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西施的故乡     
有人在学报上发表文章说西施的故乡不是诸暨而是萧山。没有找到这篇文章的原文,但是却听了一些有关这个论题的不同意见。在我的印象里,西施一直是出生在诸暨的。三十多年前买到过一部明崇祯刻本的  相似文献   

2.
在吴方言区,每一个地方都有其区别于他处的方言,俗话说:“阿拉”“阿拉”上海人,“的儿”“的儿”杭州人,“个图”“某图”诸暨人。可见“个图”“某图”在诸暨方言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它的意思是“这里”“那里”。但是诸暨人大都不知道这两词从何而来,怎样写法?外地人对这两字也有所耳闻,但总认为是诸暨的“土产”,不能登大雅之堂,便动辄以此取笑诸暨人。其实,这两词大有其来历,语言工作者有研究的必要。在此,笔者对此两个词的来源略说一二,以求教于高明。  相似文献   

3.
《阅读与作文》2007,(2):49-50
西施是越国人。 绵绵会稽山,南北数百里,一条浦阳江流经会稽平原,两岸山水相依,会稽平原横亘在萧山、绍兴、诸暨之中。这里就是西施的故乡,苎萝山、浣纱河、浣纱石、红粉岩以及祭奠西施的庙宇、亭台等至今依然踪迹可寻。绍兴是西施时代的越国都城。西施出生在萧山,还是出生在诸暨,两地人从晋代开始,相争1000多年。  相似文献   

4.
西施以“沉鱼”美貌、只身犯险,为“越甲吞吴”执行潜伏计划而著称.在仔细研读先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西施虽是实有其人,但她并非无所依凭的传说人物,而应是《左传》中的传奇女性——夏姬的异名;西施为间谍的故事原型出自《左传·哀公元年》所谈论少康中兴的史料,是对女艾形象的加工;西施之说还存在对《左传》中“诸稽郢”的新创作.也就是说,后世所传勾践灭吴有功的西施其实是混合《左传》中这三个人物而最终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先说西施其人。据《史记·越世家》所载:“于是勾践乃以美女宝器令种间献吴太宰嚭”。虽没有提到西施之名,但《越绝书》、《吴越春秋》以及《孟子》、《墨子》、《庄子》、《战国策》等书都提到她,还有与她同时进献吴王的郑旦。战国中期以后,对她们的传说已经很流行了。《孟子·离娄》说:“西施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即是说,西施虽美,但如果脸上蒙了尘垢,大家也会掩鼻而过的。《庄子·天运》还谈到“东施效颦”的故事。据说西施患心痛病,每心痛时微锁二眉,显得更美。邻村姑娘见而效之,她不知美是天赋,不可做作模仿,仿之显得更丑。庄子与孟子都认为西施是美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西施出生诸暨,早有定论,近几年来发生争议,有说她是萧山人氏的。这个问题的可争议性,倒不在于她丽质天生,而是因为她是一个有历史影响的人物。为了尊重历史事实,其籍里所在,当然不可不讲。西施的活动时代,正当古吴越对垒交锋  相似文献   

7.
西施,这个流传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名字,早已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美的指称。有多少位作家、艺术家,便有多少个他们塑造的西施。世世代代,西子故里诸暨的父老乡亲,为他们生活的这方绿水青山曾经养育过这样一位千古美女子、  相似文献   

8.
西施是春秋末年的著名美人,早已脍炙人口,《孟子》、《荀子》、《庄子》中都提到她的美。“东施效颦”的故事就出于《庄子·天运篇》。明代著名清官海瑞指出:后人往往以西施的美色掩盖了她“忠君报国之大节”。因为《越绝书》、《吴越春秋》都记载过,大夫文种向越王勾践提出了伐吴的九术,其一就是利用吴王夫差“淫而好色”的弱点,“遗之好美以为劳其志”。于是勾践寻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献于吴王,助长  相似文献   

9.
加快民营经济与国际经济对接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诸暨位于长三角南翼,面积2311平方公里,人口106万,设28个乡镇、街道。自公元前222年置县,历代未废,是越国古都,西施故里。改革开放以来,诸暨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发展,已连续五次荣获“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称号,2002年又进入浙江省17个经济强县(市)序列。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0.3亿元,同比增长14.0%;财政  相似文献   

10.
知道诸暨是因为一个美人——西施。 到了诸暨才知道它曾经是2500多年前越国的故都。2007年4月6日,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来游览浙江诸暨市的西施祠。[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史记·吴太伯世家》曰“大伯奔荆蛮,自号句吴。……吴名起于太伯。”此乃吴人、吴地、吴国以及吴文化之名号的由来,笔者深觉此说与客观史况不甚合符,且其蕴含的内涵颇有可说者,现提出管见以求教于方家。一、诸家之释“吴”关于“吴”字,历来释家甚多。《说文》曰:“吴,郡也”,又“姓也”、“大言也”;《汉书·地理志》曰;“吴,会稽郡、吴县”;《释名》曰:“吴,虞也”;《集韵》、《韵会》、《正韵》曰:“吴,音吾,国名”;《方言》曰:“吴,大  相似文献   

12.
1.《越绝书》:“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引自茅盾《关于历史和历史剧》,见《文学评论》1961年第6期2.《会稽记》(南北朝宋·孔灵符):“县东北六十里,有土城山。勾践索美女以  相似文献   

13.
越王允常是春秋晚期的越国君王。允常的都城,史载在埤中。埤中的地望,至今尚无定论。《吴越春秋》说埤中在诸暨北界。《元和郡县图志》《旧唐书》说诸暨为允常之都。孟文镛《越国史稿》说在今诸暨东北的店口、阮市一带。笔者综合冯普仁《吴越文化》的观点以及考古资料,认为埤中在今萧山南部的临浦镇一带,这既有天险可守,又适合当时越王允常迅速北上趁虚袭吴(前505年),摆脱对吴国的附属关系,称王兴霸的情形。  相似文献   

14.
周代立国于江南的姬姓吴国,被称为“荆蛮句(勾)吴”、“夷蛮之吴”,句吴即吴。吴人语言是“夷语”、“夷言”。他们的“夷语”言吴成“句吴”。古代吴、虞等字同声相通,铜器铭文句吴作“句吾攵”、“攻吴”或“攻■”、“工■”等。吴国开国君主吴太伯自号的句吴,即其父周太王亶父所封的东吴。从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到吴王夫差自言吴为句吴,就是他们的吴人方俗语言把“吴”说成“句吴”。这“句吴”的“句”和铜铭“攻吾攵”、“工■”的“攻(工)”,是吴人言“吴”的发声,正如汉唐以来古代学者解释的“句音钩,夷俗语之发声也,亦犹越为于越也。”句吴即吴,是国号,也是地名。吴取名于“天虞之山”即大吴山,含义为大。“太伯之封在西吴”和句吴的吴义“即鱼”、句吴是“句族为吴所并”以后的命名、句吴是“文身”之意等说法,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对“三吴”的考证众说纷繁 ,莫衷一是。本文从吴兴、吴郡、会稽说 ,吴郡、吴兴、丹阳说与苏州、湖州、润州说 ;以及以苏州、湖州、常州等为“吴中”说等进行辨解 ,判其得失。“吴”地的出现 ,从文物上见之于商器铭文。新发现的两处鲜为人知的历史地名“西吴” ,可以确定以湖州、常州为三吴之“吴中”中轴线。从新发现的“西洲”、“三洲”地望进行考证 ,又明确了这一横轴线是江宁———太湖西岸这一地区 ,即古代中江、秦淮溧水干流之地 ,为江东、南洲、洞庭文化区块 ,亦即上古所谓蛮夷之声的东音 (东阳音 )、南音地带 ,而六朝吴声西曲即其余音  相似文献   

16.
吴地西施“响屐舞”的民族风格与地域风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施“响屐舞”是吴地舞蹈史上的经典与代表,因其独特的舞蹈风格从古至今备受关注,该舞蹈风格的形成也离不开吴地民族风格与地域风格的影响。通过具体分析吴地民族文化、环境、图腾等对舞蹈动作、姿态、动律、节奏等民族风格形成的影响,以及吴地地域环境对舞蹈表现形式、表演形式、舞蹈动作、舞蹈道具等同质性与异质性地域风格形成的影响,论述了西施“响屐舞”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7.
近来,在报刊杂志上看到宣传《西施实生于吾萧(山)”的文章,本人对此论点不敢苟同,故草成此稿,与之商榷。根据笔者所见,直接点明西施故里在诸暨苎萝山的历代文献达百种以上。其中,仅南朝至唐代的文献就有:南朝刘宋孔灵符撰  相似文献   

18.
从东汉文献的记载可知 ,春秋晚期吴国都城吴大城位于今日苏州城以西木渎一带。自唐始 ,有了吴大城即吴郡 (今苏州古城区 )之说 ,但许多唐诗所描述的吴大城遗址 ,仍同于东汉文献所记。宋及之后 ,“郡城说”已居主导地位 ,不过仔细读来 ,在宋代的文献中 ,仍可寻见“木渎说”之踪影。  相似文献   

19.
骆玉明 《社区》2012,(17):38-38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了中国古代第一份“富豪榜”。“太史公富豪榜”上最早出现的两位。是了不得的名人。一是范蠡,越王勾践的主要谋臣,灭吴之后,因为还有许多智谋未能用尽。于是乘扁舟浮游江湖,改名换姓,经商聚财,至千金辄散去,世号陶朱公。后人又编故事把大美女西施配给他做伴,那可是风流倜傥,人生到此无憾矣!  相似文献   

20.
《天问》“吴光争国,久余是胜”两句,自王逸以来治骚诸家多把它同上文“悟过改更,我又何言”两句读为一章,不仅文义难以贯通,抑亦失韵,不成辞章。王逸注曰:“吴与楚相伐,至于阖庐之时,吴兵入郢,昭王出奔,……大胜我也。”近代有人对此说提出异议:“争国”决非指“吴与楚相伐”、“吴兵入郢”。“国”,乃国政,亦即君位;“争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