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龚松柏 《创新》2016,(5):31-38
根据中国的资源禀赋,粮食等基本农作物的生产只能依靠传统意义上的耕者,所以,在中国新一轮农地制度改革中,依然应该遵循耕者的逻辑。在当前中国,耕者的逻辑主要体现在让真正的耕者能够较易扩大经营规模,同时降低经营成本、增加收入。在遵循耕者逻辑的同时兼顾非耕者农户利益的前提下,以确股确权确地的自耕田与确股确权不确地的股权田相结合的新型两田制是一个可选的改革方案。这一方案保留了旧两田制的优点,消除了旧两田制的弊端,基本上实现了改革的帕累托改进,具有明显的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刘元胜 《求是学刊》2020,47(2):77-84
土地制度是农村的根本制度,新形势下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主线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新时代推进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要正确理解中国特色是逻辑起点、农村是空间场所、土地是物质基础、制度是关系物化的制度内涵,客观剖析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问题表征,论证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实践诉求。遵循立足中国实际、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法治化和寻找最大公约数的逻辑,实现中国特色农村土地制度高质量改革。新时代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道路的根本制度、保持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本质,将中国特色农村土地制度的显著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制度、做好改革顶层设计、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和强化制度执行。  相似文献   

3.
日本农地制度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英 《学术交流》2004,(5):72-74
二战后,日本的农地制度和政策演变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形成了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体制;第二阶段从制度上促进农地流动,推动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如何评价日本的农地制度改革及相应的政策效果,日本学界有几种完全不同的观点。日本与中国的农业虽然处在不同的发展水平上,但在农业生产组织结构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应在完善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土地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  相似文献   

4.
基于分配冲突视角下的新制度变迁理论以及产权结构-行为选择-经济绩效分析框架,对新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过程及其对经济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从历史经验的反思中得到如下对深化我国农地制度改革方向、方式有益的启示:其一,农地制度始终是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绩效的核心因素,其中由农地产权决定的农业剩余分配问题是构建科学合理农地制度的核心;其二,国家须适当参与农业剩余分配,落实农民应有土地财产权益;其三,农地制度改革的价值目标需做次优选择,最大程度地释放提升资源分配效率的制度潜力;其四,控制制度变革的摩擦成本,引导农民内生的制度变革需求和认知选择。  相似文献   

5.
土地承包经营,是中国现有的土地经营机制.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快农业发展.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应以农民土地承包权入股(物权法已将其确认为物权),建立现代农业企业制度来推进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瑞萍 《社科纵横》2008,23(1):123-124
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不仅需要系统的理论支持,还需要必要的历史支持.在中国进行农地制度的创新与相关政策设计,必须充分吸收与借鉴中国历史上农地制度变革与演变的经验教训,特别是从中归纳概括出有益的逻辑启示,发掘其内在运行规律.本文叙述了从原始社会至今的中国农地制度嬗变,并从中概括出对我们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7.
徐世平 《社科纵横》2006,21(6):77-78
中国信访法律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存在三种理论,即强化论、弱化论和折衷论,在信访法律制度的变迁中,政府立法采用渐进的方式,采纳了折衷论。未来中国信访法律制度的改革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是整体设计。以现有纠纷解决模式为背景,宏观设计多种纠纷解决模式的受理范围和各自重点,彼此协调,相互衔接。二是微观建构。以既有的模式为基础,重构信访制度。  相似文献   

8.
农民的地权选择与农地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度得到多数农民的认同。但是,当前农村的土地权属关系仍不明晰、不稳定,农民最担心和反对的是国家或集体剥夺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农民不仅要求土地承包权的长期稳定,还有实行土地私有化的愿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完善的总方向应该是:完善土地二轮延包,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建立农地退出机制,实行"农地稳定、公地调整"的政策,建立农村地价评估机制,从而进一步明晰和强化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确保"农民对土地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将长期保持不变,也就是永远不变"。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地产权:缺陷、逆向淘汰及改革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是稳定农民的长期预期以及关系中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关键性问题。现行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着诸多缺陷,突出表现在土地产权主体虚置、土地使用权不稳、土地处置权残缺、土地收益权受限等方面,制约了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发展,阻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导致了中国农村的逆向淘汰。中国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必须适应广大国民意愿、市场利益、政治环境的要求以及路径选择要符合中国的国情,鉴于此,当前逐步推进农地产权私有化是可行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改革道路进行理论提炼几乎成了国际经济学界的一个“公共命题”。近年来虽然诞生了许多相关成果 ,但对中国改革过程的理论提炼工作远未完成。本文在对有关观点进行评述的基础上 ,认为中国改革道路的渐进性特征不表现为改革过程推进的速率上 ,也不表现在改革内容选择的次序上 ,而主要体现在改革过程中所形成的众多“过渡环节”上。中国改革的渐进性决定于原有“宪法秩序”的制约和终级目标的不确定性制约。在此基础上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对中国的经验进行了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11.
刑事管辖中的类案指定集中管辖以及职务犯罪异地管辖对于确保案件的程序与实体公正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司法改革不断深化与犯罪形势的复杂多变,以一个中心、两主两辅为框架而构建的刑事管辖制度面临挑战。管辖规范与司改措施、管辖规范与司法解释之间协同性规范性不足的弊端凸显,造成了司法实践的混乱与困惑。有必要构建相应的诉讼要件审查机制,在遵循程序法定原则下,以体系化、明细化的标准对中国管辖条款进行规范性同构,避免因规范的模糊而在实践中转授权为法官裁量,并因其差异性而引致正当性争议。在实践中,更需实现专业化审查,准确理解与适用直接关联原则,充分保障辩方管辖异议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残缺与农地制度的创新张锐若将中国农村改革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80年代是以变革土地经营方式为主线,而整个90年代将以实现上地产权制度的创新为主要追求目标。一、现行土地制度的产权残缺1.所有权虚置一是现行土地所有权界定不清。《中华人民共和...  相似文献   

13.
村庄实践中的土地秩序和土地利益主体农民的土地认知,是农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基础.回顾农村土地秩序的变迁历史,在田野经验基础上梳理土地承包秩序、 流转秩序和征用秩序的实践样态,发现不同的土地秩序对应相异的产权需求,农民的土地认知和土地权属观念既受传统的多元地权配置的影响,又受城乡二元体制、 地方知识体系、 村庄阶层分化、 家庭生命周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当前农地制度改革的平稳过渡,既需借鉴历史实践中的制度遗产,又需结合城镇化进程中村社结构与基础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从1993年4月1日,日本对金融制度实施了新的改革,其主要内容如下:4月1日日本政府对会融制度的改革,即允许银行和证券公司组建子公司并可相互参与对方的经营业务,以创造金融业间的竞争环境,强化新的竞争格局。随着此项金融制度的改革,以长期信用银行为中心的日本各大型证券公司等纷纷着手组成新的子公司,开展相互参与型的金融竞争。日本兴业银行、日本长期信用银行、农林中央金库、住友信托银行、东京银行、日本债券信用银行和野村、大和、日兴、山一四大证券公司  相似文献   

15.
单东 《浙江学刊》2012,(4):161-169
居者有其屋是人们一直所向往的。2010年之前数次房地产宏观调控下,我国的房价基本上都持续快速上涨并高位运行。新的调控虽然取得了成效,但政策的局限性也要有清醒的认识。本文回顾多年宏观调控下我国住房市场的状况,总结了历次房地产调控失利的教训,进而提出了我国房地产改革之路径。  相似文献   

16.
代琴 《社科纵横》2013,(2):71-78
文章分析了北方草原地区规划制度与草原利用方式的变迁,以及由此造成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的困境,在此基础上草原承包制度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7.
同样是针对美国主导的新兴领域国际制度,为什么中国会选择不同类型的改革路径?本文从“社会网络理论”出发,提出从“网络性权力”这一新理论视角对守成大国的权力进行测量,补充历史制度主义的“渐进制度变迁”理论,构建了一个“守成大国网络性权力+国际制度弹性”的理论框架,并用来解释中国在跨境支付、互联网域名分配、开发性金融等新兴领域参与国际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在跨境支付领域,美国的网络性权力较大,而“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的制度弹性较高,促使中国选择了叠加型改革路径;在互联网域名分配领域,美国的网络性权力较大,而“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的制度弹性较低,促使中国选择了规避型改革路径;在开发性金融领域,美国的网络性权力较小,而世界银行的制度弹性较低,促使中国选择了替代型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8.
王朗玲  魏枫 《求是学刊》2003,30(1):53-60
文章回顾了 2 0世纪后 80年的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历史 ,指出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与我国农地制度的变革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 1978年以来的农业相对统计数据与农业制度改革的相关分析 ,得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是农业生产力及其布局变化的根本原因 ,并且发现 ,尽管存在资源、制度和市场的三重制约 ,我国农业生产力布局已开始向地区专业化分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地股份合作制:中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晖 《学术交流》2005,(8):84-86
农地制度是农村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的载体,在其运行中呈现出目标的兼顾性、模式多样性、家庭主导性、规模适度性、机制健全性的特征。农地规模经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逐步推行农地股份合作制,实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20.
官员问责的政治逻辑、制度建构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官员问责制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制度创新。它是民主政治的必然逻辑、权责一致原则的具体要求和改善中国政治环境的现实需要。官员问责宗旨的实现有赖于建构较为完善的制度,当前需要重点关注问责的事由、问责的主体、问责的程序制度。但是,制度建构属于基础性的条件,是一个较为长期的任务,目前还应该选择坚决锁定行政高官为问责对象、特别重视官员问责的连带性、认真分析不同类型责任的承担方式、极力推行政务公开与透明等关键点加以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