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篆刻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融诗词、书法、绘画、雕刻于一炉,方寸之间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蕴,并以极强的民族性立足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本文从赏析视角对其独特样式语言的研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浪潮对各民族的文化观念,文化审美方式和文化行为等方面提出了尖锐的挑战,民族文化认同问题日益突出。西方文化理念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交锋与融合已经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艺术设计界需要思考和回应的课题。对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来说,要注意正确理解“民族性”与“全球性”的关系。应该认识到本民族文化是全球所有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树立自己的信心,以避免在学习和借鉴中迷失自己。  相似文献   

3.
儒家文化的复兴在今天被频繁提起,乃是基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亟需获得一种持续支持的精神支柱,以凝聚整个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千多年来,儒家文化凝炼成为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也由此构成中华民族民族性的核心要素。重拾文化传统是儒学复兴的现实诉求;新教伦理推动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中国的崛起,为重新认识儒家文化和复兴儒学提供了外在推动力;而儒家文化本身,也具有解决现代社会病的良方妙药。复兴儒学与其说是对文化传统的复兴,还不如说是对中华民族民族性、民族精神的复兴,其根本意义在于寻回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  相似文献   

4.
中华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的民族性和历史继承性要求我们在当前的道德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对当前的道德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我们要正视当前我国道德建设中面临的新挑战,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加以继承、丰富和发展,构建起符合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道德体系和道德文化,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在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教育研究在处理民族性时尚存在以下问题:在教育内容上,未能处理好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在双语教学问题上,未能处理好民族语言与国家通用语言的关系;在对学生学业成就状况归因分析时,未能处理好文化因素与其它因素的关系。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二:一是研究者对有关民族教育政策的误读和对民族教育"特色"的误解;二是后现代思潮在民族教育研究中的滥觞。充分认识民族文化传承的社会制约性,树立国家认同的高层次性观念,注重在世界历史的现代化进程中思考民族性,坚持发展理念,合理定位民族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是民族教育研究处理民族性的恰当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之下,中华民族心理素质建构具有着丰富而又深厚的文化意蕴。以实现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有机统一为目标的和谐文化建设,具有推动健康理性的中华民族心理素质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积极作用,这会成为我们建构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7.
文化自觉是人的自觉,是人对文化的自知之明,这种自觉不是盲目的,是有价值取向的。从其现实性来说,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是由时代性、民族性和发展性这样三个维度构成,它既是社会进步对文化的发展要求,也是构建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理性诉求。  相似文献   

8.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增强兼容性,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得到了世界不同民族的认可。中国平面设计应试图去发现一种既植根于我们的民族性,又对整个设计语言具有意义的“中介”,从而赋予平面设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生活和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日益提高.从"文明论"的思想和学理基础来看,这就是把时代性和民族性作为把握"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基本范畴框架,并在对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理解中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中努力处理好其辩证关系,在明确地突出文化和文明之中华民族性的同时,同样要自觉地坚持文化和文明之社会主义和现代性的时代性,以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民族观和民族主义的反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华民族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从一个自在的实体变成一个自觉的实体,各民族既有高度的同一性,又自成独特的文化景观。同一性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保证,而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在当今时代,中华民族要发展,就要重视自身文化的民族性,也要认清文化的先进性,保持理性的态度,去追求能够带来和平安宁和文明的真正智慧。  相似文献   

12.
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能否在世界文化之林始终具有持久的魅力,不仅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文化艺术的历史厚度和内涵的深度及其影响力的强度,而且取决于该民族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的感情和态度,即是否能始终以深厚的民族感情对本民族的灿烂文化予以继承、丰富和发展。审美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审美成熟的标志。既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又反对用保守的固定不变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民族传统所固有的东西。既要求保持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民族特点,又要求从世界的、时代的文化艺术中吸取营养和有益的东西。这是文化艺术民族性的本质要求,也是对待审美民族性的科学态度。要注重培育审美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3.
考察民族精神的性质可知民族文化的精华、稳定性与流变性的统一、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是民族精神的本质规定.因为儒学具备了这些本质规定,所以可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这是儒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民族性是体育发展的突出特征。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从原初开始的嬗变过程大致上包括三个阶段,一是体育元素的出现,二是民族体育的成形,三是民族体育的发展。民族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决定因素。齐鲁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主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民族特色的基本决定因素。从源头上看,齐鲁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为三点,一是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思想观念的形成,二是推动了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发展,三是提供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直接动力。  相似文献   

15.
文化传统既是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成果和积淀 ,又是该民族持续发展的背景和基础 ,因此 ,对少数民族社会未来发展充任着文化动力和文化制约的双重角色。本文从中国族群民间的创世神话、英雄神话、爱情神话、生产神话入手 ,探讨了我国多民族文化的本源与共振 ,以及由共振导致的文化趋合态势 ,进而说明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吸纳和民族性自强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意识条件 ,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的辉煌同样取决于文化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再塑造。  相似文献   

16.
一个伟大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相伴随。中华民族在悠悠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传统。这种文化特色和文化传统是维系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精神家园的根。它以强烈的民族性形成了一种厚实的民众心理积淀,具有广泛的社会物质基础和深厚的民众心理基础。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有必要科学地、理智地审视我们的民族文化,认真地、公正地清理我们的文化传统。“远色人江湖,烟波古临川”。抚州素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可谓“名儒巨公,彬彬辈出”。在这块美丽的土地…  相似文献   

17.
北魏的政治文化变革经历了对汉文化的拒绝、对汉文化的认同、接受汉文化的改造和鲜卑民族文化的复兴四个阶段,变革的结果是北魏政权的灭亡。因此,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变革一定要根植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民族性是民族国家存在的根本。  相似文献   

18.
北伐战争后,中华民国进入民族国家构建时期。这一背景下,社会语境发生较大变化,作为现代国家主体的国民开始让位于民族国家构建基础的民族。原本界限并不清晰的国民性概念与民族性概念逐渐发生分化,且民族性概念愈来愈成为描述中华民族、塑造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概念。在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民族性概念继承了“天下”概念的主要内容,并成为民族本真性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大批中国人走出国门到海外居住求生,他们身处中西文化交流的结合部,“两脚踏中西文化”,在另一文化环境中保持着华夏文化传统。走向世界的中国人通过他们进行民族反省,外国人也因此而加深了对中国文化本质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民性既有长处和优点,也有缺点和不足,既不能全盘否定也需要扬弃和发展;海外华人文化品格,反映了中华民族既保持文化传统,又适时变化的民族性;他们使外国人认识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和平、守法的民族,而不是一些“黄祸论”和“中国威胁论”者所说的“有危险性”、好侵略的民族  相似文献   

20.
随着当代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融入,国内设计领域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如:全盘简单地照搬国外的设计而出现大量的模仿作品,民族性、传统性的缺位而失去本民族的文化底蕴与特色等问题。传统民族元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课题。在设计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融入"民族元素"这一教学理念,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民族文化元素"作为设计的基本元素,深入挖掘民族元素的内涵,对传统文化积极地继承和再创造,实现艺术设计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和谐统一,提高艺术设计教学的课程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