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傣族渊源与巴楚文化刘岩云南傣族是外来的民族,先于傣族进入云南边境地区居住的是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布朗、德昂等民族。作者研究傣族历史的文字记载和大量民间传说,阅读东南亚有关泰、缅、老、柬的历史著作,证实云南傣族并非土著民族。西双版纳傣族传说他们的祖...  相似文献   

2.
陇川县户弄村是以德昂族为主的村寨,周围分布着傣族、景颇族和汉族等民族.德昂族在适应生存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并发展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同时在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其交错杂居的主要民族--傣族的文化就深刻影响了德昂族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金沙江河谷傣族远离傣族主要聚居区,傣族传统的主流文化对其影响较小。由于环境封闭,居住分散,周边少数民族对其影响较大,加之社会转型加快,现代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具有金沙江河谷傣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在迅速消失。因此,增强金沙江河谷傣族的民族凝聚力,强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培养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抢救和保护传承金沙江河谷傣族的民族文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缅甸的掸族与中国的傣族本为同一民族,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缅甸掸族,是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变迁和缅甸封建王朝的北扩这一历史背景下,促使该民族群体中的一部分逐渐形成于缅甸境内。虽然他们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某些方面与中国的傣族有所不同,但还有许多方面依然很相似。而且直到今天,居住在缅甸的掸族依然还自称傣族。  相似文献   

5.
景颇族居住环境及文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影响居住环境的有地理和人文两大因素。该文在分析景颇族居住环境的基础上 ,通过对组成景颇族居住环境的地貌、植物、建筑、小品、装饰、民族风情广场等要素的特色进一步地分析 ,探讨了景颇族文化的内涵。尝试为多元化的现代园林设计提供富有民族特色的素材。  相似文献   

6.
骆越族群包括壮侗语民族中的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黎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民族。作为中国南方的土著民族,他们居住的地理区域相近,从事农耕稻作经济生产,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同源。历史上,骆越族群先民口头创作传承的人类起源神话母题既有鲜明的族群共性,又有独特的个性特征,文化内涵丰富,流传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7.
一、杂糅互存的现象并非固有特色 红河上游在中国境内通称元江,其流域指云南省玉溪地区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部分县、市,分布在这一地带的傣族同胞达10万有余,占中国傣族人口总数十分之一强。他们和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傣族一样,在精神文化领域内自古拥有原始宗教崇拜;其崇拜的主体是渊源于氏族制社会的祖先崇拜,即“家有家神、寨有寨神、勐有励神”,它们成为傣族自古以来民族文化认同的内聚力。  相似文献   

8.
景颇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具有自己特有社会组织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民族之一.山官制度作为景颇族特有的社会组织制度,对本民族的纠纷解决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景颇族传统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不仅有由自己内部的纠纷解决机制,还有外部的傣族土司衙门、中央流官政府等纠纷解决机制.这三者在1949年以前构成了景颇族传统社会的纠纷解决机制体系.它们有各自的运作机制,适用不同的法律习惯,相互之间有互动的影响.随着中央政府对景颇族地区统治的深入,三者的地位也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三者在1949年以前一直存在,为景颇族传统社会提供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分析它们之间的运作机制和关系对今天构建民族地区的纠纷解决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也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景颇族现有九万多人口,有自已的语言、文字,主要居住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美丽富绕的亚热带崇山峻岭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里,景颇人民不仅为开发边疆,巩固祖国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瑰丽多彩的民族文学,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解放前,由于沉重的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景颇族广大劳动人民长期过着极其贫困落后的生活。解放后,景颇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很大发展。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作家杨苏、彭荆风、苗歌、李钩龙等,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云南省西部陇川、潞西、瑞丽、盈江和梁河等县,居住着勤劳、勇敢并以好客著称的景颇族人民。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区,繁衍生息,缓慢地创造着自己民族特有的文明。景颇族地区在进行民主改革之前,虽已基本上进入阶级社会,但还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制度的残余。由于景颇族进入以地缘联系为基础的农村公社已有较长的历史,单一姓氏、支系或按亲族划分的村寨已不复存在。在他们世居的地区,基本的家庭形式是一夫一妻制。家庭里,父亲当家长,其家庭组织形式一般由夫妻及子女组成核心家庭。  相似文献   

11.
傣历概述     
傣族是我们伟大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共有六十多万人口,分布在云南省境内。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傣族的两个主要聚居区,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也是傣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此外,还有二十多万人口散居在省内的澜沧江、红河、金沙江等河流沿岸。傣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于美丽富饶的西南边疆,为共同缔造我们伟大的祖国、固巩祖国的西南边防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源于景颇族远古时期的"目瑙纵歌",在经历了景颇族社会文化漫长的历史发展与变迁之后,在现代多元文化的氛围中,已成为景颇文化在现代社会最显明的民族文化标识。在景颇族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的适应中,"目瑙纵歌"是一部活着的民族文化"史册"、载负着强化族群认同、传递族群文化、整合现代文明的文化传承功能。  相似文献   

13.
泰缅民族民间文学与云南傣族民间文学,从语言系统上看,共同归属于“Tai”,也即“Thai-Dai”系统。从民族文化上看,它记录了此区域民族的社会历史与社会生活,表达了居住于这一区域人民对世界特有的认知,他们的情感体验、审美追求和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除了汉族,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虽然仅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六,但居住的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六十。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多居住在祖国的边疆。我国各民族都是勤劳勇敢,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在长期的相处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  相似文献   

15.
景颇族的传统体育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颇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景颇族体育活动与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联系,可对景颇族传统体育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促进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傣语中的水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用文化语言学的观点,首先考察了西双版纳傣族居住的地理环境特征,认为“水”是西双版纳地理环境中一个十分突出的因素,因而,傣族文化中也具有十分浓厚的“水”情结。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进而分析了傣语词汇、俗语、诗歌与“水”的联系,试图以此阐明傣语中的水文化。  相似文献   

17.
我国少数民族的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但所分布居住的土地面积却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64%。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不过,鉴于社会历史和自然及地理环境等原因,民族地区的经济生产水平、人民生活文化与发达的汉族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8.
景颇族传统农业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颇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同时它也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民族。景颇族先民从民族发源地青藏高原往南迁徙的过程中,经历了由游徙牧畜、采集、狩猎到刀耕火种农业的物质文化衍变。中国境内的景颇族至2000年已经彻底终结刀耕火种的历史,但发展农业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民族互嵌型社区"是我国当下民族工作中的全新概念与创新之举。居住在民族杂糅聚居区域的芒旦傣族村,可看作是研究中国"民族互嵌型社区"的一则缩影与实例,本文从这一代表性社区的调查出发,采用"文化共生"的学术视角,对"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内涵、特征、意义与可行性进行研究,并认为"文化共生"与"民族互嵌"存在同质模式的关联性结构,其在于生存空间、资源竞争与经济文化发展、政策的嵌入建设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芒旦村的案例向我们表明"民族互嵌型社区"在我国一直存在着民间经验与现实基础,其超越"唯民族认同"的社区整合实践对建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族文化》1985年第二期刊载了一篇题为《关于傣族自称族名起源》的文章,读后颇有一些想法,在此提出个人拙见,与研究傣族情况的学者专家共同探讨。 就笔者所知,云南省境内的傣族,无论是在德宏自治州内还是西双版纳自治州内,都自称为[tail](读作“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