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晓燕 《社科纵横》2011,26(1):82-83
本文拟从晁补之等宋代词人的描写名山大川的词作入手,挖掘作品中的道家思想的影响,期冀从一个新的角度对这些词作进行诠释,并昭示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宋代至清代保护同族共有资产的立法之变迁做一概观。北宋末期,墓地、坟树、祭产等被全面禁止买卖。南宋时期更加现实地针对子孙共有资产的盗卖,规定了有限期的无效化,但在元代又全面禁止墓地、坟树的买卖。明初对于这些同族共有资产的保护法令消失,至万历年间才禁止墓地的不当买卖、单独买卖。乾隆年间,全面禁止买卖主要坟树,同时祭产、义田等的单独买卖也被禁止。到了嘉庆年间,共同经营者单独出租山地也被限制。宋代以后经过人口增加、开发的进展等,对于支撑同族共有资产秩序的立法需求相当大。清朝也针对这些社会要求,对族产的稳定运作给予了一定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6,(8):108-112
宋代武学分为中央武学和地方武学两个组成部分,其时空分布的特点受到区域经济因素、自然地理因素、人文地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民族关系和军事因素的影响。研究宋代武学的分布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宋代教育,且对我们了解宋代人地关系和历史风俗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逯雪梅 《阅江学刊》2011,(3):130-133
宋代元宵节是一个集商业活动、民俗文化为一体的盛大节日。以表现城市生活面貌为主的元宵词成为宋代词人透过繁华表达各自不同内心感受、思考社会人生的载体。宋代元宵词主要反映城市的元宵节盛况,是宋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岁时文化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综观20世纪以来海内外对宋代科举的研究,科举制度本身研究较多、较深入,其次,是关于宋代科举对社会的影响,即宋代科举与教育、文化、生活等研究也比较重视,成果日见增多.但是,对于科举的上游——宋代皇帝、政府,研究者却很少,尤其是宋代皇帝与科举的研究更少.下面分别论述述之,期以增进读者对宋代何以成为科举社会,两宋科举何以最兴盛、登科人数达十余万,成为一个空前绝后的科举社会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吕肖奂  张剑 《阅江学刊》2010,(4):96-102
宋代的教育,可以说是围绕着科举考试的教育,而宋代的科举考试,又是对宋代教育的考察和检验。科举与教育,在宋代重文抑武的国策和社会风气中展开,而文学教育就在"人文性"极强的科举制度下普及到宋代社会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7.
论宋代文化高峰形成的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宋代文化高峰形成的原因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学者把宋代文化高峰的形成称为“中国文化之谜”。本文从经济、政治、历史、文化教育事业和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探讨了宋代文化高峰形成的原因,对“忧患意识”说和单纯的“经济基础”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海美灵 《生存》2020,(6):0201-0201,0200
宋代集会、结社之风盛行,是文学会社发展的成熟期,宋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而宋代文学的辉煌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貌,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的。浅谈宋代文学的文化地位、文化发展,以及文化文学繁荣的原因和研究的现状。以及苏辛两位豪放派词人的词之异同与原因。  相似文献   

9.
治水与宋代绍兴城市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水兴衰,与绍兴经济之枯荣,密不可分。中国古代经济至宋代基本完成了中心的南移,而作为陪都的绍兴在当时的地位,无论从其离杭州距离之近,还是从其本身经济发展的水平来讲,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上,从治水的角度来看,也是在宋代,绍兴的水利建设体系已经日渐完善了。这不是某种巧合。本文试图就宋代以前、宋代治水工程及特点和绍兴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阐述宋代治水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5,(2):139-141
人们常说,宋承唐制,总体而言,此言并无大错,但在一系列具体的制度上,宋代与唐代的制度又有很多差别和变化。本文回顾和整理了近20年以来有关宋代法律制度方面研究的情况,通过对宋代司法制度与活动各个方面问题研究的汇总,总结了宋代法制相关研究的特征。本文通过整理以期对宋代法律研究的近况有一个宏观认识,并能促进宋代法律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社会,儒、释、道三教是在不断冲突、不断融合中共同发展的。从社会教化角度的三教一致到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地位上的三教鼎立、三教争衡,再到思想义理、哲学层面的三教融合,至宋代,社会思想领域最终确立了以儒为主、以佛道为辅的基本格局。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时代思潮铸就了宋代文人士大夫迥异于前代文人的思想性格和处世心态,从而使宋代文学呈现出与前代有所不同的思想和艺术面貌。其中,文学主题的演变即是宋代文学独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宋代隐逸的精神化转向、迁谪文人的自适情怀以及宋代诗文中怀才不遇主题的淡化,均与当时三教融合的思想文化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刘锦增 《社科纵横》2014,(9):151-153
当前,中国正处于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商人社会责任缺失的时期,重塑商人形象,重建商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势在必行。宋代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商业繁荣,商人阶层扩大。宋代也是中国古代商人社会责任观增强、完善的时期,在长期的经商活动中,宋代商人秉持以"诚信为本"、"经世救民"、"忠心报国,以天下为己任"等社会责任观。认真分析宋代商人的社会责任观,对当下商人社会责任观的重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6,(4):98-101
宋代雷州港衰落的原因,集中体现在雷州港所在地区的经济开发程度相对较低、泉州港的兴起、对外交通格局中所处地位不占优势以及其本身自然条件的限制等四个方面。而宋代雷州港作的衰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宋代社会流动性大,女性是行旅活动中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宋代女性在行旅中会面临种种风险,遭遇劫掠即是其中十分突出的问题。在宋代,无论战乱年代抑或承平时期,几乎各个阶层的女性都有可能在行旅中遭遇劫掠风险,社会动荡之际,女性遭遇劫掠风险的机率往往更高。宋代女性旅者遇劫之地亦广泛分散,几乎涉及宋代所有地区。不仅盗贼、流寇、外敌等威胁女性旅者安全,书生、里胥、商人、舟师、卜者、僧人、宋军军卒、民兵乃至旅者亲属等,都有可能劫掠女性。就其劫掠目的而言,则多为劫色,或劫色又劫财者;也有劫持女性旅者欲杀人祭鬼者;还有劫持女性丈夫任官诰敕,冒名顶替任官者,在这一过程中,女性家眷又成为歹徒劫持侵害的对象。宋代女性行旅中遭遇的劫掠风险,不仅危害女性旅者个人生命财产安全,也可能损害地方社会乃至国家利益。除女性旅者个人外,家庭、社会与官府在应对女性旅者遇劫问题中的作用值得重视,但宋代仍未形成较为安全有序的行旅环境。  相似文献   

15.
宋代以“重儒右文”而号称于世。北宋期间便有庆历、熙丰、崇宁三大兴学运动,南宋虽曰偏安,然文教隆兴,痒序举措与修复则不绝史册,因此可以说,至宋代,中国地方官学已发展到一种新的历史水平。与宋以前的任何朝代相比较,宋代地方官学设学数量多,校舍建筑颇具规模,藏书楼普遍兴建,学生人数增加,教师管理制度初步建立,教学组织形式独具特色,建立了管理地方官学的专门行政机构,以学田为主的宋代地方官学经费来源多途。那么,宋代地方官学为什么会如此发达呢?其意义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相似文献   

16.
魏慧斌 《学术交流》2006,(8):149-151
宋代西北词人用韵符合宋代通语17部系统,如江宕合用、梗曾合用,山摄和深摄-m韵尾消变,入声韵尾消变和混押等。另外,西北词人用韵的显著特点是混押现象比其他地区少得多,反映西北方音最接近于宋代的通语韵系。  相似文献   

17.
庄子"斋以静心"的思想对宋代词人影响深广,主要从忘情之乐、忘形之适两方面论述."忘情"、.忘形"使宋代休闲词人们得以拥有纯任自然、平易恬淡的宁静心灵,在有所忘有所不忘中保持人的自然本性,从而使宋代词人们摆脱了自我束缚.  相似文献   

18.
宋代,李白、杜甫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宋人开始对他们的诗文集进行广泛的搜辑、整理和编缀,表现出了对他们的高度尊崇.宋代唐集序跋,向我们提供了丰富可靠的文献资料,对研究李、杜集在宋代的搜集补缀及宋人对李、杜的尊崇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邓锐 《学习与探索》2012,(8):151-156
宋代《春秋》学与史学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一方面,宋代《春秋》学重视《春秋》的史学性质,不仅注意从史学的角度阐发《春秋》,也重视用史学方法来探讨《春秋》;另一方面,宋代史家普遍以《春秋》大义为思想指导,不同程度上效仿《春秋》义例作史,使得宋代史学的正名观、尊王观、夷夏观以及正统观等诸多历史观念都与《春秋》学关系密切,又在史体、求真理念及史学批评等史学思想方面体现出《春秋》学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赵克礼 《唐都学刊》2007,23(1):69-75
迄今为止,我国对古塔的研究基本限于建筑艺术和宗教范畴。本文通过陕西宋代古塔遗存的区域位置和建造特征,研究宋代古塔建筑的社会、经济、军事、文化等背景,阐述宋代古塔与重要交通道路以及州、县等行政统治中心的关系,分析战争时期社会经济对建塔资金的影响,指出古塔特征具有阶段性行政区划的特点,以探寻古塔研究中历史地理价值取向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