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保护性旅游开发力求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有利于更合理、更有效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布洛陀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对百色布洛陀文化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策略,有利于实现广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2.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已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文章在剖析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当前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实践,论述了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期对当前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供若干理论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3.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当前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并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对2003-2011年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问题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三个焦点: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研究;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对策研究;三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研究。  相似文献   

4.
基于旅游体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原真性、活态性、传承性、民族性等特点,是旅游体验的重要内容,而以旅游体验进行旅游开发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之一.从旅游体验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应明确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以旅游体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中心内容.  相似文献   

5.
从西部地区遗产赋存体量、产业融合发展以及区域文化战略引导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生存保护模式具有现实性。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经营与管理的生产过程,通过旅游从业者学校教育、行业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等多途径介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生存构建一个过程性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6.
文化与旅游开发结合发展成为当代旅游发展的新趋向,文化性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福州市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资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层次和操作层面的真实性和创意性都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建立在文化真实性的基础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发挥、宣扬其内在文化精髓,以保持其本源的纯正与稳定。而创意性则立足于对旅游开发之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规模化复制与生产,以期让传统文化资源在现代旅游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发挥其经济价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开发范畴内,创意性和真实性两个本来单独存在的概念被整合到一起,二者并不对立,他们之间存在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辩证关系而相互共生。  相似文献   

8.
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框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在借鉴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成果及实践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概念、保护、开发及经营理论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及实践探讨。成都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积淀丰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两个领域开辟新的研究课题,以系统观为指导,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模式、旅游主题形象策划等八个方面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旅游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其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从文化研究学和旅游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和谐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对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淡漠的态度,是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受更大的破坏的"第一杀手".这种淡漠的态度来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地位和作用及其特殊性认知的缺失.此种结论以对四川理县桃坪羌寨的个案研究为基础,其根本出发点在于借此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特殊性,旨在为强化各相关利益主体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意识,制定促进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开发政策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是进行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少数民族村寨和景区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拟以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景区为例,分析景区产品对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与旅游利用之价值与意义,总结成功经验,发现问题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提升策略,旨在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区非遗活化利用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发展旅游事业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今社会难以回避的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尽管在民族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出现"失真性"与"商品化",但是,民族旅游能激发民族社区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重构的热情,强化社区成员的族群认同意识及进行民族文化的再建构,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演、传承延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周灿 《学术探索》2014,(4):115-118
以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村寨的保护性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文章分别探讨了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价值及保护和开发的问题。认为少数民族村寨由村落文化空间、口头传统、节庆、手工艺品等构成,具有独特的民族、地域特色和经济价值。通过民族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互动,探讨用保护性旅游开发的理念和方法,构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互动发展的新模式,以实现其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双赢。  相似文献   

14.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濒临绝迹,传承后继乏人.文章阐述了西北丝绸之路沿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现状以及抢救保护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类型化保护、人格化载体保护、物化栽体保护、产业化栽体保护、知识产权保护、适度旅游开发保护等措施.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构建西部丝绸之路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由阳石雕技艺为例,在对曲阳石雕技艺的实地调查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对曲阳石雕工艺特色和曲阳石雕技艺保护与开发成就及其成为旅游资源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述.认为曲阳石雕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推动非物质丈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好互动与结合.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从国家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标志着这项工作,已经纳入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黄山市作为一座新兴的国际旅游城市,不仅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也有着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黄山市依托文化资源,加快建设现代经济强市和旅游大市、文化大市、生态大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红军长征、西征,足迹踏遍宁夏山川大地。这一震撼世界的历史壮举,成为宁夏红色旅游资源生成的历史文化背景,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自然文化遗产、建筑文化遗产、各类红色文物遗存,包括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宁夏红色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丰富,有着广泛的时代意义。宁夏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应与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等有机衔接起来,与旅游文化融为一体,进行保护性开发。  相似文献   

18.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多维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进行旅游开发及如何开发成为学界争论的热点.不可否认,到遗产地旅游是读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然而过度的、非正常的旅游开发大大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将人们追求“真民俗”的“文化体验”变成了“伪文化”的“形式经历”,并直接导致文化遗产项目原真性与整体性的破坏.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必要性与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让“形式经历”回归到“文化体验”的原则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旅游的视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资源,而文化创意产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传承提供新的渠道,二者将在旅游的视角下科学对接,即建设现代型“非遗”创意城市、“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非遗”体验馆、“非遗”数字博物馆、“非遗”文化创意保护区,并对二者的对接模式进行探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西藏现存的文化记忆以及区别于其他地域、民族的独特的发展标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下,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变异甚至消失。因而,应该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旅游价值,从而更好地开发和保护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