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亚太地区从广义上讲包括整个亚洲和环太平洋地区及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从狭义上讲是指西太平洋地区,主要包括中国、日本、俄罗斯东部地区、“四小龙”、东盟和印支国家。亚太地区是当前世界上经济增长最为活跃的地区,即使在世界经济竞争与摩擦加剧,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全球其它地区经济增长放慢的形势下,亚太地区仍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成为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心。而作为经济发展迅速、潜力巨大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无疑对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1947-1948年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战结束后 ,美苏冷战加剧 ,美国对日政策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由原来“以非军事化和民主化为中心的改革”转变为“积极扶植日本复兴” ,而 1947— 1948年是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关键时期。冷战与美国对日主导思想的变化、日本国内经济和社会状况、美国国内因素等三方面因素影响了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 ,它确立了美日冷战盟友关系 ,对美、日国内政治以及中国的内战形势都发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已失去了昔日与美国共享的全球超级大国地位。传统上,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和影响包括下列因素:人力和自然资源、政治稳定和有效程度、地理战略位置、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和财富、技术实力。冷战后,日本和中国成为世界级的亚洲强国。亚洲及前苏联的历史都表明,20世纪的最后10年,各国的实力较量更多地依赖经济和技术,而非军事或自然资源。而前苏联在亚太地区  相似文献   

4.
在美苏两极争霸的冷战时期,美国联合西方盟友一致对敌,遏制、围堵苏联成功。冷战结束后,共同对敌的目标消失,世界处于和平和发展的时代。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霸权主义势头不减,动辄从本国利益出发,对竞争对手实行“遏制”故伎,理所当然地难获盟友们的支持,不得不时而改变“遏制”为“接触”,时而两种手法兼用,迫使竞争对手就范。充分显示其对外政策的两面性特点  相似文献   

5.
台湾问题既是中国内战的后遗症,也是冷战的遗留问题;冷战在亚洲的结束具有相对的非彻底性,即冷战结束的渐变性。这种特征反映在美国和日本调整对台湾的战略中;同时,日本染指台湾问题、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干涉加强,两者殊途同归,也塑造和反映了冷战在亚洲结束的渐变性特色。  相似文献   

6.
世纪之交 ,美国加紧研究开发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并和日本联合研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由此引起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与美国之间 ,美国、日本和中国之间 ,以及美国与中国、俄罗斯之间亚太主要三角关系的互动。从历史视角对这种互动关系进行考察 ,可以看出与二战结束、冷战形成时亚太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有许多共同点。回顾历史有理由担心 ,如果美国仍不顾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反对 ,一意孤行 ,亚太国际关系格局有可能重蹈冷战的覆辙 ,重演军备竞赛的恶梦 ,乃至导致亚太地区新的对峙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亚洲冷战政策起源于二战时期的美国亚洲战略构想,二战结束初期便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随着美苏全球冷战政策的全面展开,及中国共产党在内战中逐步取得胜利,迫使美国逐渐调整其亚洲冷战政策。1948年10月正式确立日本取代中国成为其在亚洲的战略伙伴,来抗衡苏联及中国的共产主义威胁。本文通过对美国亚洲冷战政策的形成进行深入的研究,使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美国的外交政策是受意识形态因素所制约的。  相似文献   

8.
动荡世界中的日本滕井升日本需要重新立国。回到明治维新精神中去──这就是这位日本著名理论家的看法。他认为,二战后处于冷战中的日本作为美国在亚洲的最大前沿基地──经济得到了发展.但,随着冷战的结束这种地位也失去了......现在,日本应该重新确认,自己在...  相似文献   

9.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其外交政策的基本走向是放弃单边主义,采用巧实力的外交策略,回归多边主义的框架之中,不断强化与传统盟友间的合作基础,建立起一个由美国主导的多伙伴世界来维持其超级大国优势和全球领导地位。面对亚洲日益复杂的反恐局势和崛起的新兴大国,美国把全球战略的重心从欧洲转向了亚洲,并将置身于"行动的中心"。这将对亚洲地区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兴的经济协议,因为美国的高调加入而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美国宣布加入TPP的目的在于借助这一协议重振国内经济、重返亚洲,影响亚太地区的经贸关系,并以此来制衡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美国也希望借助TPP实现亚太地区贸易与投资一体化的目的。对于中国来说,TPP的壮大也是一种威胁和挑战,中国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姿态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在全球和次全球(区域)体系上日益上升的地缘政治和国防态势令美国的传统盟友澳大利亚陷入了难以取舍的政策性困境,引发澳十年之久的关于中国崛起对全球体系转换和亚太力量平衡,以及澳与大国结盟的传统外交策略存废与转型的全民性大辩论。这场声势浩大的政策辩论对澳对华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推动澳政府从冷战后对美"一边倒"转而在中美间奉行平衡策略。这场大辩论对澳民间对华思维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促使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认识到中国对澳,乃至对整个亚太地区繁荣、稳定的重要性,并由此在民间生成巨大的"民意"力量,督促政府强化中澳关系。这场辩论充分展示出中国崛起的经济、地缘政治和军事力量对中国在澳"软"力量的生成和话语权的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冷战时期,美国文化霸权建立有一条明显的轨迹。美国文化霸权建立的手段主要有:1.运用政治强权,加强意识形态攻势,向世界各国进行文化渗透;2.利用中央情报局实施全球文化霸权战略;3.以好莱坞电影为工具,输出美国意识形态、美国价值观与美国生活方式;4.二战后,在欧洲以德国为基地,在亚洲以中国为重心谋求文化霸权。而冷战时期美国谋求文化霸权的主要对手是苏联,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文化霸权是在与苏联争霸中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的美国,凭借其独一无二的超强实力,大胆颠覆之前麦金德的“大陆中心说”,并借助马汉、斯皮克曼的地缘政治学说为其独霸世界谋篇布局,分别把亚欧大陆的俄罗斯、中国、欧盟和印度等新兴大国或组织假想为潜在威胁,并想方设法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盟友以遏制这些国家。美国独霸世界的合纵连横战略对当今国际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今天的巴以冲突、乌克兰危机、“伊斯兰国”恐怖主义的大肆蔓延以及日本安保法案的通过,都与美国独霸世界的合纵连横战略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明冲突论"与美国的"文化霸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 ,“文明冲突论”成为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者们寻找的解释后冷战世界的“新理论”。它实质上是美国霸权思想的反映 ,旨在为实现美国的战略利益提供理论依据。冷战后国际环境的变化 ,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 ,为美国“文化霸权”提供了现实基础。美国“文化霸权”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都有表现。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而言 ,抵制“文化霸权” ,坚持多元文化的互补繁荣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朝鲜战争对中日两国历史影响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朝鲜战争不仅确立了亚洲的冷战格局,而且对亚洲的两个起举足轻重作用的国家——中国和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对中国的影响是1.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国走向独立自主的开始;2.中美两国无可挽回地走向了长达20年的敌对状态,使中国失去了统一台湾的有利机会;3.中国被联合国长期拒之门外,并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与遏制,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作用。对日本的影响是1.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完成了与美国等国家的片面媾和;2.为再军备奠定了基础;3.为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日本是朝鲜战争的两个受益者之,在战争中觅得了发展机会。机遇是弱国维护国家利益、改善国际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美国认为新中国的成立是苏联共产主义在亚洲走向胜利的第一步,新中国废除历史上与西方国家的不平等条约以及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使美国梦想的铁托模式在中国落空,美国走向对华遏制。战后美国实施对印支非干涉政策,即既不帮助法国亦不得罪印支民族主义者,但法国在印支战争的失利以及法国在美国东西方冷战中的重要性致使美国转向对法国印支事务的干涉。朝鲜战争的爆发使美国将南韩、台湾、日本纳入美国的太平洋反共体系,将亚洲提高到和欧洲同等重要的地位,形成东亚冷战思维。美国对新中国的遏制、对印支事务的介入以及东亚反共体系的形成最终导致美国东亚全面冷战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澳大利亚是一个在太平洋战争期间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战后初期,澳大利亚主张对日实施惩罚性措施,使其军国主义不至于死灰复燃,即所谓的硬和平。然而,美国在处置战后日本问题上的近乎垄断作用、亚洲冷战局面的加剧以及澳大利亚渴望与美国缔结安全防务条约,使得澳方不得不接受美国主导的对日软和平条约。澳大利亚对日战略的这一转变标志着现实主义逐步取代理想主义,成为其外交和防务战略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二次大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是在欧洲与苏联争夺。而在远东如何有效地抗衡苏联,则成为实现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后初期,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构想是扶持一个忠顺的伙伴,作为稳定远东的重心。随着亚洲局势的变化,美国在远东的战略目标始终未变,但实现这个目标的战略重心却发生了变化,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东亚大国,交替着充当了美国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基本军事战略是“大西洋第一”。许多研究文章认为,“大西洋第一”战略在战前很早以来便是美国一贯不变的超稳定的战略。我认为这一看法值得商榷。其实,美国军事战略经历了从太平洋战略到大西洋第一战略的转变。人们习惯于首先从经济角度来解释美国的“欧洲第一”战略。诚然,美国战前输出的最大市场在欧洲,亚洲排第三位,国外投资,欧洲也远多于亚洲,美国将其战略重心放在欧洲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本世纪以来亚太地区在美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却并非毫不重要,在美国的输入品中亚太地区有时还超出于欧洲,1939年的比例是7.3:6.2,而且亚太地区将是潜力极大的市场。这种举足轻重的地位,也给美国军事战略重心所在提供了经济的基石。如此看来,两洋都具备美国战略重心依凭的经济总前提。因此,简单地从经济来解释,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通过经济的发展,使生活过得更加美好,从近代社会到迄今为止的悠久的世界史中,以社会发展为先导的常常是西方国家,而亚洲和东方国家则处于追随的地位。然而,近年来亚洲开始以东亚为中心飞速发展,其中,日本起到了火车头的作用,继而亚洲的新兴国家、东盟和中国开始高速增长。东亚的高速增长,使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不断从大西洋或环大西洋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