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指出西南多民族杂居地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贫困,并提出今后基本的发展思路.文章在介绍了观光农业的类型和特点之后,对西南多民族杂居地区发展观光农业的条件及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养老保障是民族政策与公共政策的交叉领域,民族地区养老保障的发展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总体发展滞后。因西部民族地区具有特殊的社会风险特性与民族文化特征,从而形成了民族地区养老保障的差异化需求,政府主导的差异化制度设计是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养老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3.
武陵山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新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陵山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主要是发展模式和资源开发方面的不足.针对武陵山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必须通过建立梯度旅游增长极和建立遗产廊道,为这一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指导,促进旅游业更加健康、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武陵山民族地区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但不能以“大一统”强加于不同地区的和谐社会(区)构建,必须尊重各个地区的实际,区分对待,扬长避短。武陵山民族地区突出的特殊性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明显的优劣势,文章依据武陵山民族地区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特殊因素,对该地区和谐社会指标选取原则、指标体系内容以及指标体系的具体应用作了探讨,以期对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以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城镇体系完善程度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武陵山民族地区要促进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必须优化城镇体系结构.本文在分析武陵山民族地区城镇体系结构现状基础上,针对城镇等级结构、空间布局结构和职能结构存在问题,探讨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6.
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比分析及思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陵山民族地区试验区是一个跨越渝鄂湘黔四省、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贫困人口较多的山区。该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环境保护压力大、基础设施条件严重不足、城市化率偏低、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的特点,这一特点成为影响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刃剑。应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发挥各省资源和产业的优势,展开区域分工合作,以促进武陵山民族地区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借助于公共产品博弈和智猪博弈两个理论模型,结合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协作相关制度变迁的特征分析,本文探求了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协作进展缓慢原因。研究发现未来制度变迁方向应是:改变武陵山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官员升迁考核标准;制定违背协作协议的惩罚性法规;赋予协调机构行政执法权;力促有条件地区首先发展起来,充当区域龙头型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8.
元明清三代,持续的人口流动奠定了现今武陵地区以汉族、土家族、苗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人口的持续增加加剧了生态压力,造成了本地区民族关系某种程度上的紧张与隔阂。武陵地区三大主体民族在历史上形成了某种程度的不平等关系:土家族一直占有政治上的优势地位,学习汉文化也较为成功;汉族则自来据有文化和经济上的优势;苗族在本地区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经济、文化发展都较滞后。要而言之,影响武陵地区民族关系和民族格局的因素主要有三种:人口流动、文化交流与国家政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界定后发优势涵义为基础 ,具体分析了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上存在的四个后发优势 ,即发展理念、制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面的后发优势 ,最后提出了民族地区利用后发优势 ,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武陵地区民族教育可分为民族口承教育、汉文字人文作品教育、学校教育三类。其学校教育有悠久的历史,又可分为以汉文化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古代学校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内容的所代学校教育和以传播和创造科学文化知识为核心的现代学校教育三阶段。对该地区民族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对促进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武陵民族地区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旅游一体化是当今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武陵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旅游业发展迅速,但从总体上看,整个武陵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大,整体优势未能充分发挥,通过制订武陵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快推动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区域旅游规划、区域旅游资源配置、区域旅游服务设施一体化。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家扶贫攻坚战略的不断推进,武陵地区经济结构的演进需要一大批掌握了先进职业技能的劳动者和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武陵地区高校要适应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根据当地的社会发展需要来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建设上瞄准地方优势产业,集中力量建设富有地方经济特色的优势学科与专业集群;以企业的需求为切入点开展科研活动,推进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文化资源产业化对于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资源的独特性与排他性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文化生态发展失衡,文化空间日益萎缩,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薄弱,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困境仍然是制约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多重阻碍。因此,为了促进民族地区农村文化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应构建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机制,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意识,加强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产业组织建设,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实践表明,民族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除客观条件外,还有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转变观念。通过解放思想,树立创新意识,克服因循守旧的思想,自觉地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那些教条主义的理解中解放出来,才能使西部民族地区从传统走向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由于人口大规模流入,改土归流后武陵民族地区人地关系发生巨大变化,导致土地争讼日益增多且复杂化,这是资源竞争的集中体现,主要由土司时期遗留争端、地方豪族欺压移民、契约意识不强、唆讼等四种方式引发。土地争讼加剧了民众的行为失范,加重了民众负担,给吏役剥削压榨民众提供了契机。官方通过止讼、治吏、发挥民间精英和乡规民约作用、宣传“息讼”思想等措施治理土地争讼,取得了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6.
民族地区村级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方性和初步的开放性等特点 ,并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它有两种基本类型 :第一类可以分为市场先导型、特殊资源开发型、外力带动型三种 ;第二类可以分为资源堆积型、劳力密集型、技术尝试型三种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工作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目前在我国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稳定中起到越来到重要的作用。只有认清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中的关健问题、影响因素等,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才能促进社会工作在民族地区的顺利开展,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8.
渝东南民族地区小康进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全面小康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但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民族之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是不一致的。受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民族地区实现全面小康具有特殊性。本文特以渝东南民族地区为例,分析该地区离小康水平的差距及其原因,预测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实际进程,并探讨了相应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西北民族地区环境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了制约西北民族地区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从法律的制度,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甘肃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差、底子薄,贫困人口多,社会整体发展较为滞后。缓慢的经济增长与长期的区域贫困已成为甘肃省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两大主要障碍。研究甘肃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甘肃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破解对策,有助于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促进甘肃省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