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迅速加深和自然经济的日趋解体,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已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课题。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清王朝,经营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对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举办洋务事业时间最长、经营项目最多、花费心血也最多的李鸿章,无疑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最有力推动者。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化是以工业文明为标志的西方资本主义对近代中国撞击而发生的从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同西欧国家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而资本主义化迥乎不同;洋务运动在这一转型中的步履维艰,乃至最终失败都与其对宏观历史时代"近代尺度"内涵的不能正确把握有关.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研究者对曾国藩所从事的洋务活动进行了深入探讨,既有共识,也有分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曾国藩洋务思想产生的原因;曾国藩兴办洋务的目的;曾国藩从事洋务的主要内容和成就;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中国洋务运动是近代中俄两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本文就两者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作了比较,指出:一方面两者都在客观上顺应了世界近代化的潮流;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前两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以及两国中央政府对外开放意识与两国对外部世界开放程度的不同,两者在改革的内容、性质及客观影响方面又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5.
洋务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一场著名的革新运动,丁日昌作为洋务运动中的先行者、创新者与实干者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江南制造总局创办的各个阶段中,丁日昌积极参与其中,是该局的实际创办者之一。其近代海防思想符合国家近代化的要求,促进了我国近代新式航运业的起步和发展。在教育近代化上,丁日昌大胆对科举制度提出变革,并积极促成了出洋留学计划。丁日昌在洋务运动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6.
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阶段。在 19世纪特定的外部冲击和内在需求拉动作用下 ,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近代工业化的启动与第一波推进 ,产生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突破性发展 ,新兴的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形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系列深刻变动  相似文献   

7.
一部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然而鸦片战争后20年间,中国近代化进程却迟迟没有启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观念陈腐、经济衰微、政治格局和权力结构的不合理。  相似文献   

8.
洋务运动以加强国防为目的,促进了国家近代化的发展和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的过渡,对西北边防产生了 积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是武器装备的更新、军队素质的提高、外交实力的增强等,其直接效果是新疆的收复、《中 俄伊犁条约》的签订和西北边防的巩固。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封建教育的变革,始于洋务运动,其显著特点有三:创办各类新式学院,广泛传播西学;官费派遣留学生;废除科举制度等。这些重大举措,促进中国教育步入了近代化,其作用功不可没。但因洋务运动是以维护封建王朝为初衷的,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彻底的改革,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相似文献   

10.
从洋务运动产生的历史环境及其随后产生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事实看,它是中国式近代化的启蒙;从洋务运动所涉及的领域及其失败的结局看,它是中国式近代化的浅尝.洋务运动顺应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进步趋势.  相似文献   

11.
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洋务运动的全面展开,变革中国的传统教育,学习和引入西方式教育已经成为当时中国有识之士的共识.新式学堂的创办、西学书籍的翻译、留学生的派遣、科举制度的改革,对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产生了巨大冲击,并拉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但由于洋务派人物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因此这些教育改革是不彻底的,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摘53洋务运动是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发端。洋务运动之前,中国语文教育老化,书面表达、应试文体、口语表达、语言观念、汉字形式老化。洋务运动时期,国门被迫打开,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了语文现代化的艰苦探索,主要有:创办第一所专门外语学校同文馆,培养双语人才;创办第一家翻译机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介绍引进西方科学知识;派遣第一批幼童留洋,为国家储备人才;精深研究汉语,开创对外汉语教学先河;主办第一家中文报刊,传播西学思想。[关键词]洋务运动;语文现代化;发端[中图分类号]H10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101(2013)01—0015—04  相似文献   

13.
在洋务运动时期的海外游记中,不同游历者在对西方的繁荣富强欣羡与赞叹之余,也在努力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寻求其繁盛的原因。与此同时,面对中西之间的巨大差距,他们中的不少人主张学习西方,因而传达出寻求国家独立自主、开明政治、男女平等以及合作开放、互利共赢等观念。  相似文献   

14.
中国从夏商周到鸦片战争,王权及天朝政治结构不仅未曾动摇过,而且还在不断走强,大有登峰造极之势。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导致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两大改良,促使国内王权政治开始松动,打破远东国际天朝政治结构。虽然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两场变革都因王权政治的顽固抵制而流产,但却改写了天朝国际政治的历史,同时终结了继续强化王权政治的发展轨道,为辛亥革命做好了政治准备。从洋务运动到戌戊变法的失败,宣告了中国的政治进步不仅要由外而内地深入改良,而且必须经历一场由体制内改良到体制外革命的历史转向,最终才能实现推翻帝制的善果。研究其中的政治转向或政治隧道便成为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的社会变革.19世纪60年代,中日两国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发端,几乎同时走上了探索现代化之路.日本通过维新改革成长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工业国家,中国却越来越被边缘化.中国奉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日本奉行"和魂洋才"、"脱亚入欧"的指导思想,是导致两国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同样传播的现代化不等于传播的西方化。传播的现代化固然与西方国家的世界性扩张以及“西方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它的真正意义在于体现传播技术和传播价值观念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客观进程,是现代化过程在传播领域的一种显现。如果认为传播现代化将导致非西方传播文化的终结———传播西方化,这是一种“幼稚”的想法。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经济理论的视角下,通过求解洋务派与顽固派之间的贝叶斯-纳什均衡来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性,说明封建官僚体制下的内耗阻碍了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最高统治阶层的不决亦助长了这种行为.同时,缺乏政治体制的配套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损耗了企业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出现了暂时的"中外修好"的和局,清政府统治集团内的一些开明人士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而采取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措施,虽然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内忧外患"维护封建统治,但这一运动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并且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与西化关系辩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与西化之间存在着一个亦是亦非的辩证关系。从肯定的角度看,现代化的源头在欧洲;现代化的核心是西方文明;欧美国家首先完成了现代化;世界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欧美现代文明在全球扩张的过程。从否定的角度看,现代化是一个价值中立的概念,而西化或欧化则是一个价值取向很强的概念;现代化中的许多内容都是中性的东西,不涉及价值取向;现代化虽然源头在欧洲,但西方文化并不是西方人独自创造的,而是人类文化长期融合、发展的结果;西方现代化模式还不完满,还需要探索和改进;现代化的过程虽然从整体上看是欧美现代文明在全球扩张的过程,但现代化的范围越大,卷入的国家越多,现代化的特色就越多,现代化离西化或欧化就越远;非欧美国家的现代化,不仅是一个新文化取代旧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旧文化接纳新文化和新文化改造、融合旧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阐释"西化"字面上含义,进而说明其是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过程,然后阐明五四"西化"是中国近现代学习西方逐渐深入发展到精神文化层面的结果,最后论及五四"西化"的内容和三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