晖编著《汉语方言地理学——入门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必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5):154-157
20世纪初的汉语方言学研究,在当时的学术氛围底下,逐渐发展出一种以《切韵》框架作为主要参照对象的研究模式。这种模式不久之后就成了考察汉语方言的主流方向。即使到了今天,只要我们随手翻开一部方言志,都几乎肯定可以找到若干份中古音和今音的对照表,而这些表格,也理所当然地成了讨论语音演变以及方言分区的依据。至于这种以古音为切入点的方法,为什么会在汉语方言的研究中一枝独秀,何大安曾经作过相当精彩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张佩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1-46
近年来,关于唐宋文士与儒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文士与文化,个人与儒学,文士活动与心态,文士、作品与创作,传统儒学。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开始注重将文学与儒学结合,使彼此都得到深化;第二,选取角度与方式多元化,令人耳目一新;第三,对某些“定论”式问题能予以再思考。问题在于,“述而不作”的情况时常有之,即启用了新材料,变换了新方法,最终却未作理论提升或价值判断,仍旧迂回至旧有的观点。学界有“论据比论点更重要”的说法,但仅凭转换语境与表述方式来充实研究还是不够的,仍需在“深度”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